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人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来源:网络
随着商业银行非标投行业务、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分析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看似宏观经济研究是券商更在行。商业银行业务同时跨跃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商业银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连接最关键的按钮。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范围和宽度也远超其他金融机构。央行对商业银行的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的完善,如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也有传会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范围。这些影响都是深远的,商业银行与宏观经济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下面以利率分析框架为例:
下面以截至2016年12月数据解释上面这张图:
(1)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核心是基础货币(储备货币),所有的分析的重点围绕它展开
根据“资产=负债”恒等式(备注:央行BS比较特殊,没有权益),很容易理解:一般资产端的增加,会增加储备货币;一般负债端的增加会减少储备货币。具体如下表
例如:央行资产负债表最大的资产科目是“外汇占款”,最大的负债科目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从上图看出,从2014年6月特别是2015开始,外汇占款不断下降,且扩大降幅,这样导致基础货币不断增加。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持续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等回笼基础货币,以预防流动性泛滥,表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增加。
(2)再来全面看一下,2016年12月末与11月末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的变化,更能清楚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出发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2016年12月末较11月末,基础货币增加17056亿元,其中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包括SLF/MLF/PSL等)操作投放7446亿元,公开市场操作投放1973亿元,外汇占款回笼3178亿元,政府存款增加投放11103亿元。
由此,再延伸分析:
1)外汇占款→中国国际收入平衡表→外汇储备……
2)政府存款→财政收支→财政政策……
3)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利率走廊机制
4)基础货币的变化→M1、M2的变化→社融→实体经济
(3)M1、M2及M1与M2的传导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M1增速大幅上升,而M2增速却相对比较平稳,M1-M2剪刀差不断扩大。正常情况下,M1增速上升会带来M2增速的上升,表明M1向M2的传导机制受阻,即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很好的向实体经济传导。2016年9月开始,M1-M2剪刀差有所收窄,但仍高位运行。
以此出发,可进一步分析M2与社融的关系,及社融的全面的分析(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的结构、表内融资与表外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以更清楚了解实体经济的状况。
(4)M1是CPI的先导指标,进一步延伸至PPI、CPI
CPI的短期影响因素是一些构成项的涨价因素和季节性因素,而中期影响因素是基本经济面和货币因素。而M1是CPI的先导指标。
近一年来,PPI上涨非常迅速,而CPI比较平缓,说明PPI向CPI的传导受到阻碍。PPI上涨能否带动CPI,主要取决于中下游行业的产能和需求情况。进一步可分析CPI的构成食品和非食品的具体情况,PPI快速上涨是生产资料的上涨还是生活资料的上涨,是哪些行业的上涨。由引进一步延伸至行业状况。
(5)商业银行的角色
其他方面不再赘述,整个核心的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投入货币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再通过银行信贷等方式进入企业实体经济。中间的链条可能不会是想象的那么顺畅,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导致货币的滞留,导致经济脱实向虚。银行在整个传导角色中至关重要,进一步延伸分析MPA考核,及银行的业务框架及影响。
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商业银行内部,越是高层的人越会在PPT中在报告中先描述阐释下国内外宏观经济状况。一般大家对宏观经济大的方向都不会出错,因为宏观经济大家都知些冷暖,又有那么多宏观经济分析师的研报。比如,现在经济形势很差,这点谁都不会说错,特别一些数据的展示更不会出错。但问题也在于,对宏观经济分析结果的具体应用却有天壤之别了,在指导业务方向时却差异很大,有的把握很准确,有的却南辕北辙。
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断章取义”,看到的思考的是一个点一个面,未体会其中的成因和逻辑关系。所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落脚点应当是能够具体指导业务。例如这一两年,经济脱虚向实,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是货币滞留虚拟,导致股市、债市、期货、大宗商品的轮番推动,对银行具体业务的开展就需要有敏感的感知和先知,该进则进,该退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