专栏名称: 方所文化
【方所订阅号】方所,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它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它也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期望让源源不绝的文化与创意,人才与作品,能够因为这个场所而受到启发、得到发表与注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小红书流量断崖式下降,为什么? ·  4 天前  
中国电信  ·  【中奖通知】送1000元话费,速来! ·  5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新手册来了!《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 ·  6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第一批做小红书的运营,有人年入100万,有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所文化

【现场回顾】城市中的理想书店|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

方所文化  · 公众号  ·  · 2017-09-12 23:59

正文


城市中的理想书店

嘉宾主持
令狐磊/杂志人、文化力研究所总监



论坛嘉宾


James Chambers

Monocle杂志亚洲区主编


又一山人

八万四千沟通事务所创始人兼创作总监,

例外、方所艺术顾问,香港知名设计师及艺术家







我们如何去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城市的风格与这座城市的书店之间有什么关联,书店又是如何成为地域风格的象征并具备指标意义。


在本场讨论中,杂志人、文化力研究所总监令狐磊作为嘉宾主持,带领大家与《Monocle》杂志亚洲区主编James Chambers以及八万四千沟通事务所创始人兼创作总监,例外、方所艺术顾问,香港知名设计师及艺术家又一山人一起,以“城市中的理想书店”为题,从多重视角出发,探讨理想的书店与城市风格之间流动的关系。



令狐磊:大家下午好,我是令狐磊,是这场讲座的主持。

今天我们的议题将从书店业的讨论稍稍移开,我们想谈论城市,一个我们生活于此的更大空间。

当我们行走,路边的银杏树上,是否变换了黄金色,地上是否已经有了落叶,提醒着季节的变换,商店里的橱窗,让你伫足,你静静地看着,像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女主角一样,商店外墙的巨型罗马座钟,让你忘记这里是纽约、东京、上海还是成都。

迎面走过的美丽女孩的脸,你并没有看清,但你闻到了香奈儿五号。你走过了无数家咖啡馆,但还没有找到那杯熟悉的耶加雪菲。

你被一个古铜色的小屋型入口所吸引,手扶电梯往下走,似是要把你带到另一个时空。

在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一家书店已经将你包围。

上面满是你熟悉的城市的元素:高度密集的知识和智慧。城市里最有意思、最有想法的人儿都在这里了!现在,最好看的人也在呢!

理想的城市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吗?

我们在此漫游,我们在此阅读彼此的人生历程。

我们在此相遇、相识、相看。

我们不断的阅读,是因为好奇心越来越多。

我们不断地在城市里旅行,是因为理想的城市就像是一本读不完的好书,让你禁不住翻下去。

以上是我早上临时写的一段文字,关于城市和旅行。

在十年前我们地球上诞生了一本很重要的杂志,它提醒了我们,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族群的存在,旅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停地在城市各个交通枢纽中行走,他们的包里面会有一本杂志,很厚,但很轻,纸张摸起来非常舒服,里边的文章既关心着新闻,也关心着设计、艺术和时尚。这本杂志圈定了一个族群,就是所谓的Monocle。我们今天邀请到《Monocle》亚洲地区的主编James Chambers来给大家分享《Monocle》这本杂志以及他们理想中的城市和理想中城市的书店。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书店

 



James Chambers:各位下午好,首先我想恭喜毛继鸿先生、令狐磊先生以及各位方所的成员把活动举办得这么成功。很高兴大家在这里共聚一堂,我参观了一些很棒的书店,所以我来成都也不用找借口,想来就来了。今天下午,我想跟大家谈谈城市和理想的书店。

 

《Monocle》杂志没有觉得什么是真正理想的书店,反之,我们觉得在每个社区、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最具有代表性的书店。最好的书店应该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我们其实已经了解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我坚信一个城市应该点缀着很多书店,从大型连锁书店到小的独立书店,到二手书店。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出版业涌现更多更好的范例。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书店发展趋势以及一些理念,这是《Monocle》杂志在不同城市,我们的重点市场是在亚洲。打造理想的书店需要什么元素,稍后又一山人会和我们分享他是如何打造一家完美的书店的。

 


在我演讲之前,我想先正式介绍一下我自己,让大家了解《Monocle》是什么样的杂志。其实我们也卖书,但不是一家书店。《Monocle》是一本月刊,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我们印刷的产品主要是关注全球的时事、商业、文化和设计,我们编辑部遍布世界上七个城市,也包括伦敦,而我主要负责亚洲地区的发展。很遗憾,我们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自己的办事处,也许未来会有可能吧。我们在上海有一个长期合作的编辑帮助我们做一些作品,我们也有足够的预算,能让我们飞到上海,在中国大陆市场看有哪些项目可以做成印刷产品。




我们成立于2007年,右上角这个黑白照片就是我们的创始人,我们的业务发展非常不错,所以我们除了有非常多的英文产品之外,我们有全天候的M24的电台,还有位于世界上六个不同城市的零售店。我们在伦敦、东京、新加坡有Monocle咖啡馆,香港还没有,因为那家店里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空间让我们再做其他了。我们每年举办60-70个规模不一的活动,希望借此和读者朋友们交流,而不只是在媒体上发布消息。我们的旗舰活动是一个生活大会,每年都会找一个不同的城市开展它。最新一次是6月份在柏林举行的,几乎同时,我们发布了的最新的生活质量指数,我们7、8月双月刊就有评选的结果,大家走的时候也可以拿一本我们的杂志看看。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的杂志,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城市里的生活质量。对于《Monocle》来讲,我们关注城市,我们花很多时间研究这个主题,带着这个问题去看看世界各地,然后把结果在我们杂志上呈现出来。我们有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我们2007年开始,就研究每个城市的宜居度,我们看他们对宠物是否友好、平均光照多少,比如市区和机场的距离有多远,每年我们又有一些新指标,有一些数据集,是针对每个城市的。对于现在在场的各位来讲,最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城市里面有多少书店。这是决定着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城市在排名里的名次高低,其实与书店数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在今年的排名里,东京排名第一,其后是奥地利的维也纳,第三是德国柏林。实际上,东京在过去三年里面一直都独占鳌头,所以这也证明了一点,认为城市很大就不适于生活是无稽之谈,讲到东京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它有超过1600间书店,它比排名第二的城市到排名第五的城市书店总数加起来都多。

