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多出去走走 ·  2 天前  
读书杂志  ·  中读年卡 | 中国纹样,美!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优秀!95后博士,拿下Nature一作!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4-04 23:50

正文

浙江大学2023届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 倪楚君, 接到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offer时,正在一家位于东莞的高新企业总部,和同事们进行着头脑风暴。


今年春节过后,她就坐在了眼科中心的实验室里。时隔半年,重回实验室,她才真切感受到,这一方小天地里,天平、显微镜、水浴锅乃至一根试管,都让她平静和踏实。

作为医院新引进的人才,倪楚君是最年轻的一个,还不到29岁,特聘研究员,享受着教授级别的待遇。 一路走来,她的成长可以说是“学霸养成记”。履历亮眼,博士论文更是以第一作者登上了顶级期刊《Nature》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的科研梦。
倪楚君在实验室
一直重视人才的院长姚克教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医疗的发展离不开科研,而科研的转化离不开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倪楚君研究的智能变形高分子将会给眼科带来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

浙大博士毕业进入大厂

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顶级期刊

倪楚君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从文澜到 学军 再到浙大,每一步都走得稳定又坚固。她的性格也是如此,平和又坚定。2017年的夏天,她报名参加了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暑期研究交流项目,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液态金属材料,“是在室温下可流动且无毒的一种神奇金属材料”,让她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自由和乐趣。所以,后来她一头扎进了对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中。

直到毕业前夕,在科研和就业两条道路面前,她迷茫了。 “从本科到硕博连读,我一直待在学校里。是时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不同的模式和氛围。”

所以,她一路南下,应聘到了一家高新企业,从事全新的工作。她对这段工作经历充满感恩,体验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的新奇和雀跃,以及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没多久,自己在博士期间和导师、团队成员一起完成的关于水凝胶的论文《Shape memory polymer with programmable recovery onset》,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


《Nature》的含金量众所周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综合类科学期刊。它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可以说是科研界的珠峰。 更何况倪楚君还是第一作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受到了很多科研行业的关注。

偶然发现新材料

给医用器件带来更多可能

这是怎样一篇论文?又有哪些创新和前瞻性?

倪楚君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智能变形高分子的设计与开发,尤其关注亲水的水凝胶类材料。成熟的隐形眼镜,就是一类典型的水凝胶材料。浸泡在实验室中的她,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型凝胶变形机制并探索其应用潜能。

传统的形状记忆材料能够记忆临时形状,在外界比如温度、光照、电等刺激下发生变形。它的应用就会受到外源环境的限制,材料应用的壁垒也各不相同。

在某一次的实验中,她观察到一类不同寻常的形状记忆材料,这类新型的定时形状记忆水凝胶材料无需外加刺激即可自动发生变形,而且自动变形的时间可以任意设定。

定时变形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实物图
这无疑给许多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操作空间。 比如在制备变形植入医用器件上,有望实现超越常规的特定功能,定时器件在使用时可保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形状稳定以保证植入操作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这一发现对材料甚至是整个化工领域来说,都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倪楚君在实验室
作为倪楚君的导师,浙江大学化工系谢涛教授很是欣慰,“这个发现看似具有偶然性,实则蕴含着它的必然性。”在他眼里,倪楚君勤奋努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都很强, “她还有着这一代学生所没有的韧劲,遇到问题会不断深挖,不满足于所谓的浅表性的研究结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