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发布  ·  上升4位!成都,全球第79名! ·  2 天前  
成都发布  ·  油价调整,就在今晚! ·  2 天前  
成都发布  ·  今日闭展!6天成交8454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北上广」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康石石  · 公众号  ·  · 2017-07-23 18:47

正文


做设计师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发展?相信学艺术设计的同学们都或多或少被家人或朋友问及这样的问题,以至于越来越茫然,不知所措,引用我的同事宇文老师的观点,希望能帮到还在为未来而迷茫的同学们。



简单来说:作为设计师,离开北上广的后果难以承受,或者说:不想承受。

 

所谓选择,从来都是看似很多,实则稀缺,否则那不应该叫“选择”,而应该叫“可能”。而任何一种成熟的选择,不仅源自:“想得到什么”,很多时候还来自“想避免什么”。

 

具体到我身边无数个还坚持在北上广打拼而不愿离开的年轻设计师,对他们来说,离开的结果是有些情形注定无法接受。



01


“心灵累”VS“身体累”

 

回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看似岁月静好的生活,其背后应对的经常是人情往来中的一地鸡毛。很多时候主要依靠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


圈子很小,彼此再熟悉不过的交际范畴,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的是枯燥无味没营养的话题,除此之外再也带不来任何新鲜与惊喜。

 

工作不算辛苦,周遭的人似乎更愿意沉浸在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无法自拔,毕竟,大家一起聊八卦才是乐趣,你的品味是什么,who care?

 

我的朋友F君在英国学的是奢侈品管理专业,一次和家乡的小伙伴聊到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小伙伴们还没听完,冒出一句:“啥奢侈品啊,卖的贵嘛,不就是件裙子,我也没看出来哪好…”

 

F君听完,硬生生咽下了还没说完的话,从此与小伙伴们没了联系。

至于你的设计理念不被理解,是二三线城市时时刻刻在上演的最常见戏码,尤其对于初入行的设计师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具体来说:

 

服装设计师生生逼成了抄袭打款师;

平面设计师是不被重视的超级大美工;

建筑设计师是被甲方呼来喝去的包工头;

室内设计师变成了买建材送装潢的翻稿师;

 

许多时候最令设计师无法忍受的是,那些承载了自己骄傲与尊严的设计,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尚可被包容与肯定,但到二三线城市却因为不被理解而遭到恣意的嘲弄。

 

到头来,老板还要坐在办公室真皮大座椅上一边抽烟一边对你说:“你呀,就是想法太多,不接地气,你看看人家小刘/小李/小王/小张,人家那图画得多好。”

我不否认在“北上广”你可能会更辛苦,但“辛苦”的指向和程度,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恐怕反而更好接受。

 

因为正常在北上广一个良态发展的设计公司,核心竞争力是能力,更多是凭借自身所展现出的能力获得认可,而不送礼和酒桌文化。奋斗到中产阶级你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背景,凭借自身的天赋、勤奋和不断学习就可以做到。

 

至于人脉关系,坦白来说,商业上的交往将“钱”谈清楚,将利益关系厘定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合作双方是否有彼此互利互惠的交往等级和实力。

 

此外,一线城市大公司的氛围也会更好。虽然工作异常辛苦,但你也更可能结交高视野的伙伴,而不是只为短视的眼前利益。

 

事有两面,各有偏好,全看取舍。就我个人而言,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不仅意味着“无聊、心累”,虚与委蛇推杯换盏到深夜的“仿佛身体被掏空”。



02


“机会多”VS“代价小”

 

以前看过很多短文,说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机会其实并不多,只是对有些人而言机会多。对于这个判断我承认一半真理,一半胡说。

 

说其是“胡说”,是因为在“北上广”机会真的相当多,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既没有(或者说没用到)家庭的支援,也没有特殊机遇。单纯凭借自己的刻苦与有心,成为中产阶级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标签”:

 

将勤奋视为天职

习惯于终身学习

渴望持续的变化

用未来规划当下

 

说其实“真理”,是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与进取,机会才多;只有不断尝试,机会才多;只有将进步当作终身的习惯,机会才多。

 

在“北上广”,若想机会多,就必须接受一个基本的观点:停滞就意味着淘汰。不能接受“终身竞争”的人,机会少的可怜。那在“北上广”不叫“打拼”,叫“谋生”,或者说“活着”更准确一些。

从“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的旅行,并不是一种空间的变化,而是一种时间的穿越。

 

