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钱币博物馆出品,可以一生佩戴的五帝钱 ·  11 小时前  
精英讲书  ·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上海加快建设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2-12 16:59

正文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上海的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虹口区、奉贤区榜上有名。


多年来,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基础教育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深化改革,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学得好”转变的美好愿望,让一流的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为教育强国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海通过加强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性建构,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022年3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1+2”文件,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治理格局,目前,已在公办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市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和学科德育,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机制,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健全与城市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强科学预测和前瞻布局,稳步推进中小幼学校新建改扩建,合理增加相关学段学位供给,实现与城市规划同步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更新。“十四五”以来,上海“五个新城”累计高标准新建、高起点办学近8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未来学校”积极推进,普惠性托育点实现全覆盖。


图片

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新开办)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小学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全面铺开,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基本实现学校全覆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颁布全国首部校外实践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积极统整各类社会资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和体美劳教育的融合实施,持续开展中小学生读书行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全员导师关爱网络,开展中小学“育德润心 护航成长”专项行动,促进教育生态向好发展。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开展生物学小实验


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招考评价和督导评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深化“教育入学一件事”,积极为同一家庭多孩同校就读创造条件,开展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名额分配计划不断优化。建立纵向贯通学段、横向涵盖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育质量和区域教育环境质量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迭代升级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绿色指标”3.0版。统筹推进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工作。



综合施策,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上海依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立足基础教育各学段多样化特征,深入实施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久久为功。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立法,持续抬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底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比80%。全市幼儿园班额达标率达97%,幼儿园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为98%,至少配备1名高级教师的公办园占比73%。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全面推进,师幼互动、科学保教、幼小衔接和户外两小时活动等实施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4个区通过教育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实地验收;2024年又有5个区接受实地验收并得到充分肯定。


图片

杨浦区翔殷幼稚园幼儿游戏活动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力度进一步增强,连续实施两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142所郊区学校取得明显成效,第三轮结对将覆盖67所郊区校,紧密型学区集团达到148个。出台《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市级新优质项目学校增至162所,增量重点向相对薄弱地区倾斜。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动两轮207所学校提质办学,持续做强“腰部”。面向乡村小规模和寄宿制学校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化小班化教学。举办首届长三角一贯制学校研讨会。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不断缩小,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自2014年全市所有区县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后,2024年6个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10个区接受实地验收并得到充分肯定。


图片

新优质学校成果全国推广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坚持办好各类高中,形成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相匹配、与上海城市定位相适应,理念先进、实践创新、特色多样、品质一流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常态。编制《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课程实施监测与发展性督导,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引导高中学校不断寻求内涵突破。连续实施两轮“特色普通高中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了90余所市、区两级项目学校,带动全市30%的高中特色办学,评估命名20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涵盖人文、科技、语言、艺术、理工、金融等多个特色领域,普通高中教育由分层发展逐步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格局转变。


图片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师生赴“雪龙”号参观学习


深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切实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优化各学段招生入学综合评估机制,建立数字化医教结合的“一人一案”。率先成立省级自闭症儿童教育指导中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自闭症儿童特教学校,举办首届长三角自闭症儿童教育研讨会。率先在省级层面发布“基础教育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指南”,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和专职特教教师配备率明显提升,融合教育得到有力推进。


图片

成立上海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指导中心



改革创新,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抓牢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数字赋能、对外开放等关键环节,不断夯实基点,完善综合治理体系,确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支撑有力。


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五项标准”。积极推动校舍、装备、经费、师资、信息化环境等高水平配置,保障学生体育、艺术、实验实践等教学及活动需要;2022年以来重点开展厕所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普通教室空调安装和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高质量条件保障。


图片

奉贤区育贤小学开辟“乐耕园”,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配置标准和岗位设置,切实保障教师的收入水平,建立骨干教师、乡村教师激励制度,加大优秀师资交流轮岗力度。完善市、区、校三级教师研训体系,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和各类教师梯队培养计划,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