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人震惊的是
,
马丁路德注意到我们与神相交的基础不是圣洁而是罪。这是一种
“
从上而下
”
的
灵
性观
,
是从
一
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临到我们的
,
不是
“
由下而上
”
的
。
由上而下的
灵
性观出于神那完全、无与
伦
比的圣洁
;
而从下而上的灵性观
,
则出于自己的意识
,
自己想要进入神圣
。
这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
,
随之产生两种完全无法调和的生活态度。要摆脱舒适的、通俗的世界
,
进入上帝所居住的世界
,
的确很不容易
,
但无论如何
,
我们可以试看看
!
若要做到这一点
,
就是要思考耶稣自己是怎么
“
从上而下
”
地来拯救我们。在高天之上的基督受差遣来完成
这
个使命
,祂
也道成肉身
,
并藉着死在十字架上
,
向罪、死亡和魔鬼发出了挑战
,
并战胜了它们
,祂
从死里复活
,
如今在
“
天上
”
掌权。
祂
从天上降到人间
,
经过人生的幽谷
、
降卑、冲突
,
最后带着荣耀与
尊
贵回到
“
天上
”。
我们来思考一下
,
当基督在
“
天上
”
尚未道成肉身之前
,
与现在
祂
升天之后
,这
之间到底发生了什
么
变化。就是藉着这个过程
,
将神的爱、恩典、
愤怒
全都
启示
出来
,
并
启
示出什么是
真
正的
“
灵性
”
。让我们照着圣经的
记载,
依序来讨论基督的降卑与升高
。
新约圣经的作者全都有其各自的风格、各自的论述方式、各自的角度
。
然而
,
这并不是说
,
这些作者们是观点不同、互相竞争的神学家。而后现代的人因相对主义的倾向
,
热衷于这种思考。后现代对任何事物都抱多种不同的观点
,
没有任何一种观点是确定的
。
但是
,
神在圣经中并不允许这种情况
,
这
真令
他们扫兴啊
!
我们所持的乃是一套
“
彼此补充
”
的观点。我们只要用心就能整合新约作者们看待基督的不同角度
,
成
为一
个
单纯
、一贯的整体
。
关于基督的
“
荣耀与肉身
”,
使徒约翰使用
“
天上与地下
”
这种尖锐的对比。耶稣说自己是从
“
天上
”
来的
(
约三
31
,
参六
33
),祂
本来就在那里
(
约八
42
、
58
,十
七
8
)
。
换
言之
,祂
在受造界存在以前就存在了。
祂
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在
祂
道成肉身的过程中
,
那永恒者
便
进入时间里。那位同享神性中一切荣耀的那一位
,
成了肉身。
祂离
开了高天
(
约六
62
,
八
38
,十
36
),
降下
(约
六
38
)。
在约翰福音中
,
我们共有四十二次
读
到了
祂
被神从荣耀中差下来
,
进入了这个罪的世界中
(
例如约八
42
,
十
36
,
十三
3
,十
六
27-28
,
十七
8等
)。
因此
,
圣子
,
那位从天降临、将父神
启示
出来的圣子
,
与创造万有的那位圣
子
乃是同一位圣子
(
约一
3
)
。诚然
,祂
人性的肉身似乎遮住了
祂
神性荣耀的光辉
,
但若说这位取了肉身的圣子有别于那位
曾
是完全的神
,
便是严重的错误。人看见了子就看见了父
(
约十四
9
),
因
为
父在子里面
,
子在父里面
(
约十
38
,
十四
10
);
他们本
为
一
(约
十
30
)
。因
为祂
之所是
,
因
为祂
的神性并没有稍减
,
所以
祂
自然拥有审判、赐永生、赐命
令
、回应祷告等权柄
(约
五
22、24
、
40
,
十四
14
,
十五
17
)。
这一切都是约翰陈述基督身份的方式
,
但无独有偶的
,
保罗在腓立比
书
二章
5至11节的说法
,
与
约
翰
“
天上与地下
”
的说法很相近
。
尽管某些
解经
方式
颇
有创见
,
但是可能最好的方式还是要看
一
看保
罗
所谓的
“
形象
”——“
他本有神的形象
”(
腓二
6
)
——
意指某种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语
言,
保
罗
断
言
说
,
拥有神的本质的那位取了奴
仆
的本质。
这
种转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