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医械场上叱咤风云的几大头部厂商,嘉德诺的名字略显低调。
然而从实力和地位上看,这家械企巨头毫不逊色,甚至更高一筹。
它是美国第 14 大收入来源公司,
2024年
《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高居第27位,仅次于微软,领先于三星集团,
其余上榜的几家知名械企中,强生位列第115,西门子位列第145,赛默飞第356,雅培第376,美敦力则遗憾落榜。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 图源:《财富》官网
在医疗版图上,嘉德诺专门从事药品和医疗产品的分销,服务范围超过 100,000 个地区。该公司还生产医疗和外科产品,包括手套、手术服和液体管理产品。此外,它还运营着美国最大的放射性药房网络之一,为美国超过 75% 的医院提供医疗产品。
在近年械企接连“滑铁卢”之际,嘉德诺的股价却扶摇直上,
本次闭厂裁员亦没能影响其良好表现,前日RS评级已跃升至81。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在医疗界大展拳脚的嘉德诺,最初竟是一家食品公司。
嘉德诺的历史始于 1971 年,公司由Robert D. Walter创立,公司成立初期主营食品,随着食品行业竞争加剧,嘉德诺着手转型,
1979年收购百利药业后,正式踏入医疗产品和器械渠道流通领域,并于
1983 年在
纳斯达克
证券交易所上市。
1988 年,Walter 将嘉德诺的食品业务出售给Roundy's,全力进攻医疗,1994年更名为Cardinal Health,成为美国第三大药品批发商。
为进一步巩固地位,在这期间,嘉德诺继续整合吃进,从小型医药产品批发商到全美第六大的医疗产品分销商Whitmire乃至知名外科手术器械供应商Allegiance一一纳入囊中。
从 1991 年到 1996 年仅5年时间,公司的销售额从 12 亿美元暴增至 89 亿美元,在
产线与销售网络的日趋丰富下,嘉德诺已悄然晋升为全美医药供应龙头。
巨头之所以成为巨头总是附带些传奇色彩,嘉德诺成功崛起的传奇点在于,它总能敏锐地抓住时代机遇并顺应局势。
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美国医药行业整体增长放缓,渠道流通领域竞争加剧,中间商的成长逐渐呈现瓶颈。
为改善盈利能力、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嘉德诺再度掉转航向,开启了向生产及终端服务领域上下游延伸及转型的新阶段。
自995年至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嘉德诺共进行了13次并购,包括2015年从
强生
手中以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高值耗材巨头cordis,以及
前文提到的2017年以61亿美金购入包括Tullamore 工厂在内的
美敦力
资产。
(向下滑动查看)
制图:医疗器械商业评论
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量时代,嘉德诺瞄准方向,迅速兼并扩张,从多元化向全球化,终成一代巨头。
从前的并购与吃进是顺势而为,如今关厂与放手亦是见机而作。
Tullamore工厂工会制造部门组织者尼尔麦高恩 (Neil McGowan) 表示,这一消息是在BD公司宣布关闭位于劳斯郡的工厂后不久发布的,这凸显了一种更为广泛、令人担忧的模式。
据悉,2个月前(7月3日),B
D医疗宣布关闭爱尔兰Drogheda工厂并裁员200人。
作为BD医疗爱尔兰四大基地中最古老的一个,Drogheda工厂至今已度过整整60载春秋。
从职能上看,该工厂主要为BD第一大业务——医疗板块提供支持,具体覆盖从糖尿病护理到药物输送解决方案等,
鉴于此,过往数年,BD曾对此对这家老牌工厂进行数次大手笔注资。
据声明称,仅在过去十年就投资了近 1.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9.45亿
元),
2021年BD还曾宣布在该地投资 62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4.8亿
),以扩大 PosiFlush 注射器的生产。
实际上,不仅仅是爱尔兰,医械巨头裁员正在多地蔓延。
月前,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美国糖尿病巨头Dexcom(德康)将
在其加州
总部
裁员535人
,数量占其美国制造业员工人数的15%。
对于该次大规模裁员,
Dexcom 发言人 Tracy Stragier 指出,“公司已决定
将其美国制造业务集中在亚利桑那州梅萨
,以支持我们正在进行的全球增长战略。”她补充说,“通过此举,Dexcom 计划
重组其圣地亚哥制造设施
,以进行产品和工艺开发”。
上月,据MedTech Dive对WARN备案分析显示,自2023年初以来,
美国已
有
超过14000名医疗器械行业员工被裁掉,
裁员案例不胜枚举。
其中亦不乏将产线撤出中国的头部械企。
这一系列调整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在市场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从经营和财务因素考虑,企业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最近几年,技术垄断相继打破,本土企业拔地而起,市场政策促进洗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张不开收入腾飞的翅膀,就不得不考虑财务压力问题——缩减成本,将产线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就成了必选项。
与美国、爱尔兰、中国市场的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敦力、GE医疗、飞利浦、欧姆
龙、希森美康等械企皆在印度市场迅速扩张。
一加一减之间,械企产线转移的动因显而易见。
任何一家械企的生存与发展皆离不开时代的托举,即便是巨头也不能免俗。
回看械企的取舍,系列裁员属性大多为附加值较低制造业岗位。
现今的科技时代,企业能否走在前沿、在逐鹿中胜出,人头数量早已不是决定因素。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行业的生产和服务模式正经历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