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付鹏的财经世界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付鹏 全球FICC日记 商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半球聊财经  ·  股市见证历史的一周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沪市部分股票深夜成交?回应来了! ·  2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看人工智能之城的崛起路径,除了深圳与合肥,还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付鹏的财经世界

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才能有解题的思路(中)

付鹏的财经世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09-30 09:10

正文


导读




有人总是归咎于信心不足,认为不断提及各种问题只会削弱大家的信心,进而加剧问题的恶性循环。然而却未曾思考,若不能描述问题,准确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让所有人埋头,最终只会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更为严重的偏差,这将对投资决策和整体决策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付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续(上)篇

  推荐阅读  


究竟什么制约了企业部门的预期和动力?


而对于当前的企业部门预期的低迷的影响因素中,国有企业部门私营企业部门面临的问题略微有所不同;


在剖析当前私营企业领域面临的众多挑战之际,企业利润预期的黯淡无疑成为了众多企业家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众多企业在面对需求方与竞争对手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特别是在居民部门,尤其是中产阶级消费力缩减的背景下,这种对企业利润预期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价格战导致利润预期下滑,企业不得不采取降本裁员等措施,进一步削弱了居民部门的收入与收入预期,进而影响其消费能力,最终又反作用于企业的利润预期


图: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和PPI持续低迷

(数据来源:路孚Eikon)

这种螺旋式的反馈机制,不仅直观展现了市场需求疲软对供给端的深刻影响,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企业利润预期的低迷,不仅是财务报表上冰冷的数字,更是企业信心缺失、投资意愿减弱的直观反映。


有观点提出,面对利润低下的现状,企业应加大投资力度,追求技术进步与创新,以此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然而,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建议,实则忽略了当前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现实性,未能深入洞察企业运营的实际困境。就像我以前提到的一样,从国家主义角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确实关乎到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但是它是需要时间的,长期方向没错,但同时不能忽略企业部门当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长期解决方案和短期矛盾之间就错配了;


企业部门当前面临的就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技术创新的高风险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简单地呼吁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资、显然过于理想化,难以平衡长期和短期矛盾;


严峻的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特别是那些在2010年后上市的第一批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企业家们,正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的现实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批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风险承受能力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他们的接班子女大多不愿或不能继承父辈的事业,能够成功接班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一代人的退休和交接班问题,无疑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运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在现代化公司管理体系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许多企业依然高度依赖董事长、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决策能力,而无法充分发挥董事会、职业经理人和监督机构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它使得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于依赖个人的能力和判断,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旦企业家退休或交班,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很可能陷入混乱和困境

同样,当前G部门的财政压力无疑将对私营企业部门造成冲击。众多民营企业正面临税务、审计以及行政FF(此处假设FF为特定机构或职能的简写,保持原样)的牵连,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原本就复杂的企业投资预期与信心问题的复杂化程度


而当前国有企业部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根源深植于行政审查制度的严密网络之中。这一制度,本意在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高效运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束缚了国有企业从高层决策到底层执行的每一步行动。FF(这里假设FF代表某种特定的监管政策或机制)的不断强化,如同给国有企业套上了层层枷锁,使得其在面对市场机遇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降薪、限薪政策的实施,本意是控制国有企业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当薪酬与绩效不再紧密挂钩,当努力与回报之间出现显著的断层,国有企业内部便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种薪酬制度的僵化,不仅加剧了员工对于工作价值的迷茫,也进一步放大了效率与激励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探讨如何衡量与考核国有企业的工作成效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国有企业究竟应如何定位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是纯粹的市场参与者,还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的公共部门?如果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短视的陷阱,忽视其对于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贡献;而如果过分强调其社会责任,又可能抑制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竞争力


更为棘手的是,当“做事情”与“不做事情”所获得的报酬相差无几时,如何激发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内在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激励机制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发展路径的深层次课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