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这里有视频行业海内外热点、超实用视频营销干货、最前瞻行业数据、最新锐观察评论。不只兜售资讯,更量贩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今日元宵,前方→核工业不夜城!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居然不!放!假!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春节超火的小城,有多好游?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与火,势均力敌的绝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用“团训”破局固有模式 《创造营2019》的制作创新有讲究

腾讯视频行业透视  · 公众号  ·  · 2019-04-29 21:06

正文

近日,腾讯视频《创造营2019》上线了第四期。 节目迎来了第一轮的点赞排名,同时,也有近半数的学员暂别创造营。


四期过后,在大家的遗憾和泪水中不难发现,这一季的节目其实已经立住了。 在赛制的压迫之下,学员们和班主任们都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让这个成团的故事已渐入佳境。 所以,在第一阶段48天的共同成长过后,是时候来好好说说这一季的《创造营2019》了。


从前四期的整体观感来说,这一季节目在制作上呈现出了欧美综艺里难得的一种硬派风格,不花哨,也不炫技,基本都在合理且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内容架构。 这还不仅仅体现在学员的选择上,更主要的还是在整个节目的顶层设计上,用“团训”包裹整个成团的过程,做足仪式感,让节目的调性非常向上和正能量。 就像节目的solgan“赤子之心,乘风破浪”一样,非常热血。


用“团训”破局固有模式

说实话,近两年在网络平台围绕男团女团的节目已经出现了不少,核心模式点几乎都大同小异。 尤其对于腾讯视频的用户来说,去年女团节目大获成功,但也让用户对这一节目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感。 所以《创造营2019》要怎么做才能突破这个模式之下用户的观看惯性呢,成为了摆在制作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创造营2019》构建了一个“团训”的概念,但注意,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在节目中有真实的内容作为支撑的。 坦白讲,对于团训的提出,以及整个创造营的入营等设计,还是很讨喜的,因为它重塑了这个节目模式的气质。


在第一期开头,节目用了30分钟左右的时长完成了所有学员入营仪式的交代,从整个的环节设计、场地的选择和三重惊喜的制造上,都体现了节目组的用心。



首先是入营典礼的场地,选择在了一个设施相对简单的体育馆内,没有华丽的舞美灯光,只有摆放整齐的小马扎迎接学员,让整个入营仪式变得格外有记忆点。 整个过程由男团发起人迪丽热巴主持,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也因为在这样一个质朴的环境下,有了超常的发挥。


整个典礼仪式上的重头戏是节目组设置的三重惊喜,由三面幕布遮挡,一个个揭开。 这一部分是充分体现节目组想法的环节,有设计、有视觉冲击力,还有惊喜背后的一些意义。


第一重惊喜是为所有学员准备的统一制服,幕布拉下的那一刻,让我们看到了所有学员眼睛里对未来的期许。 这一重惊喜的关键词可以是“迎接未来”,用统一的方式和形象,一起迎接接下来的训练生活,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行为。



第二重惊喜是告别所有学员的亲朋好友和经纪人等,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设计,也像极了家人送别孩子远行的场景。 我们对这一重惊喜的解读为“告别家人”,告别自己最亲的人,后面的路将独自前行,也是借此机会,向他们正式的道一声感谢。



第三重惊喜是精简自己的行李,最终所有的行李都会被放进一个统一的行囊里。 其实这也是一次告别,之前是与自己的亲人告别,现在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用一种全新的状态去迎接接下来的训练。 所以这个环节的关键词可以解读为“重新出发”,卸下过往,再次启程。


所以通过“迎接未来”、“告别家人”和“重新出发”三个连续性的行为,让网友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一季节目的不一样。 从节目制作角度来看,可以说做足了仪式感,从网友的观看角度来看,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感。