 

我们来具体谈谈书。一开始,我想跟大家从整体上看看我们对全球阅读量的报道。我们有一个印务公司,我们坚信印刷的力量,而且也希望把图书的吸引力保持下去,图书没有吸引力的话,我们也要失业了。作为杂志,我们也关注世界各地的一些报刊杂志的发行情况。这是我们自己写的一篇文章,讲图书的复兴。电子书的需求已经达到顶峰,几个月前上海一位同事也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的独立书店,其中也讲到成都的书店。《经济学人》这个期刊也在讲书店的情况,最近我们在泰国的记者讲到了新型图书馆的方式,它既有共同办公的区域,也有读书的区域。这是在泰国曼谷的使馆区做的,我两个礼拜之前去看了一次,我认为这确实是很有效的方法,能让人们在商场享受到高质量的阅读,而不是去商场吹空调。我们还有四个电台节目,讲的是一些文学创作、图书出版等,同时也告诉大家怎样去运营独立书店。



我们也采访世界各地的作家。今年8月我们推出了每周一期的报纸,出版报纸我们很累,但是也很令人兴奋。因为我们不止是简单的给你一个月刊,我们有更多东西可以做,我们把一些话题拿出来探讨。我们在欧洲有一位同事,他在希腊群岛和罗马等度假胜地也开了一间小的书店。今年早些时候诚品书店创始人不幸去世了,去年我在他的书店待了一个下午,为他的书店写了一篇专刊。其实在亚洲,喜欢书的人应该都非常感谢吴先生做出的贡献。

 

我们回顾完之后,来看看新的东西,看看其他全球主要城市在书店方面的发展。我先从香港讲起,我住在香港,这次没有来自香港的同事发言。对于实体零售业来讲,香港是发展最举步维艰的地方,所以我想先跟大家铺垫一下看香港的情况是怎样的,当然我讲的不一定是好消息。

 


2014年我们出了一个列表,讲到世界上10万以上的主要城市里书店数量排名多少,其中香港最多。虽然日本东京的书店比香港多700间,但是人口也多很多,自2014年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有2家澳大利亚的书店和1家新加坡的书店撤出香港,香港机场去年也决定要把机场书店数量从16家减到10家。对于《Monocle》来讲,我们在香港机场的销量是最高的,机场书店的减少肯定会影响我们的销量。还有一些书店,在香港有3家连锁书店,市场占比是很高的,但是人们批评它是只靠卖教辅书籍或只卖一些特定的畅销书,而不是出售综合类书籍,所以香港的环境可以说是很糟糕了。香港的书店也面对网络电商的竞争,这和其他国家所遭遇的一样。一些业主非常无情,租金越来越高,导致过去几年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当然,租金太高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同样,我们看到台湾的诚品书店开了第二家第三家的书店,日本的无印良品也有自己的独立书店,还有香港本地的连锁书店也会在未来几年新添一些门店。


光讲租金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同样有书店开在香港租金非常高的黄金地段,很好的商业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书店如何生存下去,而且在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环境下做下去。我们要应对这些激烈的市场,找一些外部顾问,让他们来制定非常积极且具有战略性的商业策略,比如BOOKaZINE把门店开在竞争对手旁边。除了核心业务,BOOKaZINE也希望建一些儿童书店和高端的书店。书店经营者知道儿童图书有很大的增长市场,家长愿意花很多钱确保孩子的全面成长,让孩子们有足够的书读,但是只靠这个趋势也不够。在我香港的住所旁有一个书店,它是一家连锁集团下的一员,它称自己为书店,但是却越来越像玩具店了,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少,大多数的空间都用来摆放拼图、桌游和玩具,这对孩子来讲很有意思,但是没有办法吸引核心成人读者群,关门可能只是假以时日的问题。

 

对于实体图书来讲,香港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大概有100万人参加7月份的香港书展,哪怕是台风侵袭也不受影响。有很多二手书店都参加了书展,有的书店已经做了20多年了。我们希望去帮助这些书店,利用新的科技,或帮他们筹集资金,以及帮助他们付更多的费用。差不多一半资金都是线下众筹的,都是靠大家众筹才把这样的活动做起来,然后去支持整个书店,这是香港书业方面比较积极的一面。


 

刚刚我也提到了,新加坡的Page One书店1997年就进驻了香港,他们主要出售艺术书籍和设计书籍,在新加坡它们发展很好,但在香港时,他们只能不断打折促销,去年,它们宣布彻底退出香港市场。不仅是亚洲城市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书店。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书店行业不是很景气,它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或者是一个想法,即政府是否应该资助书店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东京的茑屋书店,他们书店的设计非常独特,而且经常都会进行日本文化的展览,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不仅是在售卖艺术或者是设计方面的书,虽然这些书的品类是完全能够说明书店的魅力的,但是你同样需要在活动方面做得很好。


