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不是“贫困”与“乡村”的简单叠加
中国旅游集团承担央企定点扶贫工作已近20个年头,目前承担在贵州黎平、云南香格里拉、德钦、西盟、孟连共两省五县(市)的定点扶贫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除了“教育+产业”一体两翼脱贫攻坚帮扶模式,在扶贫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扶贫模式初步具备了可复制性。
关于旅游产业扶贫,中国旅游集团在2018年做了其中两件有意义的事:
发行了一本书,开发了一套旅游扶贫线路。一本书是为我们的扶贫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策划制作发行了一本旅游扶贫特刊,从历史、文化、景观、人文角度图文并茂刻画当地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重要变化,全面推介旅游目的地。
一套旅游扶贫线路是集团统筹旅游产业链要素资源,为泛香格里拉地区开发了一套旅游线路产品,助力扶贫点盘活自然和传统文化资源,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事情的初衷,是希望有一个办法,让老百姓能以最简单、持续最长久的方式参与扶贫,自我赋能、守住乡愁,创造更有尊严的生活。历时10个月制作的时光之礼系列旅游扶贫线路产品目前已在中国旅游集团旗下遍布全球的2200多家旅行分社以及国旅总社官网(www.cits.cn)、中旅总社官网、(www.ctsho.com)、星赏会官网(官网(www.ctssr.com)、APP和微信客户端同步上市销售。
扶贫工作的根在精准、魂在创新,脱贫攻坚成效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旅游产业扶贫的一种模式,是精准扶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和一般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会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力。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并不能简单理解为“贫困”与“乡村”的简单叠加,开发的程度也同样需要不断论证。
旅游扶贫需要切实的考虑当地的目前的基础条件,精准发力。考量的因素主要还是比如自然景观资源情况、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现状、大小交通情况等,需要有规划、有计划的持续推进。
在多年的旅游扶贫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旅游扶贫核心在文化。
依托扶贫点传统民族文化内涵,注重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以旅游促文化,以文化促旅游”双赢发展模式,重点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发掘、培育,善用集团旅游产业链要素优势,商业化锻造扶贫点传统文化精华,创作出既脍炙人口又能被市场接受的文化输出产品,盘活扶贫点传统文化资源。
二、旅游扶贫抓手在增收。
打造区域一流水平的“农文旅”休闲旅游项目是推动扶贫点旅游产业升级、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要结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政策优势,实施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特色产品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旅游扶贫做强在理念。
协助推动扶贫点旅游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挖掘增量、量力而为,提高本地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游客二次消费水平。要因地制宜、充分研判部分扶贫点地处边境、省境的地缘优势,创新旅游帮扶理念,打造区域性旅游线路、旅游零售等特色文化产品集合体,尝试突破地域限制,打造以扶贫点为龙头多地联动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未来,集团将重点关注产业扶贫的发展优势,选定当地产业带头人,借助集团资源平台,积极引入战略合作第三方建设旅游、教育、电商等扶贫项目。项目以产业培训、行业交流、品牌重塑为核心,旨在积极培育“能人”经济创业主体,推进“先富帮后富”帮扶模式,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创业热情,打造集团脱贫攻坚1.0向乡村振兴2.0模式演进的精品帮扶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