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家庭面临什么挑战?
全世界父母都焦虑孩子成长。但中国家庭有特殊性,因为:
1)
过去50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代际差异拉大
经历文革的孩子祖父母,大部分没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娃爸妈成长于市场经济转型初期,接受公立教育长大。
可以说,全家几代人对于当下的教育环境,都缺少经验。
人没钱,或者没经验时,最容易焦虑。既没钱又没经验,更是 double 焦虑。
但教育的现实是,家人情绪积极稳定,孩子才有信心应对长辈没经历过的种种挑战。不管选择什么学校,自信心和行动力都是头等重要的。
2)
在情绪管理方面,我们知识还比较欠缺
在英美,情绪管理是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开设的一门课。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表达情绪、与人沟通、同伴相处、释放压力等等。作为孩子父母,情绪管理的知识来自于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
但这门课在我们的学习中,基本是空白的。当工作压力加大,现实问题增多,很多人只能忍着。没人可说,也没时间说。
回到家面对孩子,能做到不发脾气已经很佩服自己了。
如何做到不把自己憋坏了,还同时引导孩子呢?
3)
我们对于社会成就的关注,大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中国家庭比较含蓄,对于孩子的爱,往往是通过照顾孩子吃饭穿衣体现的。我周围很多朋友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真实的情感想法,觉得得不到理解,或担心父母心理承受不了(比如我的两个很优秀、超高薪的朋友,都得了中度抑郁症,好几年一个人看病吃药,父母至今一无所知)。
西方家庭父母不太包办孩子衣食,但他们很注重语言沟通和情感援助。父母再忙,会尽量利用早饭晚饭时间倾听孩子,一家人一起聊天,往往比较容易及时发现情绪问题。
华人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认为正确的方式发展,这给了孩子期待和动力,但是否带来额外的压力?“害怕父母失望”,“觉得对不起父母”,很多自杀的孩子是这样写的。
近几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为什么中国成为高自杀率国家。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庭沟通方式有没有关系?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35岁人群的首要死因。而在发达国家,同样年龄的人主要死于意外事故,而不是自杀自残。
与高自杀率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心理门诊就诊率很低。在美国也一样,华人自杀率(尤其女孩)远高于白人和黑人,但华人看心理门诊的人却很少。
有问题不解决,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通常以为,情绪感冒是不需要治疗的,坚强一点,忍一忍就过去了。只有那些得了精神病的人,才会看心理医生。这是很不科学的认知。
当一个人面临重大转折,比如升学考试、转学换环境、亲人离世等情况,西方教育者认为,应该首先做好情绪疏导(其次才是争取成绩和他人认可),必要时需要心理医生的建议。
但在中国,从家庭到学校都比较回避孩子的不良情绪。教育者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聪明阳光的小孩。有些孩子为了被世界接纳,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乖巧懂事”,“看起来阳光”,不给大人和自己找麻烦。而那些不善于隐藏的小孩,可能直接被抛弃冷落了。
从生命健康的角度,一个人心情压抑,却强颜欢笑,或孤独自弃,这是比考砸了更糟糕的情况!
日常的情绪积郁着,没得到科学的缓解,长期可能引发慢性病、癌症、抑郁症等很多问题。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就是人类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慢性杀手。
传统的认知以为,小孩很好哄,不开心很快就过去了。但实际上,小孩也会得抑郁症,往往从婴儿时期父母的交流方式和家庭气氛开始,就种下了种子。英国公立医院就有给 3-8 岁孩子的抑郁门诊,从医生开始传授知识,让家庭得到及时的指导。
抑郁症 ≠ 不开心
。它最初的表现不一定是心情低落,而可能是胃不舒服、头痛、失眠、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等,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看看心理医生。不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亲人应该及时的发现和陪伴。
一位医生朋友曾说:抑郁症的人就好像溺水一样,失去了自救能力。亲人如果懂得一些知识,伸出一只手,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缺乏常识,从这些溺水者身边走过,什么都没做,失去了最佳救助时间。
二、高强度学习,会带来情绪问题吗?
学习辛苦、竞争激烈会导致情绪问题吗?不对,这是一个误区。
常有朋友说:升学竞争太残酷了,还不如让孩子顺其自然,快乐第一。
这等于把竞争和快乐对立起来了。
人当然希望压力小,不费力就能活很好。但这个世界,竞争才是现实。
一个真正活好的人,需要以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技巧应对竞争。而最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生命所需的各项技巧:自食其力、管理情绪、科学学习、确保安全等。
很多人以为英美学校压力小。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英美教育分层,中产孩子同样面临竞争压力,美国好学校的高中生也熬夜备考,读大量的书。前不久见到一位英国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他说12岁备考精英云集的伊顿时,学校要连续考察两年的考试成绩,才决定是否录取。一次没考好,可能就没机会了。压力特别大!
但是有一点,英美教育主张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习虽然辛苦,但并不痛苦。这是教育可以带给孩子的认知改变。
但我不建议大家到国外逃避压力。西方的“快乐教育”,并不是没有压力,而是“用快乐的方式应对压力”。作为曾经留学的人,我很负责任的说,西方学校竞争也很厉害。有留学计划的孩子,更应该提前学习情绪调节。到了陌生环境再加上学习压力,心理更容易出问题。
三、如何给孩子美好的情绪?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在报告中指出:培养孩子管理情绪、应对压力、获得快乐,就跟教她认字和算数一样,是需要方法引导的。
哈佛和其他几所学校的研究报告中,有几点我很认同的,跟大家分享:
1)
人为了美好的目标努力,往往会建立积极的情绪
如何确立美好的目标?父母需要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孩子。
常听中国的朋友说:我的孩子XX方面不行;他反应很慢等等。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但孩子有独立的大脑,他会迅速吸收你传递的负面信息,并可能因为害怕而恐惧尝试。
西方教育主张避开孩子的弱点,关注他的强项。比如,如果孩子反应慢,西方家长可能会说“你很专注!好有耐心!太棒了!”,从而成功的把孩子的关注点从消极特质转移到积极特质上来。
家长也可以用同样方式与老师沟通。
有的父母因为焦虑,一见到老师就历数孩子各种缺点,希望老师帮忙改正。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老师也是有情感的人,当他听到负面的东西远远多于正面的,容易唤起他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需要给老师传递孩子的一些闪光点,引导老师注意到孩子身上的优势。特别是如果一个班人多,老师很难注意到每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的引导沟通变得很有意义。
2)
在孩子的坏脾气面前,保持冷静!
这很难,但如果把我们变回小孩,很多事情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学龄前的小孩,语言和理解能力还在发育期,无法很精准的表达自己情绪。有时候孩子突然很愤怒、悲伤、大哭,实际上是孩子迫切的想要表达,但她能力有限,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
有两件事不建议家长做:一是孩子一发脾气,马上满足;二是威胁孩子,你如果继续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
无论奖励还是威胁,目的都是强行干预,给孩子控制情绪的动力。但问题是,孩子在这个时候缺乏的不是动力,而是能力。
西方教育者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企图压制她,或者讲道理。你可以把她带到一个房间,让她自己哭完;或者给她一个“生气玩具”,让她冲着玩具发泄一下。等她缓过来,平静了,再询问和讲道理,帮助她获得控制情绪的能力。
中国一些家长也是这样做的。比如我的大学老师,她对待孙女虽然是隔代,很宠爱,但孩子无理由发脾气时,她会立刻走开,让孩子自己冷静一下。她让小孩知道,有情绪不要忍着,可以发泄出来,但不要用自己的情绪伤害别人。她的小孩学习很好,情商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