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江西余干县康山大堤鄱阳湖内湖水域,江豚戏水。视觉中国 资料
在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的鄱阳湖,正在推进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在每年有数月阻隔鄱阳湖,或让长江江豚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从而加剧其灭绝。该工程因此被部分环保机构和组织质疑。
长江江豚是长江中仅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家曾预测,仅剩千余头的长江江豚极可能在未来5-10年内灭绝。
应对质疑,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计划以“大孔泄水闸”解决江豚的过闸问题。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2016年6月成稿并公开的《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一文中提及,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包含过江豚的建筑,即拟设置4孔净宽60米的大孔泄水闸。
不过,12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该工程核心参与人士处获得的2011年9月成文的《 鄱阳湖水利枢纽相关影响及对策研究——“六大课题”综合报告》显示,原定方案为3孔净宽60米的水闸,当时并未得到专家研究的认可;其后,依据专家意见增加了1个净宽60米的打孔泄水闸,成为目前的“4孔净宽60米”。
《“六大课题”综合报告》中称,“根据目前工程设计的初步方案,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能仅有3个60米宽的闸门。目前尚不能就江豚是否能够顺利通过如此狭窄的闸门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六大课题”综合报告》建议在技术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大闸口的设计宽度,以利于江豚的通过,促进闸口上下江豚种群的个体和基因交流。
近日,江西方面曾有专家向澎湃新闻证实,“六大课题”的结论建议已在最新方案中全部采纳。
然而,仅仅将3孔泄水闸增加到4孔,就能充分满足长江江豚的过闸需求了吗?
鄱阳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两头母子江豚在湖中嬉戏。澎湃资料
据《“六大课题”综合报告》,在第二章《六大课题研究成果》之第六节《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对“鄱阳湖江豚资源现状”给予了详细介绍。
长江江豚为江豚扬子亚种,仅分布于长江,是唯一而且相对独立的一个江豚淡水种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在长江中呈集群性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其相通的大型湖泊中。
自1996年以后,长江江豚就一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SC)列为濒危物种。
同时,随着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强度增大,在过去的20年中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据中科院水生所在2005至2007年进行的5次鄱阳湖江豚考察(2次在丰水期,3次在枯水期)的结果分析,其种群数量大约在450头左右,而当时整个长江江豚种群估计也仅为1800头左右。
因此,鄱阳湖江豚数量估计占到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甚至到三分之一。
报告给出结论称,由此可见鄱阳湖江豚保护对该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建闸或对江豚迁移产生严重阻隔
2015年3月19日,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国家农业部牵头重启江豚迁地保护计划。专家们从鄱阳湖挑选8头健康成熟的江豚,将它们迁移到新成立的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中。澎湃资料
《“六大课题”综合报告》称,长期的监测数据表明,生活在鄱阳湖及附近长江水域的江豚,具有明显的季节迁移和日迁移现象。
而在1996年鄱阳湖大桥开始施工后,枯水季节肉眼很难再观察到江豚在鄱阳湖与长江干流(八里江江段)之间的大规模迁移行为。
《“六大课题”综合报告》对此阐述称:鄱阳湖大桥和铜九铁路桥建成后,江豚在鄱阳湖和长江干流之间的迁移受到了显著影响,但是通过声学记录仪的常年监测,发现在鄱阳湖和长江干流之间江豚仍存在一定规模的迁移行为,说明这种迁移可能对于这个种群的生存非常重要。
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可能对鄱阳湖江豚在江湖之间的迁移产生严重的阻隔。
特别是该工程将建在屏峰-长岭断面,将使该断面上下的江豚种群在枯水季节阻隔。
断面下方的27km水道,特别是湖口至鞋山、鞋山至屏峰之间的区域,也是江豚分布比较集中的水域,如果建闸后不能合理调度,这一重要的江豚栖息地将可能完全丧失。
对于江豚种群在枯水季节阻隔的影响,《“六大课题”综合报告》直言:工程下游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将会使鄱阳湖江豚与长江八里江江豚种群间的交流隔断,从而使鄱阳湖湖区江豚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种群,小种群遗传事件发生频率升高,灭绝风险增加。
闸口孔数增加1个、净宽不变
在《“六大课题”综合报告》第三章《综合分析意见》之第三节《鄱阳湖水利枢纽若干关注问题分析》中,再次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不利影响之一是对枢纽上下水域江豚的交流造成阻隔。
《分析》称,根据目前工程设计的初步方案,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能仅有3个60米宽的闸门。目前尚不能就江豚是否能够顺利通过如此狭窄的闸门做出准确判断。
因此,课题组建议在技术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大闸口的设计宽度,以利于江豚的通过,促进闸口上下江豚种群的个体和基因交流。另外,可以考虑通过人工干预,进行江豚的捕捞来进行江豚种群定向交换。
在《“六大课题”综合报告》第四章《对策与建议》之第三节《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型式》中,专门提及: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工程型式对减少不利影响有重要作用,如加大闸门宽度,可减少枢纽上下水域间的阻隔。
《“六大课题”综合报告》建议进一步研究尽可能增大闸口的设计宽度、增加大跨度闸门个数,以利于降低枢纽工程的阻水比,同时有利于江豚在湖泊与长江之间的迁移,促进闸口上下江豚种群的个体和基因交流。另外,可以考虑通过人工干预,进行江豚等的捕捞来增强种群定向交换。
针对上述建议,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江西省水利厅最新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中,拟设置的江豚建筑物——孔口净宽60米的大孔泄水闸,从《“六大课题”综合报告》中提及的3个增加到4个,但并未按建议增大闸口设计宽度。
鄱建办副主任:60米绰绰有余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六大课题”综合报告》中就工程对水生动物(鱼类和江豚)的影响称,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水位变化的影响,二是工程阻隔产生的影响。
《“六大课题”综合报告》称:这些影响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有些会很快地产生反应,有些则需要一段时间后逐渐表现出来。
其中,工程对江豚的有利影响表现在,会增加枯水季节湖区江豚生存空间。拟建的水利枢纽可以避免极端低水位的出现,从而对减缓枯水季节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由于水利枢纽会使枯水季节的鄱阳湖水面扩大,可能会促进渔业资源量的增加,从而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同时,由于水域面积明显增加,电捕鱼、定置网等有害渔具对江豚的伤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少。
对此,在上述提及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中,同样列举了工程对于江豚的有利影响,然而对于《“六大课题”综合报告》提到的不利影响,则未能体现。
不过,江西方面并未主动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江豚的不利影响,《“六大课题”综合报告》也未被主动公开。
12月14日,多名曾向江西省水利厅申请公开鄱阳湖“六大课题”全本信息的志愿者,均收到盖有江西省水利厅公章的“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答复书。
不过,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纪伟涛则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江豚洄游被工程阻隔问题进行了回应。
“我们承认在工程修建期间会对江豚洄游产生阻碍,但是闸门修建之后,洄游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特别为江豚设计了4孔的、每个孔口宽60米的大水闸,游过去是没有问题的。”
纪伟涛称:“武汉水生所养的江豚,在人为诱惑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最窄2米宽的窄门。60米绰绰有余。如果到时候洄游受阻,我们还可以通过考虑人工干预,捕捞江豚来进行种群定向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