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年薪60万比不上老家的公务员”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家族中不同成员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对比,探讨了不同年代的人对工作的不同看法以及大城市与小城市生活质量的差异。
文章描述了家族中不同成员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的对比,包括大伯儿子的公务员选择和堂弟的大厂程序员工作。
文章通过对比大城市(如深圳)和小城市(老家)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展示了公务员在大城市生活的压力与在小城市的优势。
文章提到年轻一代和老一辈在工作和生活态度上的差异,包括年轻人更向往大厂的高薪和自由,而老一辈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归属感。
文章暗示未来可能有更多年轻人选择回老家考公务员,以追求更稳定和有保障的生活。
年薪60万比不上老家的公务员?
“过年回家,最深刻的体会,莫过于年薪60万也比不上老家的公务员。”
这是我在今年春节假期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一件事。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曾说:“人群聚集的地方,话题无非三种:拐弯抹角地炫耀自己,添油加醋地贬低他人,相互窥探搬弄是非。”
过年时,亲戚们聚在一起,也难逃这一规律。
大伯是家族的主心骨,每年过年,大家都会在他家聚会。
去年,大伯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老家,考上了公务员。
大伯为此颇为得意,逢人便夸耀儿子成了公务员,家族里出了一个“当官的”。
对于父母一辈来说,拥有一份编制,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归宿。
或许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没有太多机会,所以对编制有着特别的执着。
如果能考上公务员,那更是家族的荣耀,仿佛有了翻身做主的底气。
堂弟在深圳一家大厂当程序员,年薪超过60万。
作为00后,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大伯为何如此看重公务员。
毕竟,在四线小城市,公务员的年收入大概只有6万左右,而堂弟的收入是大伯儿子的10倍。
不同年代的人,对工作的看法截然不同。
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体制内的工作,更向往大厂的高薪与自由。
即使有人考公考编,也多是迫于就业形势的不稳定。
堂弟性格直爽,有一天忍不住对大伯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乎编制?赚钱才是王道。”
大伯却哈哈一笑,说:“你呀,太年轻了。在深圳,你的60万只是正常水平。但要论生活质量,还是我儿子更高。”
堂弟未婚,社会阅历尚浅,或许无法理解大伯的话。
赚钱不能只看绝对值,还要看相对情况。
在深圳,大厂员工遍地皆是,年薪60万确实不算高。
扣除五险一金和个税后,实际到手收入大概只有40万左右。
而且,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在深圳生活,租房压力巨大,吃穿住行样样都要花钱,每月生活费平均约1万元。
堂弟虽然工资高,但每年能存下的钱也不过几万。
而在老家,情况则大不相同。
吃穿住行的开销几乎为零,工资到手即存款。
有些单位的食堂几乎免费,一天伙食费只需5元,还能吃上营养均衡的饭菜。
老家有自住房,部分单位还提供免费单身公寓。
公务员岗位还发放四季制服,上班出行无通勤压力,单位还会发放车补或油补。
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都有保障,毫无压力。
在小城市,有房有车有存款,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幸福感爆棚。
这样的生活质量,是堂弟难以想象的。
年轻人总是渴望赚钱,向往在外漂泊打拼。
然而,等到了中年,经历了外地生活的奔波后,或许会羡慕大伯儿子的生活。
不仅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也更愉悦。
大厂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是常态,还有35岁危机。
即使赚得多,也只是职场上的“工具人”。
在老家,亲情人脉资源丰富,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大伯的儿子是家族的骄傲,未来家族事务还需要他帮忙协调。
而堂弟即使赚再多,也不会给亲戚带来实惠。
或许再过几年,堂弟也会因大厂的35岁危机,选择回老家考公。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欢迎关注、点赞、分享和评论,愿职场之神眷顾您,工作顺心如意,事业步步高升!未来的每一年,收入年年翻倍!
以上就是今天给你分享的内容,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收藏哦!
如果你也对Python这门编程感兴趣的话,欢迎加入我们。
(小白也可以参加)
资料获取方式:
点赞+再看,
关注下方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