当我们决定在艺术方面进行投资,尤其是在对书店进行投资的时候,其实这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当我们环游全球时,我们在观察自己的时候需要有更多深入的洞察。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书店,它叫查令十字街书店,2014年的时候这家书店经历了不是很好的经营状况,差点就破产了。但是几个月之后他们就开始了增长。虽然我们不是在讨论大数据,但是它确实在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人们非常愿意去投资这样的实体书店,这样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大批读者,同样也吸引了亚马逊公司,他们现在已经开了7家线下实体书店了,而且都是在比较中心的地段,今年年底,他们还将新增6家亚马逊线下书店。很多美国独立书店都害怕亚马逊开书店会影响他们。现实是亚马逊正在进军实体书店,这是亚马逊的野心。

 


亚马逊在纽约的书店并没有非常多特别有意思的想法,你可以看到他们的书上有很多作者的信息,还有畅销书榜单。目前,我们处在实体和虚拟共存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它。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书店的创意可以更好的尊重读者的价值,就像大家都有手机,我们不会去抵制它。有个好消息就是,在今年,我认为在全球的书店业当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创意,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亚马逊之外,这些读书的爱好者还有其他书店的从业人,他们都希望可以更好的去发挥他们自己的创意来设计书店。为什么日本东京的书店会有这么多,这就是原因了。


有家书店就将书店和床进行了结合,人们可以坐在床上进行阅读,也可以在里面睡觉,他们白天在那里读书学习,累的时候就可以休息。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日本的书店其实一直在引领潮流,他们的营业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像伊朗这种比较保守的国家,他们也想要去创造这样的书店,还有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建立比较大型的书店。书店经营者都有各式各样的选择,但是我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一些地方,就是因为有的顾客和读者可以到楼上或楼顶欣赏风景。许多城市都会去种更多的树,而且还要让书店和这些树进行结合,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伊朗在书店方面比较积极的一面,虽然他们在书店的审核方面有一些比较严厉的规则。



还有一个国家最近也让我们感到非常惊喜,他们创建的是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大型书店,这是韩国首尔,有各种各样的杂志和图书,就和我刚刚提到的泰国的书店差不多,整个书店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不断吸引着读者。同样我们可以看到350米的地下隧道里的一家台北书店,每天,有数万人从这里经过,客流量也促进了营业额的增长。他们认为地下通道是非常好的地段,把这些书店设立在这里可以很好促进营业额的增长。我们看到这些书店,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书店是完全可以影响我们生活风格。虽然台湾的书店做的比较好,但其实他们在书店的分布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问题。我们看到,日本的一家书店其实也在台北开了分店,并且取得了领军的地位,这属于一些良性的竞争,而且台湾的读者也很享受在独立书店阅读的体验。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城市中理想书店的情况。首先我们有很多的理由相信,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读者,他们喜欢看手机,但他们也喜欢看书,全球的读者都喜欢看书。我们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会到不同的书展上。当然这些大型的出版商可能不会去关注到底这些书籍是如何被消费的,不管是在采购还是在消费上面,当然比起十几年前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第二点就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想书店要有很好的经营者。一个家书店要经营得当,那么它一定要有非常明智的领导者,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在诚品书店的成就。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无法决定一个书店的发展。第三点就是合适的促销折扣策略。这可以更好的去促进零售的发展,我们要去雇佣更多的有价值的员工,更好的和读者进行沟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第四点就是,我们现在仍然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做书的生意,而不是在去卖咖啡或者是卖其他的物品,所以我们一定要集中于自己的主业,尤其是你们要去关注员工的福利,书店的布局一定要以书为主。


最后一点我想要说的是,其实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与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对于书店的关注度相关,我们认为,他们需要对书店有更多的支持。政府应该要给书店经营提供一个比较轻松和宽松的环境,这样的有助于促进创造力,进行更多的创新。在台湾,每年都会有年度书店地图,本地人以及游客可以沿着文学的主题对城市进行游览,成都有一个书店应用APP,希望未来也会有实体版出现。圣马丁艺术学院,是19世纪30年代建的老楼,我们利用这个楼做零售,书店能设立在这里,说明这个城市是非常喜欢书店的。城市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星巴克肯定不能从伦敦市拿到这么优惠的条件,只有书店才能做到。刚才说了一些例子,就是说在城市要把书店看成文化资产,一个有理想的书店就应该成为文化的归宿。谢谢!



 令狐磊:大家有没有听到信息量非常高的汇报,对我们来说《Monocle》是关于杂志和杂志报道的全球性媒体。James Chambers这三年一直住在香港,他的描述里也讲到香港同行的变化,我感觉,《Monocle》一直是对品质生活进行犀利观察的观察者。进入《Monocle》意味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有点像餐厅要面对米其林评委的判断一样。《Monocle》对一个空间,对一个城市,或者对品质生活的一种观察和一些写作,简直就是对我们生活最高的一个评定。《Monocle》坚持新闻传统和新闻理想,同时也对传统出版有自己的坚持,他们在假日的时候会出报纸,是对报纸快完蛋说法的强烈反击。他也会提到纸媒或纸张印刷与书店唇亡齿寒的关系,我也没想到香港机场是全世界销售《Monocle》杂志最多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我们其实与很多地方息息相关。他也提到生活品质城市的评选单,虽然香港的一些书店在不停关门,但是书店整体都往上走。香港人拥有书店的数量在平均水平上依然是全球最高,香港依然是25家进入《Monocle》杂志评选的最适合人居生活城市排行榜中。我们也看到东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依然有众多的书店,书店的品质和理想书店的数量对我们生活品质非常重要。


接下来邀请一个经常在城市中行走的艺术家、设计师,他的作品从香港流传到了世界各地,他的想法很多灌输在他的艺术作品里,他也是方所的艺术顾问。我们邀请又一山人来分享他眼中的艺术世界,和他行走中看到的城市,以及对他创作灵感的分享,谢谢。

 


