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印象笔记
全球2亿人都在用的印象笔记 Evernote,是世界上最好的笔记应用,手机、电脑和平板都能用。一个微笑的大象头,让你不忘记一切重要的东西。大量事实表明:爱用印象笔记的人,90%都是聪明人,剩下10%是更聪明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学园  ·  为什么DeepSeek没有诞生在科技大厂? ·  14 小时前  
人生研究所  ·  戴上这个耳机,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  16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2 天前  
印象笔记  ·  我发现了戒掉手机瘾的简单方法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印象笔记

一个让心智快速成长的好方法

印象笔记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11-26 09: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特别是通过培养主动性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强调用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主动拥抱生命来获得生活的反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主动性的重要性

主动性是成为心智成熟的人的关键。用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关键观点2: 如何培养主动性

通过避免消极的自我对话,构建积极的联系,采取主动的叙事方式,找到行动的乐趣,提高精力的上线来培养主动性。

关键观点3: 主动性的影响

主动性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问题,更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更容易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


正文


经常有读者问我:我想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什么办法,是可以立刻去做,又能快速看到成效的?

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但如果要选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我可能会选择 「主动性」。

这里的主动性,指的不是向领导主动请缨这种主动,而是指: 用一种更加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用一个简单的场景来试着说明: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需要尽快解决,有的没那么紧迫。当这些问题纷至沓来时,你最常出现的反应是什么?

是「怎么又来了新问题,好麻烦,我先拖一拖,等拖不下去了再去做吧」;

还是「我要尽快把这个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这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一个被动的人,可能就会倾向于选择前者,也就是采取 回避的应对策略。

这样一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他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都不会自己消失,它们只会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等到拖无可拖的时候,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引爆。它们会打乱他的生活节奏,让他不得不疲于奔走地救火,把它们扑灭。

所以,一个被动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 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 了, 亟待处理,让他手忙脚乱。他会觉得: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为什么坏事永远在我最不愿意发生的时候发生?

但是,造成这一切的,真的是运气吗?其实不是,而是他被动和消极的态度,把问题变成了潜藏起来的「雷」 —— 它们终会引爆。一旦引爆,就是连环的爆炸。

反过来,一个主动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他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既然这个问题总要解决,那不如尽快动手,趁它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我在自己的主场上,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形势是「敌弱我强」, 对我非常有利。此时不动手,岂不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

这样一来,哪怕不能立刻把问题解决掉,也能有效地遏制它的成长,让它不至于演变成大问题。自然也就不会累积起来了。

甚至,他可能还会想得更远一点:现在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平静之下有没有可能潜藏着什么隐形的危险?我能否提前做点什么,来降低遇到坏事的可能性、提高发生好事的概率?从而,可以更加从容地 「提前布局」。

所以,我们会看到:好运通常会眷顾主动的人。但这真的是凭运气吗?也不是。凭借的其实是对命运的主动干预和介入。

这就是主动性的作用。 当你主动拥抱生命的时候,生命也会给你反馈。

一旦我们把视野拉长,这两种心态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前者(被动者)所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他会感到: 他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 这些事情有的是有利的,但更多的是存在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威胁,需要去解决和扑灭的。他一直在疲于奔命,在解决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

他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决定、所控制的。为了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我要尽量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

这就会导致, 他对生活的掌控欲会很高,而安全感会很低。 因为一旦稍微遭遇风险,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不得不殚精竭虑去解决。

而即使成功解决了问题,结果也无非是让生活回到常态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

而后者(主动者)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跟前者不同, 他会感到自己一直在「解决问题」, 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挑战,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对他来说,生活的常态是什么?不是一切顺风顺水、毫无波折,而是一旦发现风暴的征兆,就立刻动手去应对,让风暴平息。

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奖励。 他并非从「没有问题」中得到快乐,而是从「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永远风平浪静,那前者当然也没问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几乎必然会遭遇到诸多出乎意料、不愿遇到的困难。