在北上广的光阴斗转中,谈及的那些话题:内容营销、社交网络、O2O模式的局限性、共享经济的伪命题、交互驱动,设计思想。往往要三四年之后,才会在二三线城市蔓延开来。

 

对于必须以“眼界”为工作前提的设计师而言,逃离信息闭塞也是一个选择北上广的重要理由。在二三线城市,可“尝试”的半径是非常窄的。可能性少,也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机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很多情况下,小城市生活承担的「代价小」,相应的“机会成本”也很低廉,所创造的价值也随之被压缩,因为风险与收益永远成正比。

 

所以,还是那句常言,看如何选择,选择“代价小”的生活,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抗压能力较低的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而对时尚、新潮、前卫等保持敏感,不畏面对挑战,并渴望更多机遇的年轻设计师来说,北上广基本上是不二的选择。所谓艰苦,恐怕应该分为很多种,起码对于“北上广”的设计师来说,机会的缺失,更苦。


03


“有发展”vs“有生活”

 

我历来反对两个逻辑混乱的观点:


将事业的发展视为赚钱的多少

将生活与事业作为对立的单元

 

“事业”与“谋生”的联系在于都体现为赚取金钱的数额,但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事业”需要具备创新性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与意义。

 

具体到我身处的设计行业,基本上最新的创新思想和设计趋势,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脱离了这个环境,很难遇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和伙伴。而且“创新”源自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带来了残酷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带了热血沸腾的激励和兴奋感。

公司曾经在某二线省会城市设立分公司,虽然招聘到了很多学历背景不错的设计师,但这个省会的生活实在太安逸了。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设计师尽管基本功都不错,但设计思想普遍比“北上广”要滞后2-3年,安逸的生活也让这些设计师的“服务意识”很难提升。

 

尽管他们到总部培训和交换学习的时候,被总部澎湃的创新激情所打动,也深深惊讶于总部设计师的服务水准、面貌和精神。但要求他们抵达同样的状态却非常难。最后公司为了提升整体的品牌形象,关停了此省会的分公司,将客户转移到了北京总部。

 

可以说,对于“北上广”的很多设计师来说,工作带来的事业感还具备一种“改变现状”的雄心。

 

比如,我所在的公司,不能说SODO学堂的设计师都立志高远,但业务骨干、设计经理和设计总监,都有一个心愿,改变中国设计教育的低水准现状,通过免费公益性课程的传播,使那些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而缺乏教育机会的年轻设计师,接收到最好的教育。

 

这当然不是一种道德标榜,而是成年人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复杂而综合的,既有利己的因素,也包含利他的公益性因素。正是这种“事业感”驱动着大家辛苦工作,我们可能会失败,但如果我们能成功,也许会像滴滴改变了出行,淘宝改变了购物,微信改变了社交一样,SODO改变了设计教育。

 

所以说,这种事业感正是设计师选择在“北上广”奋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二三线城市,其实大家往往是“改变”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创造者”。

再说“有生活”。生活和事业不是对立的因素,事业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难道悠闲度日、安安逸逸就是生活?我认为那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而已。毕竟,勤奋创造,努力拼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会说,“北上广”的艰苦奋斗牺牲了生活品质,我不认同。

 

生活方式的不同,看待品质的内涵也不一样。这里我们不能拿刚刚留在北上广的菜鸟设计师作为代表,实际上,很多设计师经历过几年的职业历练,都已有相应的发展。

对于我和我的很多同事而言,辛苦工作,周末去日本度假,去香港购物,去京郊草原骑马,去异域风格茶室喝茶,下班后去书店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与勤奋工作似乎并不相悖,同样具备生活品质。这些设计师并非富二代,不过是年薪二十万左右的普通人而已。

 

这与大家正在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体化的。“北上广”的视野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拿享受美食来说,在二三线城市可能是朋友或家人的聚餐,在北上广可能是某位设计师邀约三五好友,在家体验自己新学到的烹饪技巧。这并无二致。难言孰优孰劣。

 

只是离开了“北上广”,这种属于设计师的生活方式很难在二三线城市看到而已,因此,留在“北上广”也是为了留住生活本身。


SODO,做设计的行动派

公益传播 | 设计课程 | 职场提升技巧  

 


SODO全体成员的梦想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公益性传播,提升当代设计审美的底线,改变高端设计教育的培训费高昂的现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让更多有才华、有抱负,渴望教育机会平等的莘莘学子,获得学习和追求卓越的机会,让分布不匀的教育资源获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