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存款自律倡议有实质性的降息作用,成为 10年期国债利率破2%的催化剂。
2024年12月2日,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到1.98%,跌破2%的关键点位,随后进一步下行,截至12月6日下行至1.95%。从短期触发因素来看,本次国债利率的下行与非银同业存款的利率自律协议有关。11月2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1]明确提出“除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外的其他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应参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有望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倡议》发出前在1.75%左右)压降20bp左右。同时,《倡议》还提出,同业定期存款如果提前支取,那么提前支取的利率应不超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35%)。《倡议》实质上起到了降息的效果,进一步推动利率下行。
9月底以来,央行的政策利率普降已经为国债利率下行打开空间。
9月29日,央行将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20bp至1.50%,拉开了本轮广谱政策利率调整的序幕。随着7天逆回购利率的调整,各类政策利率也都逐步下调,包括1年期与5年期LPR、1年期M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等。除政策利率以外,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在10月中旬也进行下调,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75%下调至1.50%。从历史的经验来看,10年期国债利率的波动范围一般向上很难超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而向下很难低于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可以把这个范围视为10年期国债利率的“经验走廊”(图表1),而这一经验走廊的中枢已经明显下行。
但在9月底之前,政策层面也多次表达过利率下行面临一定约束、且存在风险(图表5)。
6月14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从内部看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从外部看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前的利空因素[2]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们期待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7月22日,央行宣布自本月起,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央行在8月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3]。9月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政司司长邹澜指出,受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的速度、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响,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还面临一定的约束[4]。
事实上,这背后反映出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性。除了需要增长和物价之外,央行也需要考虑内部的金融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9月前后,货币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变了,还是货币政策的约束改变了?我们的结论是,货币政策的部分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被财政政策打开。具体来看:
回顾这一过程,对市场来说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多重目标往往需要多样的政策手段配合,仅依靠利率政策难以实现全局最优。这个启示对未来的政策利率有什么含义?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走势会如何?
目前一个普遍的担忧是,中美国债利差的扩大会让央行的降息更为审慎,因此市场利率也很难继续下行。
与9月底之前市场的预期不同,美联储虽然进入降息周期,但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并未下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参考经验是2018年到2019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经济增速下行、股票市场波动,但是在美联储降息之前央行并未降息。
当然,当前国内经济增长、通胀、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与2018-2019年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不能简单类比。除此以外,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市场利率的走势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内部的基本面能否改善。
中国内需占总需求(GDP+进口)的83.2%,外需占16.8%;从融资来看,2023年中国债务总量中,超过95%的都是以人民币为融资货币的内部债务。总的来说,中国的利率最终还是主要由内部经济活动决定的。利率体系是投资者信息交换的结果,常规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利率,但很难决定利率,尤其是长端利率(在央行不进行大规模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前提下)。一般来说,对利率的理解有两类,一类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另一类是凯恩斯的看法,我们在分析现实世界的利率变化时往往需要综合两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