书店如何鼓励城市进步


又一山人:谢谢James Chambers先生,你刚才分析和介绍讲到了城市和书店,以及城市和书的关系,都非常有洞察。过去这两天,我们在书和书店方面确实谈了很多,我也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关键词,比如城市、生活。讲到生活,讲到灵感,杨照先生昨天不断问几位嘉宾信仰、信念、灵感、人性、人文。人文应该是昨天我们谈得最多的词。我个人是没有经营书店的,没有负责过书籍的销售,我主要做品牌设计、平面设计,另外我还去指导一些电影。我是一个视觉艺术家,我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社会现象。我的价值观是所谓的社会价值,这是我生活的一切。接下来我会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也希望大家有点耐心,跟着我的节奏和逻辑来看看,从我的角度来讲在城市里边书店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也是方所的艺术顾问。

 


这次我们是讲城市和书店,我准备今天的演讲时,我也回顾了方所的发展历程。我和毛继鸿先生、廖美立女士在七年前就开始筹备方所,我们怎么看书店,我们怎么去塑造书店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价值。我希望,回顾这些过往能让我更好地收集城市里关于书店的诸多想法。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许多非常宏伟、非常伟大的书店,美国最后一家书店的经理也在这里,茑屋书店是在亚洲比较知名的书店,这是中国台湾发展了很多年的诚品书店,六年前方所拔地而起,还有先锋书店,先锋书店在中国的版图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有很多新书店在不断涌现。

 

讲到书,我知道很多书是以藏书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世界上的图书馆不胜枚举。在北京也有国家图书馆,这些书放在空间里面,书是用来卖的还是用来读的?讲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为什么要阅读,我们找一本书把它打开,自然就是为了读书,对我而言,其实从两个角度来看读书,第一是获取知识以及进行更好的沟通,并且,通过图书进行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讲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如何生存。我们讲的生存应该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我们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沟通,还帮助我们掌握一些技巧、技艺,我们看到不同的手工技艺,有的是来自亚洲,有的来自欧洲,还有来自于过往,有的来自于当下。

 


这张照片是在拍摄电影,这是非常感人的一幕,可以看到我们在电影院里面看的这些电影,在过去它们到底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拍出来的。此外,我们学习知识也可以让我们掌握未知,通过阅读,去面向未来,面向我们生命之外的东西。现在我们老在讲人工智能AI,在未来几年甚至说更长久的时间里,人工智能肯定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除了知识,还有学习,这个学习应该是从精神层面,从心智层面去学一些和掌握一些东西,不同的宗教、价值观,世界各地不同的哲学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人的身上,我们人性的价值,公正,以史为鉴。


掌握学识的过程也是在打开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敞开心扉去了解更多的东西。不论是新或老的建筑都可以学习,学习也可以从内心的角度出发。在中国我们讲真善美,当然人类确实是很想去了解世界,去学习所有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书店在城市当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对我来说,书店的终极价值不仅是空间和书。当然我们卖书,但是不止于此。我们经常把目光放在零售和销售上面,但是我其实不会讨论到这些商业的部分,我认为一家书店的意义不在于此。如果一家实体书店才是书店的话,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亚马逊在网络上有这么多优势,他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实体书店的开设?



每个书店是否可以给我们带来灵感?这是我的问题。

灵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当然有一定的意义,书店是否在扮演这样的角色。我现在想要跟你们看一下灵感和现实的关系,当今社会,许多事物都被金钱主导,而且现在贫富差距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困难的境地当中也产生灵感吗?我们看到人与人的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科技的到来我们实体书店也遭到了打击,环境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且关系到日常生活。科技的到来同样在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使人们之间越来越疏远,这就影响了沟通的健康。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让我们接受信息也措手不及。在这些现象和问题当中,我们要开始思考,书店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灵感呢?我认为书店本身也就是一种灵感,这是我自己最高的追求或者是要求,也就是现在的书店如何影响和鼓励整个城市。



对我来说人们在书店里面购买书,会产生一种很好的现世存在感。其实我现在不是在说书的美学,而是在提到书的内容,一个实体书店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东西?当然我们要很好的感知到现在的情况,同样也要对整个世界有很好的掌握,我们现在虽然在成都,但是我们可以和其他城市,比如说和香港、东京、台北的人交流,并且知道他们的情况,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这种感觉。

 

同样还有自我,我认为书店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很好去解释人应该如何参与到社会当中,参与到城市当中。一个非常理想的书店,它同样还需要让人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有的时候是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宗教,有的时候可能是会有一些感情方面的一种探索,这样的情况都可以在书店实现,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而且感觉到与大家同在。尤其是一个香港人,来到内地,我认为这种体验是非常深的,因为现在我们就是要团结在一起,抗拒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启发和灵感。

 


还有就是分享,要去交流,当我们想到交流的时候。昨天很多讲者都提到书店要超越零售或者是销售,当然我们要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比如说像展览之类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在方所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展览,观众和来店消费的读者可以有机会和作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六年当中有数百位讲者来到了方所。我们同样还要有一点自在感,这也是应该在书店获取的。我们要更好的去观察内心、观察事物,因为我们现在是生存在一个非常复杂和喧嚣的社会,在外界整个物质世界当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丝宁静。


我认为一个创造灵感的地方,就应该是一个共修之所。大家可以一起学习,并且可以同在。我之前和毛先生、廖女士谈话时就这么觉得了,六年前我们一起讨论过广州这个城市到底需要什么,那时候我就认为书店就应该是一个共修之所。当我们昨天讨论到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教堂的时候或者是寺庙的时候,我们都在讨论这个修身之所的话题,希望书店是人们可以有信仰的地方。我们现在虽然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认为一个好的书店可以给人们带来灵感,并且给城市带来灵感。我们在一起讨论书店力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谢谢大家!

