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都市快报
生活因温暖而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持SP和EP准证,可以在新加坡生小孩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都市快报

怀旧复古100分!杭州老式理发店爆改成咖啡馆,一进门就是80年代

都市快报  · 公众号  ·  · 2021-05-25 18:22

正文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和商业综合体龙湖天街不过1公里左右,杭州 三墩镇庙前街 依然稳定地维持着自己的节奏,裁缝店、修拉链、钟表店、配钥匙、刻章、厨房用品、家用电器、睡衣、文具店、玩具店……小巷内自成一体,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 百米之内即可满足日常所需 ,很多店门头上都写着 “杭州城北供销合作社” ,城郊结合部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半个月前,这条似乎时光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巷子里开出了第一家咖啡店,许多年轻人跟风来打卡,给出的点评几乎都是: “怀旧理发店爆改咖啡厅”、“一进门就是八零年代”、“杭州最破咖啡馆”、“怀旧复古100分” ……



店主说,自己是逛到附近的时候,突然萌生了想在这里开一家咖啡馆的念头。因为这家咖啡店的前身,是老街上的一家理发店,所以店主就保留了理发店的部分结构(比如墙面上的镜子、老式的小方形瓷砖等等)。


在主题上,咖啡馆也完整地沿用了老旧理发店这个概念,咖啡店里有一张打卡率特别高的 老式理发椅 ,上面还搭着一块 印着 红双喜的毛巾 ,年代感满满。


三墩咖啡馆


咖啡店里的理发元素:



其他小细节上也能看出咖啡馆老板特意营造出的复古感:





对于今年 虚岁73岁的王师傅来说,去年12月30日,则是他在这间咖啡馆里理发的最后一天,直到现在,咖啡馆的门口还挂着一张手写的提醒: 理发对面/左转进弄堂, 这里只提供咖啡。



这间“三墩咖啡”的前身“三墩理发店”,本来是由 49年出生的王师傅、63年出生的孙师傅和59年出生的陈师傅 三个理发师合开的 。去年年底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他们退了原本的店铺,王师傅搬到了咖啡馆后面弄堂里,孙师傅和陈师傅搬到了咖啡馆的对面,三个人继续干着老本行: 剃头和刮脸,价格都一样,20元。


从晒着卷心菜的小弄堂口走进去,一路都能看到王师傅理发的指引牌。




有意思的是,红漆门上贴着手写的二十四节气,还有今年入梅出梅三伏等等的时间,墙上挂着一本黄历,一年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环顾四周,都是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像是这款 理发椅、电动推(右三)、小猪佩奇形状的吹风机 都是伴随了王师傅几十年的老伙伴:



王师傅的工具台,就连处女座看了都要称赞,各种工具井井有条的画面引起极度舒适:



王师傅原名王春荣,1949年4月18日生,今年虚岁 已经73岁了 ,但精神矍铄, 记忆力惊人 ,说任何事情节点必然精确落到几月几日上。


比如他说自己的生日,和杭州解放相差半个月,杭州1949年5月3日解放;他说自己是从1965年4月15日开始了理发生涯,做了56年多,手法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变化;他还回忆,2017年11月15日,附近的三墩第一农贸市场拆迁,理发店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的客源。






现在王师傅的理发店,是一间大约10平方的小房间,虽然店面比以前偏僻、空间也缩小了,但是客源依然不断,我去的时候,房间里有4位男士在等着王师傅给剃头、修面,年纪轻的30多岁,年纪大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热毛巾在头脸上一敷,剃刀轻轻贴着脸颊、头皮刮过去,几十年如一日的手法娴熟利落,剃刀经过之处发出轻巧的节奏, 一颗光滑的脑袋或者是干净的面颊清爽得宛如重生。


客人们说,现在外面的理发店哪里还有这种手艺,估计连剃刀都不会用了。


来剃头修面的顾客有的就住在附近,有的是从文一路赶过来的回头客,有的则是朋友介绍过来的,毕竟现在能找到可以“修面”的理发店已经不多了。


一位河南来的小伙子说,王师傅刮过的脸, 柔软得很,摸起来一点儿不硬, 同来的伙伴开玩笑地叫他再抹点“大宝”。






咖啡店对面,是孙师傅和陈师傅的店铺,当天陈师傅不在,店里只有孙师傅一个人在给顾客理发。


孙师傅回忆说,最早理发店是属于二轻局下属的单位,高峰的时期店里一共有12个理发师傅,98年的时候单位倒闭,还剩下5个理发师,后来退休的退休,不做的不做,最后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三个人了。


今年开始,原来的三墩理发店变成了三墩咖啡馆,孙师傅说,不少年轻人出于好奇心来打卡,有的也会去理发室里坐坐,甚至来体验一把 “复古理发”



沿着三墩理发店往南走百米左右,过一座桥,对面还有一家很有点名气的“网红”老店: 三墩老照相馆 ,里面的结婚照、满月照、人像照贴满了墙壁:



照相馆旁边的 陈公白诊所 天台兴隆棕绷店 看起来也有年代了:



有人说这里有点像是“馒头山社区”,老底子的生活很慢,有人说这里充满了 “凡人的烟火气” ,抚慰人心。咖啡馆旁边是一家时装店,退休的小姐妹把脚踏车停好,一起进去挑衣服: “我身上这件也是雪纺的”,“这条空调裤怎么样?”






下午时分,街上人不多,店主们打盹的打盹,打牌的打牌,时间好像真的慢了下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