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思维体系,而不是某一种思维,我们把它理解成产品的思维体系也许更为准确。在此,本文将分享产品思维体系的一个环节——场景思维。
场景思维是什么
如果要去定义场景思维,我更多的会认为:
场景思维是一种推演和模拟思考能力。
我们一方面需要输出需求,一方面需要在脑海里去模拟产品的使用场景。
可以说,场景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推演能力。优秀的场景思维,在产品上线前能够精准预测实际效果以及用户的使用行为,这需要我们具备极其强大的想象能力。
阿基米德有一句经典名言流传了很久:
这句话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假如阿基米德是一位产品经理,那么这句话就是他在构建场景后的一个结论。
场景思维也可以视作是对大量信息的计算思维。
如同阿基米德一般,现在仍然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正在构造场景,通过处理大量的信息来推演未来,比如我们的每一位创业者以及产品经理们。
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里提到的这句话:
你能否构造出关于未来的场景呢?这得看你的想象力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场景思维等于想象力,但想象力却并不等于场景;区别就在于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加工及计算。
▍想象力
我们需要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场景,它是属于未来的,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什么了什么事情?
不如我们尝试一下去想象春运的场景:
-
时间是春节的日期;
-
人物则是需要回家以及需要在该时间使用列车服务的群体;
-
地点是过年的节庆环境以及亲人团聚的情感环境,当然还包括人员集中导致的拥堵、排队、抢票等等背景所构成的环境;
-
事件:这个场景会包含购票、排队、乘车一系列的事件。
▍大量信息处理能力
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想象力,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
场景等同于想象力,但想象力却不等同于场景。
我们的场景构造具备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场景的诞生就希望他是正确的,为了保证我们能够预测到正确的场景,我们需要捕获大量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好的场景不仅仅是基于用户的信息捕获。
项目背景
这个时间推出这样的功能是否能价值最大化,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否有收益。要知道一个2C的项目,正常情况有50%的功能是多余的。
案例
1.0版本的C端产品是否需要帐号注册以及帐号退出的功能呢?用户在1.0的时候并不需要,不是吗?
团队背景
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往往存在很多非产品直接相关的开发任务。比如一些框架的调整,一些底层结构的调整,甚至内部协同系统的开发,正如砍柴仍然需要和磨刀成本相平衡。
当需求源匮乏的时候,我们的研发需要做哪些不属于新需求的,但又对以后的计划有所帮助的内容呢?产品并不是一昧的去迭代可视化的部分,还有大量的精力是投入到用户不可视的地方
比如微信的信息到达率以及流量的节省,以及影视类软件的清晰度、流畅度,这些都是属于不可视的部分。那么我们所处的团队背景当下是否有必要停下产品迭代的脚步去做一些加分项?以及强化团队本身的产出率呢?
市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