 

城市如何吸引人留驻

 


令狐磊:谢谢又一山人关于视觉化和思想逻辑思考的演讲,大家有没有留意方所这个Logo?这个Logo是山人设计的,创始团队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也做了很多思考,书店为什么开始慢慢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不仅在购买书,更在这里深度思考人和城市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在这个空间里面所处所想。我接下来邀请刚刚两位讲者来到舞台上跟大家进行探讨。

 

我想问下二位,你们觉得住在香港所能感受到的好处是什么?因为刚刚提到书店,在香港有很多楼上书店,你们是不是也在香港的书店感受到了一些力量或者一些养分?在香港生活的好处或者城市的好处,跟书店的关系上你们有什么可以跟我们交流的?

 


又一山人:香港作为一个城市来讲我确实非常喜欢,因为香港是我的家乡,我会从创意角度来看香港的文化方式、生活风格。除香港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城市也能给我带来洞察和灵感,比如说京都,我非常喜欢京都,京都这个地方能让我思绪大开。我去过伦敦一百多次,那里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氛围给我带来很多新的价值和知识。同样,香港既复杂,又便捷,这个城市分东西部,香港新老交错,它有很多层面,当然我不是说只是靠香港这个地方来增长我的学识,让我在文创方面做得更好,而是我们在香港可以找到一种生活方式。

 

James Chambers:我也经历过一些实际的例子,看这个城市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和变化,原来我住在伦敦,两年前我搬到香港居住,确实城市的变迁给我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原来住在伦敦时,出于不同原因,可能主要是天气,我干完活了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赶紧回家暖和起来,在室内就不出去了,在家里吃完饭,请朋友过来小聚一下,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我的公寓里面打发掉的。然后我来到香港,大家都知道香港有些公寓是小得可怜的,我原来住的第一间公寓如同鞋盒一般狭小,这给我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当然我是比较乐观的人,我会尝试更积极阳光的看待生活,搬到香港后,下班后我变得不那么想回家了。因为公寓面积非常小,就反而鼓励你多去户外,把时间留给餐厅,或者和好友小聚小酌或者社交。在香港可能不会有太多内部装饰精致的建筑,但是室外环境是非常美丽的。你也许看中环大厦觉得香港并不美,但是香港很紧凑很方便,在香港坐地铁特别方便,你可以乘坐地铁去到海边或者去爬山。香港让我在城市里更加活跃了,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我还比较关注污染,污染一直是一个值得大谈的话题,像巴黎和伦敦这些大城市,他们在污染方面的问题也不可小视,也不是说比中国这边城市就好很多了,我觉得世界上所有城市都要面临污染的现象,我也不知道在香港我会待多久,比如说我要成家的话,我会留意这座城市的污染情况,它决定了我是否愿意呆在这里。

 


令狐磊:大家如果去香港,会去找《Monocle》的店。香港的《Monocle》店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中环过去,在湾仔上面有一条街叫做日月星街,日月星街是新街的一部分,往上走一个山坡,走到你喘气的时候往右转就是《Monocle》的店。我们知道《Monocle》在日本涩谷的一条街上也有一个有趣的书店,伦敦有Monocle咖啡,在个百货公司里,他们又在火车站旁边新开了一个《Monocle》。我想问James Chambers先生对《Monocle》商店选址有怎样的标准?

 

James Chambers:我们在世界各地办公室选在哪里或者店选在哪里,我个人是不能决定的,我们先看要在哪个城市开店,然后再看把店放在哪个街区。《monocle》的总部在伦敦,是在英国诞生的刊物,总部最主要的就是人才,要足够的人来帮你做。《monocle》要报道的是全球动向,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不同地方,伦敦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一个重要市场是亚洲,还有一个是美国。伦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它非常自由非常开放,从历史上来看,它不仅吸引了来自英国的最出色人才,而且它也把各洲和世界各国的人才都吸引过来。我们杂志的信念是全球化、全球社区以及开放多元,在伦敦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品牌来推广出去,伦敦也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它非常符合《Monocle》品牌的象征,每个月出一本杂志再合适不过了。英国公投脱欧那天我在伦敦,就像是炸弹投下来一样,每个人都被弹片打到了,可以想到对我们总部来讲脱欧有多大的影响,我们一直以来是秉承多元文化的机构,我们在伦敦的员工也是来自不同国家讲不同语言,当时我们就担心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来自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的同事怎么办,是不是就得把他们遣返回国了。我们在想要不到苏黎世建欧洲办事处,在那里发展就行,现在已经尘埃落定了。伦敦虽然脱欧了,还是国际化的城市,从人才角度来讲伦敦还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

 


我们创始人很喜欢日本,日本东京是我们亚洲总部所在地。把亚洲区域总部放在东京是非常不常见的,因为语言的差异,在东京,外企的发展限制比较多,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对我们创始人来讲意义重大,他之前去过日本,他希望能够在这里激发日本人的兴趣。我们一直以来觉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古怪,在日本甚至有性爱机器人,我们会看到日本极端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日本的正常一面,我们要看日本的生活方式,看日本的设计。我们希望读者能通过我们的杂志更好了解日本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日本建立了办事处。香港也有我们的书店,它是继伦敦之后在海外设立的比较重要的机构和办事处,香港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它非常重要。无论是编印刷刊物,还是开一家实体店,你做所有工作都不可能只有情感层面的东西。所有一切都需要经营,这是一个生意,要做下去才行,所有的工作都要有商业的支撑。不是说读者在哪里就把书店放在哪里,我们还要从商业角度来分析,在这里开店能否支持我们杂志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眼光应该还会放在更多的城市,我们有很多记者都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对我们而言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刊物的内容,第二是要有商业发展潜力。


我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自己的办事处,这非常棒,但是我们也知道土耳其目前比较动荡,那边的主编可能遇到旁边几米之外爆炸的情况,或者遇到政府不批签证。现在那位主编又回到了伦敦,因为在伊斯坦布尔开展业务非常困难,这里面有很多环境因素的考量。

 

令狐磊:James Chambers刚刚提到他发现香港只住在家里是不行的,因为他要感触到这个城市的更多方面,其实很需要梳理,香港是一个如此繁杂如此多元的城市,东西方交融。山人刚刚在香港完成了一个展览,是和陈幼坚先生合作的,两个最厉害的设计师凑在一起做了一个展览,展览的主题是梳理香港这些年的香港符号和香港美学、香港创造。山人能否通过你的观察,谈一下为什么你们做这样的展,以及里面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看的东西?

