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 中文版
文化信念下的中国与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小的python学习社  ·  大伯过年老炫耀儿子是公务员,我就说自己年薪6 ... ·  2 天前  
海宁19楼  ·  【每日嘉宾推荐 · ... ·  4 天前  
海宁19楼  ·  【每日嘉宾推荐 · ... ·  4 天前  
掌中淄博  ·  就在明天!张店发布最新提醒 ·  4 天前  
掌中淄博  ·  就在明天!张店发布最新提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 中文版

质疑大女主,理解大女主,成为大女主

T 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24-07-31 20:00

正文

是大女主,也是真实的人 千人一面的“大女主”爽文故事,早已变得面目可憎:女主角拿着命运的副本登场,动动金手指的一呼百应;要么是办公室女强人,高跟鞋哐当哐当,脸上冷若冰霜。太多未经审视的作品将女性放在丛林社会中,不论深宫或职场,“大女主”总能绝处逢生、无往不利。简单粗疏的女性成长描绘,犹如男性叙事的翻版,暗自迎合着传统权力关系的陈词滥调。纸片化的形象、慕强的价值观,正将“大女主”形象与真实世界割裂。“一个女人如果必须以男人的价值来寻求他人的认同,那么她便已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恰如20世纪著名法国思想家波伏娃所观测到的,女性是被建构出来的,大女主亦是被建构出来的。女性的成长 难道只是父权制枷锁下 不断斗争最终夺取胜利的单薄一生?看看真实生活中的女性,看看她们拥有的热烈与果敢。这些“大女主”像莉拉(小说《我的天才女友》的女主角),聪慧、凛冽又充满攻击性;像斯嘉丽(小说《飘》的女主角),虚荣而勇敢;像陈嘉玲(电视剧《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暴躁却洒脱······她们并非完美无缺,却找到了与瑕疵的共存之道。正如美国文学理论研究者Schmidt,V.L.所描述的:女性旅程与男性旅程本不相同,女性的旅程中,主角必须深入内心,同自我搏斗,走向重生。“恐惧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极大限制,自我怀疑开始爬上她的心头。” “她也许想要原路返回。” “她还必须学会信赖自己的直觉。” “她不再害怕背叛,因为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有了足够的自我了解,这些是别人夺不走的。” 男性的旅程是集结盟友、准备好工具,获得胜利,向团队证明自己。而女性旅程很不一样,是经由蜕变、最终向自己证明自己。那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女主?Ferragamo邀请林依晨、吉克隽逸、杨谨华、陈漫、沈黎一道分享了她们的见解。作为妻子、女儿、演员、老板、职场人,她们如何寻觅更广袤的自由世界?而更加确凿、崭新的“大女主”叙事坐标系又在哪里?真实的“大女主”不是男性翻版。她们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不用太紧绷、以至于时时刻刻要同外部假想敌战斗;她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如意之处,亦能想象出别的替代之道;她们深刻地窥见自身形状的变化;无论发生什么,她们都携带勇气与智慧,做好了应变准备。林依晨:从本心,遵循趣味前行 理想的女性人生,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范本。林依晨决定,在双线生活中体验人生的趣味。从出道开始,林依晨就穿梭于拍戏与上学两种生活状态中。考上大学后,她白天上课读书,晚上通宵拍戏,不睡觉成为家常便饭。2012年,林依晨凭借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二度获得金钟奖视后。她又在巅峰期按下暂停键,赴英国求学,一年后拿下戏剧学院的硕士学位。回想起来,林依晨觉得:“两边都非常感兴趣,是互为避风港,互为充电的存在。演戏累了去学校休息一下,虽然还是在学习或拍摄,总会得到些新东西和新感受。” 这种往复交织的工作生活,持续至今。听到action、入戏之后,她是F班的笨蛋湘琴、机敏俏皮的黄蓉,是职场白领程又青,是不够善良的家庭主妇简庆芬。镜头之外的林依晨,则走在世人眼中的“传统轨道”上。她32岁宣布结婚,并在39岁迎来了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位母亲。生活中,她多了需要顾念的家庭,每天清晨醒来看着女儿乖巧的小脸蛋,她不由得放缓自己的脚步。但是遇见“熬着一锅给婚姻的毒药”的简庆芬,她又高呼“太过瘾了,我一定要演!”41岁的她带着《不够善良的我们》重归公众视野,走向灰度的人性地带。怎样过活算好,林依晨拿定了自己的主意。她清晰地看见勉励女性“不婚不育搞事业”的思潮,也真诚剖白,不婚或不生只是选择,“重点是自己做的决定,而非屈从他人的要求、社会的普遍趋势”。她依然向往成为八十多岁的Judi Dench,想做一个有趣有故事的老演员。像一株挺拔葱绿的柏树,林依晨的生命旅途还在向前延展。她做母亲、跳爵士、跳芭蕾,去滑翔、去潜水、去登山、去野营,随心自在,好奇地观摩着一路上相遇的人;不满足于演员,她又挑战起制片人工作,在待播作品《同栖散策》中,将婚姻的探讨推向更新锐的部分。