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较早的BBS论坛和在线社区以及因意识形态原因而被关闭的网站,网友回忆较多,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网站曾经给早期网民提供了两种重要的精神寄托。一种是网络社区所提供的个人归属感,另一种是时事论坛和社区提供的言论空间。这在下文的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对于消逝的网站,网友依照悼念“逝者”的仪式来哀悼它们,因此悼念类文体使用频繁。在本文收集到的资料中,共有23份为22个网站所撰写的关闭公告与讣告。他们有的为网站写悼词,如在悼念水木清华BBS的文章中,网友写了六节悼词追悼消逝的版面。有的则呼吁为网站默哀,如世纪学堂的堂主(版主)呼吁网友在2006年7月25日至27日为学堂“默哀”。还有的发起祭奠活动,如水木清华BBS大改版后,清华大学师生进行了公祭。用哀悼死者的文体来哀悼网站,说明网站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二)记忆中“有生命的”网站
在网友的记忆中,消逝的网站是“有生命的”。他们对逝去的生命的记忆,是情感化的记忆。人们常常用拟人化的称谓指称网站。
在网友看来,网站作为“朋友”,“陪伴”自己度过了难忘的年月。
在网友的记忆中,网站经历了孩提、少年、青年、中老年等生命过程,是一个个有着不同年龄的“生命体”。
此外,网友记忆的网站是有性别的,以女性居多。例如,微博名为“帮帮那个主”的男网友写到,“人人是我的初恋。”23分析个中缘由,这与中国互联网的早期用户以男性网民居多有关。
(三)记录网站的“生命轨迹”
人类学者考皮托夫(Kopytoff,1986:66)曾写到,当我们为物(things)来立传的时候,“我们会像为人立传那样来问:从社会层面看,该物体有哪些可能的 ‘生命轨迹’?这些“生命轨迹”又是怎样实现的?”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关于消逝网站的记忆叙事,发现网站记忆叙事具有明显的传记性特征,表现在对网站生命轨迹的记忆。网友在回忆中记录了网站诞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等“生命事件”,仿佛在为消逝的网站立传。
在对网站的生命轨迹的记述中,网友回忆网站生日、忌日或周年(诞辰)最多。网站的生卒年月,犹如人的生卒日期一样,是生命的起始,在生命事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网友较多地回忆消逝的网站的生命起始,折射出对这一生命事件的重视。
与生日、忌日或周年(诞辰)相比,网友对消逝的网站的成熟与衰老回忆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不少网站的消逝不是一个自然的衰老过程,而可能是突然被关闭(早逝或“夭折”),不少网站的消失是一个偶然事件。同时,不少消逝的网站也未经历成熟期,而且有些成熟期不容易辨识。这意味着,记忆具有选择性,网友选择性地记忆了网站重要的生命轨迹。这些生命轨迹是网站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记性质的轨迹。
网友记录的网站的生命轨迹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很多网站的生命轨迹并不平坦,经历了起伏涨落。这种起落跟中国社会转型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起伏相关。二是网站的生命轨迹是非连续的和非线性的。这一方面表现为网友较多地追忆网站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例如生卒日期和诞辰等。另一方面表现为网友记录网站发展中的大事记,是一种基于事件的记忆。三是某一类型的网站,因受到宏观政策或技术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共同的生命轨迹。例如校园BBS因教育部推行实名制以及社会化在线论坛的发展而转型或消逝,思想文化类网站因意识形态原因而被集中关闭,涉及版权纠纷的视听类网站与下载类网站因集中整治而集体消逝,等等。
在记录网站生命轨迹的同时,网友还对网站进行评价,界定其历史方位。因此,出现了诸多评价性的回忆。这些评价犹如人物传记界定“传主”的历史方位或社会坐标,颇有“盖棺定论”的意味。
网
友在记忆中常常高度评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