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德国人的奇思妙想:“蝗虫”10自行火炮 ·  2 天前  
火石创造  ·  福利 | ... ·  4 天前  
丁香园  ·  取消用药限制,本月起实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你好,大连理工!

新华网  · 公众号  ·  · 2024-04-15 07:08

正文

有这样一所大学

在这里

春天的玉兰

和冬天的雪一样洁白

夏天的海

和秋天的天空一样碧蓝

四季分明、风景宜人



不得不说

在这样的美景下

青春 没有 售价

生活 如诗 如画

随机羡慕死一个每天工位坐班的小编

说不心动是假的

网友:请问,这样的大学

招生简章在哪里

学校位置又在哪里



看到这里有人要抢答了

这不就 是那个

黄海之滨

凌水河畔

坐拥一校两地三区的“大连理工”吗


这个回答,对了,但并不全对

时代在变, 如今的大工

不仅在黄海之滨

还在 渤海之滨

不仅在凌水河畔

还在 凌水湖畔



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了

你好啊,大连理工!


大工·浪漫


春日玉兰花开 夏日绿草如茵

秋日银杏叶黄 冬日白雪皑皑

大连理工大学 的一年四季
总是 浪漫 得不像话


大工不仅风景美
人也 浪漫
大工人的浪漫
从不拘泥于 对象
甭管是 新生 还是 老生
站在大工的校门口
都只会感到 陌生

新生感到陌生情有可原
但老生也会陌生到发出灵魂质疑:
“这真的是我的母校?”
走近一看
嚯,这楼我没见过

再走近一看
好家伙,这湖我也没见过



还有这

新宿舍楼内的健身房


新宿舍楼的 独立卫生间+独立淋浴间

学弟学妹:
学长学姐,你~的~妈~妈~不~要~你~喽~
学长学姐:
别急,你将来也有这一天

大工人的浪漫

也不拘泥于 套路

而是在不断创新中给你惊喜


大工人的浪漫

可以是
放飞一颗名为 “连理” 的卫星

在陪你看星星的时候

诗词歌赋 聊到 科研项目


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 由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2024年1月18日14时许,该卫星成功释放入轨,开始执行在轨科研任务。


也可以是

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

打印一颗心脏

告诉你什么叫 “明明白白我的心”



还可以是

亲手设计打造

首架 国产管风琴

一边演奏给你听

一边给你讲解其中蕴含的

大学物理和机械设计



大工的浪漫
更不拘泥于 场合
就连 食堂
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迎接来校复试的大工准研究生时
连菜名都那么有 仪式感 大工,你真的,我哭死




大工人去食堂之前:
我16+8呢,今天真的不吃了
去食堂之后:
我说过吗?不好意思完全不记得了

没错!
这就是总能不断给人 惊喜 的大工
这些惊喜包括但不限于——
曾经的一片小山坡

如今正在建 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
曾经3层高的机械馆

如今也升级为

集机械与美学于一身的知方楼

教学科研条件直线上升
当然
老大工人在一刹的陌生后
都不免会心一笑
大工也真是的,又给我们新惊喜
但在惊喜背后
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 熟悉味道
又扑面而来

当他们站在

“伯川” “令希”

两座明亮舒适的 图书馆

看着里面埋头苦读的新大工人

感慨万千时

当他们站在

大工师生亲手建设 主楼

驻足凝望时



“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
大工精神
仿佛穿越时光 滚滚而来
鲜活明亮
熠熠生辉

当你读懂了大工人的浪漫

你就会明白他们

上天入海 ,为的是 探索开创

文理兼修 ,为的是 强国梦想


大工人的日常

不只是山与海之间的 专属浪漫

更是 75年来

刻入血脉的 家国情怀

大工·情怀


大工
诞生于 1949年4月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
创办的 第一所 新型正规大学
自诞生之日起

血液中便流淌着红色基因

老院长 屈伯川
怀揣科教兴国的理想
请来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
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开创出一条具有 大工特色 的办学之路


几十年悠悠岁月
他始终心系大工的发展
将自己的半生心血
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众多知名专家学者

因为大工聚集而来
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两弹一星”元勋
“改革先锋”
“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 先生
义无反顾来到这里
亲手创办了物理系

著名力学家
钱令希
中国军事通信工程奠基人
毕德显
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
张大煜
内燃机事业先驱者之一
胡国栋
水利工程事业开拓者之一
李士豪
......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
照亮了
一代代大工学子的成才之路


读懂这些名字的分量

就能读懂大工肩负的责任

也能读懂大工对一代代学子的期待


于是,不负众望的大工人

不怕吃苦、不畏艰难

自己动手 修设备、造仪器

学知识、做科研

更是用一块块砖、一担担土

亲手建起了学校主楼

为百年树人大计 奠定基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一批批大工人走出校门

在建设祖国的一线奉献青春

学校首批学生中涌现出

“中国雷达之父”

保铮院士

“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院士

中国激光事业的开拓者

王之江院士

无缝钢管行业带头人

殷国茂院士

电子显微镜的主要开拓者

姚骏恩院士

……

他们在毕业时郑重写下: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大工人是这样说的

也无时无刻不在 身体力行着
这样的 誓言决心
字字句句
无不映衬着大工人
心怀家国 风骨 底色

大工·风骨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核动力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工校友 彭士禄
曾在自述中写道: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让青春之花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绝不是一句空话


2016年11月3日,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新中国
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
第一艘 核潜艇
第一枚 液体燃料探空火箭
第一座 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
......
这些 “新中国史上的第一”
都有大工人的付出


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 “胖五”
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
创造下潜深度世界纪录的 “蛟龙号”
国产航母
C919大飞机
……
这些 “国之重器”
都有大工人的贡献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十一年前

大工人远赴 云南龙陵县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扎下了根

后来的龙陵

有了 第一台负压救护车

有了 更丰富的中小学课程

有了 大企业落地“生金造血”

并在2019年4月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