“现在的生活,比过去设想的未来,创造出了更多的惊喜和选择。”现在的林依晨更加读懂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随笔大师蒙田》中写下的那番话,“他说如何保留最内在的自我,只要你自己不让自己不知所措,外界就无法从你身上得到什么,也无法使你心烦意乱。宁愿很多痛苦相伴,还是要做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而不是做众人给了很多掌声,但你憎恶的人。” 吉克隽逸:尽兴活,爱你的与众不同 吉克隽逸决定保留自己的锋芒。她喜欢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脱掉舞台打歌服,回到家中,她是一个辛勤的园丁。鸡蛋花、月季花、仙人掌、栀子花,统统自己来种。吉克隽逸将自己的生命力归功于她走出的大凉山,那种蓬勃的、野性的、不拘一格的环境。不需要多么特定的场合,彝族人想唱歌便高歌,随口能来两嗓子。大学毕业后,吉克隽逸来到北京,最终落定在一家叫“后海”的音乐酒吧驻唱。2012年,24岁的她登上《中国好声音》舞台。她的声线高亢略带沙哑,富有穿透力,唱腔充满力量,最终走到决赛季军。环顾娱乐圈,吉克隽逸的外形并不符合整齐划一的大众审美。大凉山紫外线强烈,她的皮肤晒得黝黑而健康。2021年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时,同场姐姐不可置信地歪头确认,“本身就这么黑?!”不高兴,按吉克隽逸的个性,就要喊出来。吉克隽逸用歌曲《彩色的黑》唱道,“谁定义 无所谓/是你看我的 方式不对/你终将发现 原来我/更沉静 更狂野”。没有经受过城市化的过度束缚,她的灵魂管道畅通无阻,开心就大声尖叫,生气全写在脸上。眼珠子闪闪发亮,鲜活得像一只夏天的小鹿。“我喜欢这双鞋,它完美的弧度,它的肩头,它的色泽,我踩在上面,那种自信的脚感,我就要大声地喊出来。”表达毫不遮掩,吉克隽逸也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她跌入谷底,又抱持着“不能辜负”身边人的决心,重新站起来。“人们讨论我的肤色、穿着、绯闻,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我的音乐。一开始我也动摇过,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做回自己。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锋芒也不必藏起来,我要做热烈自信的人。”2020年7月,吉克隽逸受邀参加联合国活动,献唱彝语歌曲《木棉》,她在演讲中重申信念,“我尽可能不为任何人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改变,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她全然地爱自己。她已经跨过了颤颤巍巍等待外界审视打分的年纪。旁人夸她美,吉克隽逸肯定对方,“我知道”“我值得你们喜欢”。《天赐的声音》里,36岁的她再度唱起彝语歌谣,沉稳的气息,随阅历婉转流动,赤诚的歌声似乎飘荡回了故乡的山林间。吉克隽逸明白,她早已不是过去的她,她比20多岁更美了。杨谨华:勇敢点,穿越命运隧道 命运的安排事与愿违。杨谨华决定不再抱怨“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既来之、则安之。她的童年过得不算顺遂。15岁,杨谨华就开始做模特、接拍广告,帮母亲分担经济压力。她身材高挑、五官姣好,很快被选为女团练习生。尽管女团很快不了了之,但她随后被音乐制作人挑中,参演了刘德华歌曲《冰雨》的MV。那是一个真正的角色,为她叩开了戏剧表演的大门。机会一旦降临、就付出百倍努力。到后来,杨谨华成为《白色巨塔》的马懿芬、《败犬女王》的单无双、《一把青》的秦师娘、《华灯初上》的苏庆仪。白色剧本被杨谨华涂满五颜六色的字迹。她仔细揣摩编剧笔下女性的目标、动机、障碍。乐观、强悍、软弱、敏感、专横、虚荣,绵里藏针、隐忍克制……杨谨华用精准的语气还原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那些女性角色也成为杨谨华灵魂的一部分。过去17年,杨谨华六次提名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又都失之交臂。2022年,《华灯初上》的苏妈妈更是以一票之差与金钟视后擦肩而过。“回过头,我都很感谢。”杨谨华坦诚道,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没得奖,我都会说,以后会继续努力。我不想要因为运气这件事情打坏了我对于表演的初衷。” 而今的杨谨华,不再惧怕任何意外的风浪。2014年,她陷入了悲观情绪难以消解的至暗时刻,反复思忖后,最终决定鼓起勇气,从原生家庭寻找解铃之道。她拿起手术刀、对准过去,重新面对疏离多年的父亲,剜掉经年累月的“腐肉”。“每个年纪都会有自己遇到的课题,唯一的初心就是不要害怕,你一定要勇敢去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杨谨华真的穿过了黑暗隧道。回头看,挫折与苦楚,反倒让杨谨华出离于妥协,在痛苦之上体味人情百态。直面恐惧后,她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生长出坚韧而茁壮的神经,双手握紧的勇气一年比一年坚韧。