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真说
谈谈天,说说地,中间聊聊空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吴真说

网曝和网暴,哪个你想要?

吴真说  · 公众号  ·  · 2024-09-05 19: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枚硬币的两面。


照片| 青岛陆虎司机打人事件


【本文 主要内容在微博号“ 吴真话影事 ”上都零星写过,针对近期的一些舆情事件,作了一些整合,用公众号再发一下】


每天都有舆情热点、每天都有热烈争议,是当下中国网络的客观现实,对此,我以前写过一些看法,并总结了舆情“九性”。详见:


警情通报之后,舆情向哪里去?


这两天最火的舆情,是青岛的“因逆行而引发的辱骂殴打”事件,这次事件和以前很多类似事件一样,因视频上网而火。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网曝”。但由于大量舆情对警方的处理和通报不满,即使不算上“居家拘留”、“该女背后有人”这样谣言,仅仅各种“不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舆情,又呈现出剧烈的“网暴”。


类似的事,在几个月前也有过一次。就是“外交牌照车堵路”事件。在那次事件中,有人跟我说,“难道你看不见那个曝光她的人明显居心不良?占道堵车,有事说事就是,为什么全程怼着脸拍,而且上来就是一句,你开外交牌照就能堵马路啊?明显把交通纠纷上升到了外交、政治和人品矛盾。就算这个余秘书长有错,但这种网暴型的曝光,是更大的错”。


这就涉及好几个大问题了。


第一,是网曝和网暴的“定义”。


从形式、手段的表象看,网暴和网曝,似乎没有区别。 但哪怕是在最朴素的想象和推理中,网暴和网曝又当然和应该是有区别的。 那么,区别在哪?


个人认为,必须要全过程衡量、综合性评判。 假如我们使用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比如 “网络揭露” 来定义【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曝光、举报、揭发、暴露某些现象】的行为。那么,它不应只是呈现在我们手机上的那一段视频,而 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必须从动机、从出发点、从立场、从手段、从实施主体、从后果、从影响进行整体评判。


而且,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参与者的多样性、客观上的限制性,纯粹的“好”和“坏”可能并不存在。 那种完全出于公心、为了大众利益、站在人民立场、使用合法手段、保持公允态度、全是高质公民、导致积极后果、产生良性影响的“揭露”,不可能存在。 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歪打正着、好奇猎奇、起哄吃瓜才是常态。


所以,既不能论心不论迹,也不能论迹不论心。 而是要既论心又论迹且要论过程。


第二,网曝和网暴的“定性”。


“网络揭露”的正面,是网曝。 其负面,是网暴。 它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正如金融是工具、房地产是工具,目的是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 其正面,是经济支撑和国家支柱。 其负面,是资本贪婪。


没有神圣化的工具,只有神圣化的目的。 目的神圣,拈花摘叶也是利器。 目的邪恶,航母卫星也是凶器。而且,好人出于好心用了它,引起了不好的后果,不能说这就是网曝。而坏人出于坏心用了它,却起到了好的作用,也不能说这就是网暴。它的性质很有可能是流动的,甚至在同一事件过程中,都具有流动性。


第三,网曝和网暴的祛魅。


网络揭露,只能生成影像。 如果不与现实发生交集、互动,它丝毫没有用处。 所谓“群情激奋”从来都是自我激励。 你从早骂到晚、从晚骂到早,能骂死哪个坏人? 没有现实力量通过网络揭露发现问题、施加影响,外交牌照的余秘书长会道歉么? 同样的,批判的声音再响,能让袁司长自己去监狱么?


所以,我曾经讲过一个不算暴论的暴 论:在中国网络发展早期,有一句话,叫“围观改变中国,多多转发微博”。现在这句话的2.0版本应该是:“键政点燃自己,照亮更好中国”。


咋解释呢?