对被动者来说,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希望生活变得平静 → 遇到一个问题,我下意识去逃避和拖延 → 问题累积起来,我不得不去救火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不到乐趣,只有恐惧、烦恼和麻烦 →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 我对一切问题都变得更加恐惧,害怕他们打破生活的平静……

反之,主动者的生活,则是这么一个良性循环:

遇到一个问题,我尽可能提前去解决 → 问题难以累积起来形成压力 → 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前布局 → 我面对问题时会更从容 → 我的能力会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 → 我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 我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

所以,前者更容易生活在压力之下,把一切都往负面去解读和想象;而后者更容易生活在充盈之中,对生命有更高的满意度。

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什么呢? 只在于你面对问题的最初时,是否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 仅此而已。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果断、更主动地迈出第一步呢?


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 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 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大脑是有一个特性的:它会相信不断重复的信息。

因此,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这就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难以有效行动。

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

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

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里要特别注意:很多书籍可能会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强大」「我很厉害」—— 但是,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研究发现: 过于空泛、不够具体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脑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它反而会把问题凸显出来,让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显得更严重。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不是空泛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决它」,而是笃定地告诉自己:

我解决过相似的问题,我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足够的能力足以去应对它。
哪怕出错了也没关系,它也能丰富我的生命,成为我新的经验。

这可以帮你摆脱后顾之忧,让你轻装上阵。


构建积极的联系
人的许多行为模式,其实都是被反馈所塑造的。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处理,而是不断把它推迟、延后,等到临近截止时间时才去做,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你会感到痛苦。因为「临近截止时间,使你不得不打乱节奏去解决它」这件事,会给你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你进入应激状态。

而我们又知道,大脑是最善于构建联系的。那么, 你的大脑就会把「痛苦」跟「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产生一个结论: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痛苦的,要尽量避免这种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联系被不断强化、巩固,就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愿意主动去付出行动。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着避开这种痛苦。

但这种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它只是大脑自己构建出来的最极端的联系而已,本质上来说, 它是大脑的想象。是我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这种想象。

因此,想摆脱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 多去构建积极的联系,让大脑从「解决问题是痛苦的」的模式A,转变成「解决问题会带来成就感」的模式B。

具体可以参考这几种方式:

1)当自己采取行动使问题消除或缓解时,试着去 体会和沉浸当下产生的喜悦, 去放大这种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多回顾这种感觉,让它成为一种动力;

2)多 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对了的事情 ,让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包括什么,能够做到什么,强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3)也可以试着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跟能够令你快乐的事物绑定起来, 让后者帮助你去影响前者 。比如:

许多人喜欢熬夜,不愿意上床睡觉。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试试给第二天留下一个期待的事情,让自己把「结束这一天」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舍不得睡觉了。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处理一些简单而繁琐的事务,那么,不妨试试一边听播客一边做(注意别让自己出错)。这样,下次再面对这些事务时,你的第一反应就不是「好烦」,而是「可以把上次的播客听完」了……

把大脑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一切都会事半功倍。


采取主动的叙事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在「讲故事」。

举个例子:你试图去完成一项任务,最终失败了。对此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这个任务我从来没有做过,缺乏经验,因此失败了;
而另一种解释则可能是: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换了谁来都不可能成功,本来就不应该让我去做。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故事」。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叙事方式,后者是一种被动的叙事方式。

再举一个例子:你遭遇了一次挫折,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解读是:我收获到了一次宝贵的经验,知道了这里有个坑,下次就可以避开它;
而第二种解读则可能是什么呢?这次失败让我非常丢面子,影响到了别人对我的评价,也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前者,把行动的主导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把一切的经历看作自己的养分;而后者呢,则把评判的标准拱手交给了别人,任由别人评判和规范自己,在别人的目光下活着。

正是我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自尊状况。

因此,一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当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有意识地留意一下自己对它的解释。问一问自己:
我对它的解释,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