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爱因斯坦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他近 100 年前给儿子信里的一句话,现在变成了毒鸡汤: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想要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这句话出现在某健身软件给我推的日签上。
这话乍一看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它到底是在说什么呢?我们来想想:
什么是生活的平衡?
爱因斯坦说的平衡和我们理解的平衡是同一个平衡吗?如何确认?
什么是不断运动?是锻炼身体还是指不断做完眼前的事、与时间一块向前,还是别的?
这句话没有一处概念是清晰的。又,我的生活真的像骑自行车吗?如果这一点不成立,其余各个问题就更不必讨论了。
再回想,我们周围,可不就充斥着这样一些看似鼓舞人心,实则不知所云的标语吗?你一无所知,却
义无反顾地拿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多可怕。
1.
你或许还听过这样的话:
只要坚持,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是吗?是什么样的坚持?大器如何定义?晚成是多晚?
且还不说,当你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应该一直做某事时,这件你应做或许还很热爱的事,就变成了需要「坚持」的事。而你想想,当你觉得某事你要
坚持
时,这件事是不是在你脑海中,就划归为了一件苦哈哈的事?一件这么苦的事情,你真的能下个决心后,就一直做、持续做,直到大器终成吗?
远了,说回来。
讲道理时乱用类比就是耍流氓
。孔子把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和流水的共同特质,都是不断流走,不再复回,这是恰当的比方。可问题在于,世上哪来那么多唾手可得的恰到好处呢?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本体和喻体。一不小心,有意无意,就变成了偷换概念。
比如这个 38 秒的演讲选段,题为《梦想的力量》
如果你无法查看视频,也可以直接看这里的演讲词:
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就是梦想的力量。我跟各位讲,我们醒着的时候,我们不会飞,但是我们在梦中却可以。为什么?因为在梦中我们变得强大,我们变得勇敢,我们变得无所不能。现实人生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开始勇敢做梦,我们开始有梦想,我们就开始有翅膀,然后我们鼓动这翅膀,我们就可以超越平凡,我们就可以开始飞翔,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你看,这段话由一个又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构成。也许听众听了会激动,但马上就会发现,它无法用来指导行动。演讲者或许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听众因为没时间推敲,因此认为自己听懂了,于是彼此一场空欢喜。
作为演讲、感染情绪,这个作品或许很成功,但毕竟学习是为了改变行动,我们不妨苛责苛责逻辑——
演讲者以睡梦来比梦想。然而,「在梦中我们无所不能」的睡梦,和梦想、和我们对人生的想象,是同一回事吗?显然不是,但在这里却混为一谈。
如果两者是同一件事,并且如果只要有「梦」就无所不能,那我们也别学习别工作了,在家睡觉就好。显然,这对失眠的人有失公平。于是另一句话便要这样讲了——
如果一个人放弃睡觉,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再来,翅膀指什么?鼓动翅膀是什么样的?
平凡是什么?怎样算超越?飞翔是指?
很多时候你听了一席演讲觉得很激动,很想变得更好,但决定开始行动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多半就是这个原因——演讲者偷换了概念,该讲清楚的没有讲清楚,四舍五入等于什么都没说。
2.
于是我们得出另一条启发:
所有说理中的类比都值得质疑。
比如著名的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说的是小人学习和君子不同,君子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而小人学知识,听到耳朵里,就出口卖弄,从耳朵到嘴的距离,不过四寸,这样短短距离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怎能提升一个七尺之躯的修养呢?
这样的文字,如今读来,仍觉慷慨正气、掷地有声。然而,这不是在讲道理,知行之间的距离,如何用空间尺寸来衡量。
所有这些言辞,作为文学欣赏,美极了,但若要拿来讲理,拿来指导行动,概念没说清楚,逻辑不能自洽,就是不行。
要搞清楚对方是在说理,还是在煽情。只有一切概念都搞清楚了,才能判断这句话是否可信,才能判断是否可以用来指导行动,才没那么容易被煽动情绪,才没那么容易成为你不希望成为的——随大溜。
3.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提到,他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关于「态度改变一切」的,以下是他的原文:
我知道,也相信“有些时候,仅仅态度上的改变就真的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然而,我认为用以下的逻辑让我接受,或者让任何人接受,都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
他们将字母 A 到 Z 分别编上 1 到 26 的分数(即,A=1,B=2,…,Z=26),然后比较 3 个单词的分值:
你的知识(KNOWLEDGE)得到 96 分(11+14+15+23+12+5+4+7+5=96)
你的努力(HARDWORK)也只得到 98 分(8+1+18+4+23+15+18+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