 


又一山人:我们已经付出了两年的努力了,而且是有政府支持的。为什么我们要和另外一个策展人想要去进行这样一次展览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可以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响应呢?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认为香港的创造力是和经济一起发展的。我们现在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可以在艺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我们刚刚提到的另外一个策展人,他会策划一些关于七十年代中国的情况,或者是把它们设计成广告,我们一代一代的香港人都变得可能有一点丧气或者是颓废。有的时候可能由于经济的起伏,或者是因为比如说亚洲还有全球的一些金融的冲击,所以这时候大家的心境不是太稳定,而且可能动力不太足。但是我们认为总体的发展方向也是比较好的,由于互联网的存在,我们可以去很好的和世界进行连接,比如说荷兰、欧洲等国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果要西化,可能我们的民族性就会丧失。所以作为在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这方面的艺术家,我们就希望可以把之前的趋势又再拉回来,就是希望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很好的地方。而且在过去的50年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事件,首先看到第一个是在地化,我们有很地道的香港特色,第二部分是我们在不断进行艺术、电影和其他文艺创作的创作。



这个展览是一个月之内举行的,其他的香港人可能平时过于繁忙,没有过来参加各种各样的展览,但是这次的展览却完全不同,这些参展者他们不仅是来了,而且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亲人,他们一起第二次参加我们的展览,这就再次说明了香港有很积极的一股力量。

 

令狐磊:山人提到香港的在地性,在地的创作确实很重要。我想问一下James ChambersJames Chambers第二次来到成都,作为一个《Monocle》杂志的编辑,如果让他来写成都,在座成都的朋友可能都想知道他来写成都会怎样去写成都的故事。

 

James Chambers:这是我第二次来成都,我不会认为我非常了解成都,但其实我们《Monocle》之前三四年提到过成都,而且有很大的篇幅。我很乐意去做这个工作,而且我们之后关于成都的报道可能会去更新成都的变化,而且还会去以成都的视角看现在的中国如何变化。《Monocle》非常喜欢非常关注的问题就是去观察一级城市,这其实不是中国定义的一级城市,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级城市,比如说纽约、巴黎、香港、悉尼、北京、上海、东京,它们自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还看到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城市不是一级城市,它们在人才竞争当中也是显得非常积极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我们并不因为它是一个大城市才去生活,而是因为这个城市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才在这里生活。根据我自己在香港和亚洲的经历和感受,我认为在中国这些城市都在不断更好的升级自己,希望可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者是沿海城市,和他们一起竞争,并且尽可能去吸引人才。


我们现在不仅是关注于北京和上海,我们正在将我们的目光散播到全中国,来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城市,也非常有特色,比如说现在中国的某一个城市有这样的潜力可以吸引人的话,我觉得成都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厦门。我也希望再次来到成都,并且深入挖掘成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成就,过去三天我和人们探讨了很多成都的问题,成都是美食之都,很多人说这是中国最美味的城市。当然很多中国城市都有美食,但是我认为我想要说的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地方,它可以去定义城市的质量,还有生活质量,而且我非常期待可以再次来到这里,去发掘为什么人们这么钟爱这个城市。一旦你到了这个地方,你会突然之间感觉到一种转变,和其他的生活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要继续在这里进行缓冲,并且更好渗透在这个城市,最后告诉所有的人们成都是什么样的。

 

又一山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而且我们现在是在看到整个城市的改变,我来到这里之前其实我去了大慈寺,我看到四年之前当方所来到成都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慈寺还在进行着维修,其实到处都很杂乱,周围都是大都市环绕的。当然有一些鳞次栉比的楼房,但是在这些楼房的中间却有一个很古老的寺庙,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城市中一处非常安静的地方,而且可以给整个城市营造出一种非常特别的氛围。我非常希望看到五年之前的这些城市是什么样子。比如刚才提到的“好香港好香港”这个展览,现在城市的发展随着时间在不断推进,如果我们不知道到底走过的是什么样的路程,可能我们会迷失掉自己,我们必须要了解现在,而且要了解过去。

 

James Chambers:作为一个记者我希望《Monocle》可以报道成都,我在香港和内地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报道,我们也看到很多的人才在这里出现,我们希望写这样的文章。

 

提问环节


令狐磊:关于城市,就像我身上穿这件衣服一样,这是山人的设计,是一个无字,细看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是无,一个是有,对城市来说也是共有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我们的城市生活,一起加入一起创造下一个可能性的城市。接下来把问题开放给嘉宾朋友,如果大家有感兴趣提问可以现在开始。

 

现场读者提问:我想问一下又一山人,我参观了很多书店,现在很多书店非常漂亮,像艺术品一样,去每个书店基本都是这种感觉。但我觉得书店的主体是书,它的装修设计和读书如何映衬,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块你是怎么思考的?