最近几年的舆情对社会进步、治理完善、法治建设,有没有作用呢?有。而且并不小。但即使如此,“围观改变中国”是个伪概念。因为如果没有听民声、纳民意的党,你围观就围观呗,跟美国政府似的,上街就上街,我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些进步、改变、转折,围观并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一个动因。主要原因是“通过监督、自我革命”。今天的网络揭露和高强度键政一样。你再义愤填膺、再怒火中烧,也不会对事情造成任何直接影响。是组织有文件,要求回应和回复,才促使了具体变化。


不要把批判说的那么高贵,更不要把参与一场网络揭露当成多么伟大的事,其实,它只是现实复杂和所有事情中“最简单”的一类。 它既不解释世界,也不改变世界。 解释世界需要的理论能力、改变世界需要的实践能力,它都没有。 它负责的是提出问题、展现矛盾,给解释者一个对象、给实践者一个起点


第四,网曝和网暴的批判。


第四权、言论权、视频权之类的理论,实际上是 一种“精神皈依”。 这种皈依的理论支撑点之一,是那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这句话首先就是错的。 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和情绪,总结为截然对立的两种状态。 而且明显认为批评的地位高于赞美。 客观上并不如此。 主观上是因为自己是“批评者”,所以自我加分和加戏。 而现实上,所有的情绪,都应当是平等的。 支持者、反对者和中间状态的各种“者”,都是平等的。 没有谁比谁高贵。 你强调反对者更可贵,你要的就不是平权,而是特权, 特别是立场性反对的特权。你会 总是自我感觉反对比支持更重要、更可贵,我是反对者所以我就比你们这些赞歌派更高级、更高贵。 甚至会发展到只要是反组织、反主流的,就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 这话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反对的,不用管水平。 只要反对了,就应该获得高质量的点赞。 哪怕反对的很拙劣,但由于是反对者,是“少数派”,就应该像大熊猫一样保护。 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但是, 极“左”和极右,其实是朋友。 右边的朋友,是立场大于行为。极“左” 的反应,同样是立场先行。 其实,言论自由和语言暴力,从来都是同一行为的一体两面,享受阳光就要承受阴影。 去除阴影就会失去阳光。 只想得到某种行为的好、不想要必然附着其上的坏,这是不唯物、不辩证的。这 等于是抽离了实施者的复杂属性和人性。 现在,不能呼唤自我审查, 现在还是要让人说话天不会塌。 人人都要说话,不能只允许你想要的声音说话。 批判的批判,以及以此类推的批判的批判的批判,会形成总体上的均衡。特别是, 所有的声音发出者,都应该想一想, 你到底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可被反对的,还真是觉得自己在参与一件正确的事?


第五,网曝和网暴的“路径”来源和惯性


网络、网络自媒体、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已经由量变带来了质变,直接构建出了一种平行世界。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微博上随便写点牢骚、批判,在抖音上发发声、点点赞、骂一骂,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情绪消费,而是他们觉得,这就是改变世界、构建世界。


键政和建政、表演和真实、点赞和支持、差评和反对、网暴和打击,都穿过网络,和实际达成了同步和同频。 起码是想象中的。这一点,其实是西方的 vote和election在网络上的表现。


v ote和election ,就是扔一张纸到箱子里,其简便程度已经和在手机上点一下、在键盘上敲一下差不多了。 而且,在扔纸之前所接受的讯息,和在手机上点赞、在键盘上差评之前所获得的信息,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其实都是一样的。 你以为你自主做出的决定,其实都是植入。


这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以往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舆论是舆论、实践是实践。 造舆论、利用舆论,是为了影响实践、推动实践。 但现在,舆论就成了实践。


