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晚安”,送你一张晚安卡
中国有一些传统的古话,包括“中庸”、“好面子”、“从众”、“枪打出头鸟”等。这些至理名言都告诉我们不要走极端。
但在这个个性绽放、信息爆炸的注意力年代,“特立独行”能让我们快速从人群中脱引而出。而特立独行,往往需要走极端。
关于“极端”的观点,今天橙子推荐的文章也许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你或认同、或不认同,读完文章,我们一起“评论区”讨论一下:)
— 做人,最重要的是“极端” —
从小到大,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那些最后能把事儿做成了的人,
往往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极端”。
咦?“极端”这个词不是不太好么?听我慢慢道来。
你一定对这样的故事不陌生:
第一个故事的代表人物是马云,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反脆弱》一书的作者,也是我今天想跟你聊聊的书。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极端”一词的看法。
常听人们说,做人不要走极端。
确实,很多人就真的没有走极端,安安稳稳过完一生,
没实现什么让自己特别激动的目标。
而那些但凡活得精彩、为了实现目标干出了一番成绩的人,
正是因为“极端”而获得了成功。
“极端”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这里所讲的“极端”,并非是一种对人格的判断,而是一种策略。
在酒桌上,很多人对我国的劝酒文化如临大敌。
你要么上桌前就跟大家说,自己一碰酒精就过敏,待会儿就不喝了;
要么你就马力全开,跟别人喝个痛快。
如果你不想喝酒,但态度又不坚定,
你是招架不住人家劝酒的,到头来半推半就还是喝了。
这杯酒一喝,非但后面劝的酒再也拦不住,别人还会多想:
你丫明明能喝却不跟我喝,是不是看不起我!
所以很多时候,采取极端策略才是成熟的表现,因为一旦折衷,便生反复,本来很简单的事就搞复杂了。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极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时而有极端的风险厌恶,时而有极端的风险偏好。
举个例子,职场世界变幻莫测,很多工作会被机器取代,不确定性很大。
这样的话,你的职业选择同样可以采取极端策略:
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不那么安稳、但收益性很高的副业。
作家就是有风险、但干好了很赚钱的职业。
很多欧洲文学作家都是先谋一份闲职,比如做公务员,
不需要动多少脑筋但工作稳定、风险很低。
下班后你几乎不需要操心工作上的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安心写作。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网络作家“当年明月”,
就是在广东做公务员时,完成了这本“最畅销的历史小说”。
想快速成长,必须走“极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
这样的成长方式固然好,但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飞速成长,
还需要多加一步,那就是筛选——
只选择两种“极端”去接触:最顶尖的,以及最接地气的。
有句话说得好:学顶尖高手的一二,胜过学普通高手的七八。
你要找一切机会去接近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能与他们一起共事是最好的;
读书也是一样,要读就读经典,读那些经时间沉淀下来的著作。
同时,你也要去和那些社会上最普通的人聊,他们会成为你认识真实世界的窗户。
周其仁老师是中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昆明呈贡区访问时,路过城中村一个臭烘烘的厕所。
厕所的墙上写着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办证。
底下还有一串手机号码,周老师“咔擦”把它照了下来。
同行的人问他照这个干嘛。他说:
“回去打这个电话,说我要办证,看他是怎么给我办的。”
周其仁老师就知道,与社会上最普通的大众聊天,是认识真实世界的不二法门,当中带给你的收获是看书没法比的。
达成目标需要走一些“极端”
一般人对成功的定义,无非就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再加一个身体健康。
而像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种级别的人物,
他们想要的并非小确幸的生活,使命感在召唤他们去做大事儿。
为了达成目标,他们宁可被视为不通人情世故的怪人,
跟家人搞不好关系,坚决不参加无聊的聚会,他们自己往往还有睡眠问题等等。
想当年高考前一个月,我们不也是过着一种“极端”的生活吗?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学习。
一天能做七八套卷子,边刷牙边背书,
困的时候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学。
那种“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生活,
正是为了当成当时的目标——考上理想大学。
等到上了大学,很多人彻底松懈,
那种特别拼的“极端”生活一去不复返,
却开始迷茫了起来,正是因为缺失了高中那种明确的目标感。
做人,如果你不想活得浑浑噩噩,就需要有一种为了实现目标而不得不走的“极端”。
总是和稀泥,总是模棱两可,你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因为周围的人会把你拉回来一大截。
牢记这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能力范围之内,一定要把极端走到透,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你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文|鱼子酱,正在践行“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
橙子君说
每次都选择跟随
最后只会被湮没在茫茫人海
打造自己独特的标签
让你从人群中脱引而出
点击“阅读原文”
把学习做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