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两期讲日本京都手艺人的《晓松奇谈》之后,便慕名去看了他拜访的日料大师早乙女哲哉的纪录片《天妇罗之神》,又顺便去看了另外一位大师小野二郎的纪录片《寿司之神》。
仔细看下来之后,很不舒服——像是遭到闷头一棒,重重打在后脑勺上,三观受到重创,前额亮起红灯,灵魂的后院升起白旗。
之前有人在分答上问马东:什么样的年轻人在你眼中前途无量?
马老当时答:
我心中最看重的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的素质,我愿意用两个字来形容,叫专注。
但日本这些大师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未免有些太吓人。
他们“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恒心,固然让人敬佩,但这种从一而终的路数,适用于这个“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的互联网时代吗?
人生,总是需要一些改变和调整的吧?
前后横竖想了很久,才突然了悟:
他们不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们是“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为了做好那一件事,他们要做远不止一件事去实现那一件事。
所以改变和专注,并不矛盾——瞎改变,才和专注矛盾。
就拿这一期饭局的嘉宾,开心麻花的沈腾和马丽举例——
他们之前一直在演话剧,后来跨界去演电影,也就是去年大火的《夏洛特烦恼》。
之前一直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真正有追求的演员,是一定会坚持做戏剧的——毕竟,和电影比起来,戏剧考验的功力,更加扎实深厚。
那沈腾马丽他们跨界去演电影、电视剧,违背了他们做话剧演员的初衷了吗?
并没有。
马丽之前在大导林兆华戏剧研修班待过,刚好前天在保利剧院看林兆华新排的戏剧《仲夏夜之梦》,看着台上的演员,和台下只坐满一半的观众,当时不免觉得有点惋惜(毕竟大导的地位,相当于是中国的戏剧之神,只因他被打上「逆子」的标签,为了保持自身戏剧的独立性,一直不愿妥协半步)。
又想起Sysy胡大海(原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执行制作人)在知乎上回答“如何评价戏剧导演林兆华?”提到说:这些年大导手下的演员,宋丹丹、高圆圆、徐帆、蒋雯丽……成名之后都奔了影视圈——讲真,当时觉得很悲凉。
但后来转念一想:其实这些跨界去做电影的演员,并非是“心猿意马”不够专注——她们并不是在瞎改变,瞎转型,瞎跨界。
毕竟,有人追求纯粹,有人追求举世瞩目,有人追求金钱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些都可以是他们各自的“理想”。
专业演员的追求,在“忠于表演”之外,也可以是让更多人看见自己。
这样和终极目标并不违和的“跨界”,并非是有悖于专注的改变。
有悖于专注的改变,是瞎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太多人只是毫无头绪地、盲目地忙碌,一边“急着要变得更好”,一边又答不上来,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变得更好——这才是很多人之所以焦虑的根源。
而专注做好一件事从始至终,并不会让你焦虑。
因为专注并不是说不改变,它不排斥对新事物保持好奇,但绝不做轻浮、粗浅和草率的改变,而是追求一以贯之的纯粹带来的快乐。
《纸牌屋》里,伍德有句话说:
In a town where everyone's so carefully reinventing themselves, what Ilike about Freddy is that he doesn't even pretend to change.(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在精心地改头换面,而弗莱迪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甚至不装作要改变)。
这座城里,在瞎转型瞎跨界的人并不少,想要一以贯之做好一件事的人却太少。
瞎忙的人总感觉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其实是耐心太少,诱惑太多。
所以下次,当你急着想要改变的时候,不妨先问一下自己:你到底想要做好什么?
最后就用李宗盛的一段独白,作为结尾吧——
世界再吵杂
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
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它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点击视频
观看《饭局的诱惑》精彩片段
马丽沈腾CP vs. 马东佩岑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