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9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9 小时前  
银行家杂志  ·  中国外贸信托卫濛濛:提升信托服务质效 ... ·  2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召开2025年全面从 ... ·  2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二次专题学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未婚未育怎么成争议?杨丽萍认真回应就输了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0-06-08 19:14

正文

摘要: 我不知道是谁把这种事情标签为“争议”的,这有什么好“争”好“议”的,怪袁隆平让这些人吃得太饱吗?什么叫退步,就是把本该有共识度的话题拉到“争议区”,从而拉低公共讨论的层次和观念水位。“未婚未育引争议”这种话题的恶劣之处在于,有一种反向制约和议题设置的效果,无论你是反对还是支持,看了它一眼,讨论了它,就被它设置议题了。



曹林 |文


看到“杨丽萍回应未婚未育争议”这样的新闻时,真是既诧异又悲哀:杨丽萍招谁惹谁了?未婚未育怎么就成“争议”了?谁把这种属于私人主权的事定性成了“争议”?这种事情干嘛要回应?关你屁事,最多四个字就可以表明态度的事,干嘛要解释。回应那些明显悖离常识认知的碰瓷声音,既掉进了喷子的话题陷阱,也拉低了公共讨论的观念水位。


事情是这样的,杨丽萍没有像很多人那样结婚生孩子,有网友在其社交媒体下留言称“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一石激起千层浪,莫名其妙就成了“争议”,戚薇、陈数等女星纷纷发文反驳,称自身价值不需要別人来定义,女人的价值不是用来生儿育女。杨丽萍也回应争议:只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谢谢大家的理解和爱,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争议并不都是好东西,有些话题经过争议,能提升公共认知,让真理越争越明,而有些明显悖离常理、没事儿挑事儿的伪争议,你跟着去争一下,只会拉低了公共讨论的层次,降低了观念的水平。今天是什么时代了,孔雀有孔雀的快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私人的事务私人决定,婚育是个人的事,女人不是生育工具,女人不需要通过结婚、生孩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常识还要去争,那是怎样low的一个讨论层次。

我不知道是谁把这种事情标签为“争议”的,这有什么好“争”好“议”的,怪袁隆平让这些人吃得太饱吗?完全是挑事者制造的争议。各美其美,个别人有“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样的观念,挺正常,她的世界就是这样,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观念,每个女性都生活在观念相同的平行空间中。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多元并存、观念并行不悖的社会,你可以认为养一对优秀的儿女是自己作为女人最大的成功,她可以认为有自己的事业是最大的成功,她还可以认为失去自我活在男人的阴影下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 有这种声音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把这种声音挑选出来制造争议,变成一种彼此否定、尖锐的二元对立。


这有什么好争的?我不想结婚不想生育,是吃你家的米了,要靠你养,还是需要跟你在一起过日子?如果两个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女的不想生孩子,男的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是个事儿。哪个有名有姓的公共人物与另一个公共人物在公共平台辩论这个话题,严肃地说理,这也是需要撕一撕的争议。仅仅只是某条微博后面某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网友随便发个感慨,就挑出来说“不婚不育引起争议”,这争议点也太低了。


当下舆论一大乱象是,热衷于制造争议,挑事儿,“引起争议”成为一个制造话题的噱头。有两种倾向很不好,一种是泛舆情化,一种是泛争议化,按理说,对一件事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批评声,七嘴八舌,本身很正常的,你不能指望每个人的反应是一样的,或每个人都表示赞同。本来是正常的吐槽,你当成舆情去应对,就不正常了。本来是不同层次、不同立场的自我言说,你当成“争议”去挑事,似乎就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把一个视频下随便一句“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当成“杨丽萍未婚未育引争议”,就是滥用了争议的名义,理它干嘛?

什么叫争议?把一个话题界定为争议,是有标准的,第一,是非价值上有模糊性和对抗性,值得一争;第二,势均力敌,有很大一部分人这么认为,身份相对平等;第三,不同观点者要有相对成熟的理由,形成道理与道理的对垒,有“争”的氛围。一个科学家说全球气候变暖,一个网民说,这纯粹是胡扯,这专家有资本背景——这叫争议吗?不叫,完全不对等啊。随便一人,就在杨丽萍微博下面就那么随便一说,没给出任何论证,缺乏可见的代表性,不用为自己的话负任何论证责任,怎么就叫“未婚未育引争议”呢? 互联网让完全不同层次的人有了平台的交集,界定争议尤其须谨慎。


讨论这样的话题,不觉得无聊吗?传播学者哈林把公共话题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叫“共识区”,一般不会有人反对,代表着社会的主流。第二个叫“合法争议区”,就是虽然会引发争议,但不会觉得反常的区域,虽然意见不一样,但不会觉得对方离经叛道。第三个叫“越轨区”,觉得你偏离常识和常理,不可理喻,甚至是反社会的,政治不正确。比如在当下中国社会,婚育是法定的自由,尊重女性权利,女性不应成为生育工具,应该属于共识区。 一个社会观念进步的标志在于,将原先一些看起来不可接受或争议的行为,纳入到多元包容的共识区中,共识区代表着一个社会观念的水位。


什么叫退步,就是把本该有共识度的话题拉到“争议区”,从而拉低公共讨论的层次和观念水位。“未婚未育引争议”这种话题的恶劣之处在于,有一种反向制约和议题设置的效果,无论你是反对还是支持,看了它一眼,讨论了它,就被它设置议题了。本来没几个人觉得未婚未育是什么争议的事,一讨论,成为议题,就被反向锚定了,让人感觉好像很多人认为“未婚未育是女人最大的失败”一样,制造某种压力并形成一种羞耻感,这就是话题的陷阱所在。


杨丽萍在文艺圈向来以独立特行著称,回应这种被人制造出来的所谓“争议”,说明独立特行得还不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权利的事不需要他者接受,一认真一理会,就成了碰瓷者、挑事者、流量寄生虫的话题猎物。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 ,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1 提高评论言值的十个独家技巧 (已直播,可回放)

2 跳出评论写作的十大误区,以高言值迅速勾住读者 (已直播,可回放)

3 发掘评论新角度的十种思维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