连续的三重惊喜过后,学员们也来到了自己的宿舍。 有趣的是,这次的学员宿舍不再是几人一间的房间设置,而是所有人在一个巨大的房间,上下铺摆满了整个空间。 这是对“团训”整体气质的延续,一切从简,放低起点,才能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所以第一期的开头部分,很快就建立起了这一节目的整体风格,从制作手法来看也是非常老道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大背景的建立,也打破了网友对这一节目模式的收看惯性,唯有创新才能一直吸引网友的关注。


赛制规则微创新,让节目更具看点

有了前面团训背景的建立,节目的气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后面的考核方式以及小规则上,节目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微创新。 所谓微创新就是在不改变大的模式逻辑的前提下,对小规则进行调整创新,以激发出新的节目看点。


其实这一点,在去年的女团节目中就有所体现,今年的《创造营2019》更是如此。


首先我们来看选座环节。 在女团节目中,学员们都是依次进入,按照编号进行选择座位,而当时做出了一个小调整就是放大了前11名的位置,形成成团组和非成团组的区别。 而在《创造营2019》里,直接模糊掉数字编号,改为选择班级。



其实严格来说,大的逻辑并没变,而是加快了节目的进度,把学员自评和第一次自我分班放到了一起,并且放大了班级的概念,让网友从一开始就在学员和班级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捆绑关系。


只是稍微有一点点遗憾的地方是,由于灯箱颜色的对比度不高以及始料未及的A班人数扎堆儿,使得全员落座之后,从视觉上还是有一些混乱,区域感还不够强。 尤其学员坐下后,身体实际上也挡住了灯箱上的字母,一眼望过去也有点难分辨谁究竟在哪个区域。 但是直接以班级划分的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让节奏变快也是现在网友在观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需求。



在接下来的第一次考核环节来看,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学员们初始的平均水准还是不错的,一方面是精挑细选,另一方面也是学员自身的努力,保证了节目的观赏性。


另外,由于很早就建立了A班11人的概念,所以在考核过程中多次出现了Battle的环节,也让节目不断产生小高潮点,班主任们也借此不断刷新着A班的人员。


而这个环节也有一个创新点,被挑战者由男团发起人直接点出,而且是两名,也就是说新出现的A班学员要同时挑战两名A班学员,看最终能否胜出。 其实这一改变是加大了之前A班学员的压力,从节目效果来说是更加强了。



最后是踢馆部分,用张远、高嘉朗四人组成的“牛肉干”组合完成踢馆,实力和话题性都非常有说服力。 踢馆规则分两轮,首先是自身的表演评级要到A,然后挑战实时A班成员,胜出者进入A班,输者降到B班。 这是整个第一轮考核环节的重头戏,从节目的呈现来看,效果不错。


第一次评级结束之后,通过抽签,四个班级分别对应了四位班主任。 郭富城成为A班班主任、胡彦斌成为B班班主任、黄立行成为C班班主任、苏有朋成为F班班主任。 这也算一处微创新,其实让班主任和一个班级进行捆绑,也是在映照“团训”的概念,让训练这件事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感。



再往后,就是主题曲的学习。 这一环节的微创新体现在24小时的压迫感上,这是从未有过的压力。 一般来说最少三天,而这次24小时的压迫设计,也让学员对于“团训”有了更深的体会,进入创造营是必须拼尽全力的。 而四位班主任的直接参与指导,也在短时间内集中展现了四位明星班主任的性格特点。


进入第三期之后,节目便迎来了第一次公演,第四期则进入第一次点赞排名,成团的故事也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除了以上的诸多微创新的地方之外,前四期节目中的仪式感设计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而且始终紧扣“团训”的概念。


比如第一期的入营仪式,学员的背包和宿舍,而到了第四期的点赞排名时,又将学员们集中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同样的穿着同样的小马扎,把这个极具仪式感的地方,成为了节目的一个固定场景,这是节目用心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一季《创造营2019》在开播前夕用致敬四位班主任的方式拉近网友对节目的关注,用情怀导入,然后用扎实的赛制内容和舞台表演留住网友,从前四期来看,节目是成功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