 

又一山人:六年前广州开了第一家方所,那个时候是我来设计的,成都店是主要由毛先生设计主导,我们认为它当中有一些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它的氛围还有整体的气质其实是类似的。我们现在可以运用各种各样视觉设计或设备,去凸显一个品牌的价值,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样态去打造它,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一家书店最重要的就是你需要去和顾客进行交流,如何营造一个思想交流空间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现场读者提问:我想请问James Chambers,刚才你的演讲里讲到你在伦敦和香港都生活过,刚才你也讲到成都的生活质量,在一个城市我们怎样去评价它的生活质量?比如说从书店方面、美食方面还是购物体验,当我们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样评断或者怎样享受一个城市的生活?谢谢!

 

James Chambers:我不是成都长住居民,我从一个过客的角度来说一下,要体验一个城市,你要了解这个城市的人,知道他们的面貌,我去过世界上很多不同城市,当然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去了,可能是拿一个地图,拿一个旅行指南,对城市了解也是非常皮毛和片面的。比如说你去亚洲城市,你看到很多寺庙,在欧洲看到很多教堂。而生活质量不仅仅是你们所看到的东西,你要想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质量,你就必须要了解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才行。就我而言,去亚洲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体验,可能会让我改变了对一些城市的观感,我第一次去吉隆坡的时候我觉得糟透了,特别无聊,我去吉隆坡去了很多次,认识了很多当地人,我对它的体验也不一样了。我想我能了解他们在那里过的生活,他是怎样享受生活的,我可能也会想到在那里去体验一下。我不敢说对成都非常熟悉,我也希望通过来到成都结识很多成都的当地人,我相信下次我来的时候,我眼中的成都肯定和我上一次来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来成都看大熊猫或吃当地美食,下次来的话,我肯定会更加深入了解。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真正的感受,要想了解它的生活质量,肯定要花一点时间才行。《Monocle》杂志就秉承这样的原则,如果我们要为杂志写一篇文章,就要在一个地方待一段礼拜,在这个城市四处走走,好好看看,了解这个城市,不可能现在就说成都的生活质量是怎样的,但是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去探究。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么多人在这个会场,成都有独特的气质,我感觉在这里生活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之前我坐高铁去重庆,我觉得我去重庆去对了,因为去重庆之后我更喜欢成都了,当然我不担心因为这个会挑起成都和重庆的争端。

 


令狐磊:James Chambers刚刚提到城市的指南,《Monocle》杂志也出了一套书,我买了他的柏林这一册,我在柏林逛街到下午2点多的时候需要午餐,我就翻杂志有没有附近的餐厅,里面就提到一家餐厅很有趣,我去现场才发现是在一个写字楼里面,柏林东德地区的一个写字楼,这个餐厅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设计,清水混凝土,坐下来发现窗台上有一个告示说是这个位置是留给一家建筑所的员工的,等于说,我这个午餐吃的跟建筑师一样。

 

现场读者提问:我想问一下又一山人,这两天我们开的论坛主要是探讨了书店和城市风格之间的关联,你提到之前参加过广州方所的设计,您来到成都看到成都方所,以及成都更多的书店,您觉得这些书店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哪些气质?

 

又一山人:记得我演讲初始跟大家大概浏览了世界上非常出色的图书馆和书店,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国书店,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在意所谓书店视觉的形象,因为这是一个整体式的,一个书店你看着很漂亮,说这是一个好书店,其实不一定,书店更包括的是它的内容和书,它有一些文创产品、生活用品,它组织的活动,一些访谈、讨论,还有展览等等,员工也是书店的一部分,员工的言谈举止都很重要,所以我们才会用风格这个字。我觉得不能只看风格,要看它的内在,要看书店的灵魂。比如方所有它的风格,先锋有自己的风格,茑屋有它的风格,先锋书店的特质可能是比较先锋式的,但是作为一个书店不是说只看这个就行。我是一个视觉艺术方面比较热衷创新的人,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说只根据书店的外观设计来判断它或者一座城市。谢谢!

 


现场读者提问:我想问一下令狐磊老师,我是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阅读爱好者,我本人是乌市阅读圈的群主,很多人说乌鲁木齐还有书店吗?我说乌鲁木齐有,我每到一个城市去旅游,上海也好,北京也好,广州也好,成都也好,到每个城市我一定会去这个城市最美的书店,到了成都这几天我专门去了方所、言几又,把照片传给我们阅读圈的朋友,他们都说什么时候乌鲁木齐能有这样的书店。乌鲁木齐是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城市,而且新疆的大氛围也不好,但是我希望有这样的书店出现在我们自己称之为“文化荒漠”的地方。我想问一下令狐磊老师,下一步,方所“书店力”论坛对于二点五线、三线城市这样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有没有支持?

 

令狐磊:感谢新疆的朋友对这个论坛的正面的激励,我们做这个论坛其实很多是书店从业者的交流会,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城市中的理想书店,我们真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串联,从出版业到书店的运营者有一个连接,不管是书的移动还是什么。我们可能会为一家书店去一个城市,这是我很向往的生活状态,我很喜欢开幕这个短片里面20多家世界最好的书店,我这几年走了十家不到的书店,也希望有更多的探索时间。我想,如果你在乌鲁木齐开出一家很有特点的书店,很多人去乌鲁木齐一定会找这个地方,因为你们就是当地非常重要的文化势力。你刚刚用“荒漠”这个词,当年很多人也认为广州人很爱吃但不爱读书,但是方所坚持下来了。如果你用自己的努力经营一家好的书店,你们从小圈子出发,通过交流,通过运转,这个书店肯定会成为好的书店,你们要成为当地最好的书店肯定会成为方圆几千公里唯一一家最好的书店,这是很荣耀的事情,希望你能努力。

 

现场读者提问:我来自西安,也是为方所和本次论坛来到成都,我在西安发现仿佛所有的书店一夜之间被设计得很漂亮很年轻的感觉,这次我来成都以后看到方所,西西弗书店和其他的书店,我觉得都有同样的特质,会有很时尚的感觉。来到成都的第二天,我去了四川省的省图书馆,我觉得省图书馆给我是精神殿堂的感觉,它不会像方所这样很年轻和设计感很强,但它却让我感觉很成熟,而且让我想到更多的东西。我想问书店的灵感跟书店的设计要怎么把握?因为我也特别想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在成熟和时尚感的书店设计之中我该怎么选择呢?