她将心比心,纵身跃入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奖项都显得微不足道。走过20、30岁的慌张与茫然,杨谨华依然会碰上许多困境。但她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相信自身不竭的智慧与勇气。青春纵然无限美好,但她现在是更勇敢的杨谨华。陈漫:技随心转,迭代全新的我 陈漫拍摄过上百位女性,从出生几个月,到100多岁不等。她像一个天文学家,注视着女性生命的圆缺 —— 她们总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或错误的选择,但终将完成迭代。陈漫自己也是如此。她是那种勇往直前的摄影师。每一次摄影风格的变换,外界新贴的标签都如影随形。过去到现在,陈漫为大大小小的时尚杂志拍摄封面。她习惯于藏在摄像机后,按动快门4次、8次、12次,没有表情,不说话、不眨眼。林青霞、巩俐、王菲、章子怡、蕾哈娜、坂本龙一、徐克……炙手可热的明星和艺术家都被她的镜头一一捕捉。然而,处在时尚行业闪耀的位置,陈漫不由得被人们严格打量。2003年入行,恰逢中国加入WTO、时尚产业快速发展,她是最早一批能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的摄影师。在《青年视觉》杂志工作时,陈漫开创出新的视觉风格,给肖像原片加上夸张、梦幻的绘图,仅仅保留模特的轮廓和五官。她一炮而红成为最新锐的摄影师,也被同行贴上了“修女”标签。陈漫试着放下一切技巧,用简单构图,打一盏灯,拍摄正面人像,不做任何后期。她学过美术,了解人脸的肌肉骨骼,能够借助物理光线修图,却又多出“一灯大师”称号。然而,然而。时至今日,陈漫已经不再执着于拾起或是放下技术本身。她依旧用道具、造型、化妆,也不排斥PS。在她看来,创造作品的每个工具都是重要的,但也可以说每个因素都不重要。李连杰曾经告诉陈漫,用剑有三层境界。陈漫感同身受:“我善于技巧,贪于技巧,我放下了技巧,最后让技巧隐于无痕,这就是创作的历程,也是人生修行的过程。”陈漫回到了原点——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而是“准确”。她明白,自己的天赋是能够准确认知一个人,借助一点点信息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再将信息传达到极致。她应该是介质、是一张白纸。宛如一架精细运转的AI,陈漫综合计算明星、粉丝、品牌、主编的需求,精确表达成一张瞬间的照片。她可以抛弃自我,包容拍摄对象的一切想法。她牢牢抓住时间凝聚的那一刻。从小,陈漫就擅长画神兽。后来,她曾为一座禅宗古寺的百年金色屏风画龙。大和尚告诉她:二龙戏珠很有讲究。一只龙张嘴,发出“啊”的音;另一只龙闭嘴发“眸”的音,两条龙盘旋向上,像DNA链不断盘旋升级。那时,陈漫想起了自己和拍过的“大女主”们——她们如此不同,如天上的新月,经历阴晴圆缺,总能不断迭代更新。沈黎:放轻松,来湖心亭看雪 沈黎决定将脚步放慢半拍。作为东方香氛品牌观夏的联合创始人,她将许多时间花在旅行、看展、和艺术家交流上。她飞往法国格拉斯、美国纽约,也前往云南、广西、湖北寻访东方香料的源头。不久前,她来到云南景迈,和采茶姑娘待了快两周,想各种法子留住普洱茶的清香。职业初期,沈黎在时尚杂志,关注艺术与生活方式。2014年前后,她敏锐地觉察到文化自信、消费自信的崛起——需要有能够代表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中国品牌。离开媒体后,沈黎主理过两个品牌,2018年与合伙人Elvis、Khoon创立了中国香氛品牌观夏。观夏想做的是从东方香料中提取珍稀成分,还原出桂花、雪松、茉莉、天竺葵、花椒、高山茶、橘的气息。沈黎精耕细作,像做杂志选题一样做产品。她猜想,一个新的香水品牌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表达,如何让人们与之共鸣。她和团队首先确定香氛的精神立意,再反推创香与设计。过去五年里,观夏像一棵生长速度惊人的植物。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内容创意所需要的高敏感特质,让沈黎希望把控住每一个工作小细节,希望事情都能按理想中的节奏和秩序运行。横冲直撞、弄得一身伤痕后,沈黎试着松弛下来,让很多事情“随它去”。她翻阅古代典籍,猛地发现,中国古人如此浪漫,互联网加速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节奏,所有人都在忙着追求功用和结果。然而,古人只是偏爱无用之美,深夜秉烛夜游,特意为一朵昙花绽放的二十几秒前来。明朝的张岱,亦会在鹅毛大雪纷飞的下午,身着披风到湖心亭看雪。沈黎试着跟内在的自我对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意识到,比起一时的爆发力,更重要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保护好自己的心力,坚定地、笃定地、慢慢地走下去。“我20 岁时觉得,女性 40 岁已经开始老了。步入职场后,我获得了很多女性力量的滋养和影响,更多声音告诉自己,你可以去做一切想做的事情,人生是可以不设限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观察过很多行业领域,沈黎领悟到,男性爆发力强,更加善于短跑,而女性柔软有耐力,更擅长长跑。我们当然可以慢慢往前走,因为前方的广阔世界永远没有终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