这会造成一种新的路径依赖: 思易行易。


网络功能已经强大到让人以为,网上一喊、现实美满。 完全忘记了,任何一声喊,都需要大量、细致、辛苦的工作。 房价高,你能把它喊降下来么? 但由于你一声喊,房价降了,你就会觉得,真的是你喊下来的。 这种依赖在选票上的应用就是会让你觉得这个人真的是你选上去的。而在现实层面, 你会觉得,你发出视频、发出声音,事就成了。如果没成,那就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虽然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目标状态还很遥远,但离“人人皆地狱、世界是丛林”的出发点很遥远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主观性、有能动性,要更多的去想、去做一些让对立更少、矛盾更小的事,而不是反之。虽然各种关系都天然有对立性,但绝不仅仅只有对立性,更有统一性。统一性,对每组关系来说,都更重要。无论是哪一种旁观者,我都不建议成为关系挑拨者、矛盾制造者、麻烦放大者、对立扩大者。我们的批评,应当是为了团结( 这里,就不要抬极端的杠了,什么敌我矛盾之类的。没那么多敌我矛盾 ),而不是为了分裂。能在线下解决的事,为什么都要通过线上曝光呢?最近一系列的网络举报的反转,其实已经证明,至少8成这种现实中没解决的事再上网,其实没作用。依法治国,不是依法院治国,不是依网络治国。而是法治精神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关于枫桥经验我写过一次,天下无诉,才是依法治国。


正如姜萍事件,无论你持天赋加努力的立场,还是商业加炒作的立场,在没有可信证据之前,都可以,这也是天然的对立。 但是否非要选一个? 以至于保持开放、不持立场在两种立场看来都成了敌人。 那句“沉默就是支持、中立就是罪恶”,实际上是西方政治哲学走进死胡同的表现,我们不能学这个。 我们还是应该用更高、更大的同一性,来兼容差异性、解决对立性。 放出视频之后,到底是起到了哪种作用? 是让两种立场的人更加共情和理解对方呢,还是让原本的立场和对立更大、又让原本不对立的人更对立了呢? 制造对立,已经从经济上的商业细分、变成了政治上的熟练运用了。


我并不认同对这些事进行整体评判之后,得出焦虑、悲哀、负面的情绪。 类似事件,哪怕和自然灾难一样呈上升趋势,也不是人性的坠落、时代的悲歌、历史的挽曲。 并不是每个人都成了工具,而恰恰是个体价值在新生产关系尚未完全确立时的一种凸显。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容易产生集体主义。 特别是社会化大分工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更倾向抹去个性。 但在数字经济加持下,个体的独立产能开始出现,并通过并不明显的剥削关系联接在一起,生成整体产能。 于是,个体觉醒了,但又没有完全觉醒。就像前段时间连续的咖啡店店员泼顾客咖啡一样。 店员完全可以不干这份工作而不必迁怒于顾客,而顾客也完全可以不买这家而不必迁怒于店员,明明已经有了更自由的可能性,但却被不恰当的引导到了彼此互害上,而没有被应用于建设更好的自己和世界上。 并由于这种产品本身附着的小资产阶级“象征”,被自然引向了当下的形势、体制、政治导致了经济下行、工作困难、戾气极大等等。 实际上完全忽视和忘记了以前,可不是泼咖啡粉,而是直接一刀砍过去。 也就是说,明明是个体更张扬、革命基础更高,却被错误解读了,同时又被不当运用了。


我个人认为, 网曝和网暴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没有“不好”的网暴,很多的丑恶和贪官却不能被处理。 没有“好的”网曝,很多的人间悲剧也不会形成。 所以,我觉得,舆情的批判和质疑,应当是增进对事物的认识,或者把事物的全貌展现出来,而不是把为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当成目标、把为了实现目的的工具当成目的本身。


但你说,高强度键政者这个群体,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进步呢? 有没有通过键政获得收入、思想、能力、精神方面的收益呢? 其实没有。我们不得不看到, 为了证明观点、编造证据,为了固持立场、伪造消息,为了辩论胜利、无限运用技巧,不是为了证伪、只是为了流量,不是为了真理、只是为了热度。 而且,很有意思的一点, 键政者们最主要的表现和收获,就是情绪值,就是为了情绪值。 这种情绪值的供给和需求、生活和消费,构成了键政圈。


但就算如此,我个人认为,仍然是进步。因为 一切进步,都是 缓慢而沉重的。 都是波 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 今天的混乱,和以往的 混乱相比,看似相同 、实则完全不同。 美国式的人人持枪、它才不乱 和中国式的人人上网、它才不乱,也成了一种 对比和镜像。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

加入吴真说知识社区

随便提问、深入畅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