 


又一山人:方所成都店是毛总设计的,不是我设计的,我只是负责广州店的设计,所以我只稍微作一下回应。我们所有的城市,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面向世界的时候他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说北京自然不是成都,也不可能和香港等同,你既然讲到西安就应该回到西安,看西安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作为一个西安的市民,你要想促进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你应该采取一些举措,让这些人在文化上发展。当时我们在广州做方所的时候,大家都说你们肯定活不下去,因为那时候中国的书店哀声一片,大家都在关店,网购确实把我们打得很惨,在广州这样的城市找一大块地方来盖方所肯定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是我们还是信心十足,我们打造了一个空间一起学习一起共聚,毛总和廖美立就对我说,我们不是不亏钱就行,我们实际是能赚钱的,把例外这个品牌放在这里也能带来一些收入。我们在成都开的这家店,就希望能和成都这个城市更好互动,能够为人们提出更好的建议,能够引领他们的思维和让他们不断前进。我们一开始和很多观众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情况,一开始其实是比较担心的,但是开了3-6月之后很多广州年轻人都很接受我们,都愿意过来,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宣扬了很多东西,在中国大陆不同城市,包括在广州,还是能发现很多不同的文化空间,当时是没有的,我们迈出了这一步,这就很简单,先了解再迈出这一步。西安是离广州非常遥远的城市,你应该敦促自己致力于这个过程,刚才我们幻灯片也讲过,一个书店可以改变一座城市。

 

James Chambers: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像一个设计师一样行动,比如早知道同样是开设一家售卖书籍和咖啡的店,我们就能够有这样的影响力,原因就是我们的设计。但这并不只是因为设计,更重要的就是它的氛围。从杂志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很希望去肯定他们设计方面的问题,如今很多人都习惯于在网上消费,但有的时候网上消费不能满足你对空间设计和体验的需求。

 

又一山人:作为方所广州店的设计师,我认为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价值,而且我所代表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价值导向,我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会让你一走进方所,就感受到我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这就是我做设计的动力。

 

令狐磊:谢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这一场论坛就到此为止。旅行、城市、书店、文化是能串联起来起来,从书店起步,最终回到书店,通过不同的阅历,跟大家来分享更多的世界。




2017成都国际书店论坛议程安排


9月8日(周五)

19:00-20:00

开幕仪式

 

20:00-22:00

一城一店:书店如何塑造城市风格

巴西圣保罗、意大利米兰、法国阿尔勒

嘉宾主持

杨照/作家

发言嘉宾

Fabio Herz / 巴西文化书店(Livraria Cultura) 董事 

Alberto Rivolta/意大利菲尔特瑞奈利集团 (Feltrinelli Group) 首席运营官

Aurélie Lhotel/法国南方文献阿尔勒美让书店、出版社(Actes Sud le Méjan) 出口部经理

 

       9月9日(周六)       

14:30-17:00

一城一店:书店如何塑造城市风格

德国柏林、中国南京、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

嘉宾主持

杨照/作家

发言嘉宾

Mark Kiessling/德国读我了吗?!(Do You Read Me?!)书店联合创始人

钱小华/中国先锋书店创始人

Tamara Macfarlane/英国月巷故事 (Tales on Moon Lane) 书店创始人

Katherine Orphan/美国最后一家(The Last Bookstore)书店经理

 

19:30-21:30  

书店人:我如何打造一家书店

嘉宾主持

吉井忍/作家

发言嘉宾

Fiona Stager/澳大利亚爱书人(Avid Reader)书店及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书店联合创始人    

吴雅慧/中国台湾旧香居书店店主

内沼晋太郎/日本本屋B&B店主

 

     9月10日(周日)

14:30-16:30

城市中的理想书店

嘉宾主持

令狐磊/杂志人、文化力研究所总监

      发言嘉宾       

James Chambers/Monocle杂志亚洲区主编

又一山人/八万四千沟通事务所创始人兼创作总监,例外、方所艺术顾问,香港知名设计师及艺术家

 

17:00-19:00

闭幕论坛:如何以社区书店推动阅读

嘉宾主持

杨照/作家

发言嘉宾

Matthieu de Montchalin/法国书店协会主席

廖美立/台湾行人文化实验室创始人、方所总顾问、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总顾问暨艺术总监

吉井忍/作家

钱小华/中国先锋书店创始人

何光伦/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主办/Organizer

方所 

指导单位/Advisor

成都市文产办

支持单位/Supporting Partners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成都市博览局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

合作伙伴/Organizational Partners

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

全媒介合作伙伴/Multimedia Partners

每日经济新闻、澎湃、界面新闻、外滩传媒、成都广播电视台、华西都市报、东周社、封面新闻、川航传媒、Lens、乌云装扮者、更成都

赞助/Sponsors

成都远洋太古里、例外、YMOYNOT、衡山·和集



更多论坛相关精彩活动,欢迎持续关注

欢迎常来漫游

方所广州店

//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 //

方所成都店

//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 //

方所重庆店

//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渝北四村18号新世纪百货奥特莱斯1层11号 // 

方所青岛店

//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6号甲青岛华润万象城B168号、LG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