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营养师顾中一
超过 200000 人关注,每天发布新潮好玩又靠谱的健康知识。回复关键词400多个话题免费查。顾中一,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华西营养专业毕业,代表作《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身上的这种小红点是病毒感染,小心越长越多 ·  昨天  
丁香医生  ·  体检查出来甲状腺有问题,要紧吗?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辣椒哪个部位最辣?辣到手怎么办? ·  6 天前  
丁香医生  ·  体质差是咋回事?身体素质怎么提高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营养师顾中一

[转载]裴洪岗:回应和顾中一的这次争议

营养师顾中一  · 公众号  · 养生  · 2017-07-29 19:14

正文

昨天夜里我发了这篇《我用了这七种武器“夹带私货”做科普》,因为全文有5000字,这里先回顾一下其中的核心观点:


1.科普讲证据不等于搬证据 


  • 专业人员也是公众的一份子,其个人言论往往对公众更有启发

  • 科学话题的事实判断有唯一性,面对非科学话题对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应尊重

  • 指南只是供医生决策时参考,科普作品应当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和参与


2.科学传播也要讲科学


  • 单纯灌输知识的科普套路已经过时了

  • 科普该怎么做也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

  • 我刚发了篇影响因子8.8的SCI文章谈社交网络科学传播


3.科普面临的困境


  • 价值观多样,缺乏学习动力

  • 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稀缺

  • 缺乏对传播者的信任


4.科普的七种武器


  • 通俗易懂讲故事

  • 公开透明

  • 重视互动

  • 量身定制

  • 娱乐化

  • 碎片化

  • 打造意见领袖



刚刚裴医生作出了回应:



我这里稍微说明一下,其实我最初介入话题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释食谱为什么在我看来是具有原创性的科普作品,随着与裴医生交流,我很快就表示我们先得明确对科普、科普作品的定义,事实证明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达成共识。


在我看来,健身教练讲讲运动原理给出一些锻炼方案当然也是科普,我也跟他讲过这次在期刊上发的是我对科学传播的体会和观点,甚至我还说过那篇其实也可以算是科普,从没说过这是科学研究。


好在我觉得我们各自想要表达的已经说清楚了,于是我向他申请了这篇文章的转载,希望旁观者们能在我们的观点碰撞中有所收获。


顾中一

17.7.29 18:50




关于科普的是是非非


原创 2017-07-29 裴洪岗 drpei

前几天刷微博,刷到了范志红老师的那条微博,因为有人质疑她的科普数据是原创的说法,她回应说 “数据不原创,不等于观点和建议不原创哦。七个音符不是原创,但组合在一起谱成曲子却可以是原创的。


再翻了翻,之所以有人质疑,是因为她说10年前开始,我只做一级原创,就是从观点、数据开始原创。看来别人的观点,再找角度写文章,那是二级原创…..” 


这刷新了我对科普的理解,所以没有忍住做了个转发评论。同时觉得她把科普和艺术创作的谱曲相提并论觉得听可笑,所以用了一个摊手的表情,然后就卷入了一场论战。


先是顾中一来说我不了解营养食谱,他给一个客户开一周食谱,沟通加编制至少要2小时,加上排版什么的,这种大量结合了他个人经验和创意的劳动成果称为原创并不过分。


而在我的理解里,科学是对自然规律和机制发现,是基于事实可验证的描述,科普是将这些科学发现以及形成的知识向公众传递普及。科普工作者是介于科学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媒介。


要传递知识,需要对现有知识有足够了解,还需要有辨别、消化的能力,然后还需要有很好的整理、表达、传播能力,才能更准确的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科普工作者,不但需要有科学思维能力,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和传播能力,所以虽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但把知识做辨别、消化、整理、呈现、传播需要一定的技能,也需要一定的创意,所以科普作品应该是要得到版权保护的,说原创科普作品,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科学观点及科学建议的形成,是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发现,再用科学的方法做分析才能形成,这是科研工作者做的事情。如果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研究数据有了新的发现,然后否定既往观点提出新的观点,这可以说是自己的原创发现和观点。


确实有做科普的自己也做科研,如果自己的科研有了新发现,然后写了科研论文提出新观点,这个研究经过同行审议、验证,然后发表到学术期刊上,甚至因为研究质量很高,然后被行业指南引用,改变了当前的科学观点,这完全可以说自己原创数据和观点。这种原创,无论你自己想说一级原创还是特级原创,我都只会钦佩。


但人性有虚荣的一面,如果不受监督,既是科研人员的科普作者,有可能会将自己的一些很普通的发现,甚至将一些尚未经过同行评议验证的发现当成重大发现,甚至将基于这些发现形成的观点写进科普作品里,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


科研人员和科普作者,相同之处是都需要科学思维的能力,但科研人员强在科学研究,科普作者强在知识传播。科研强科普也强的人有吗?肯定有,但凤毛菱角。


科普人员因为直接面向公众,所以容易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能力越大的科普作者,影响力也越大。但如果他的科研能力和他的科普能力不相称,直接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写进了自己的科普,而且不注明这是基于个人的发现和观点,就可能将一些存在缺陷的研究以及因此形成的错误观点传递给了很多人,产生很大的危害。


别说是未经同行评议验证过的发现和观点,哪怕是发表在顶级期刊的研究也可能存在缺陷甚至虚假,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轰动性研究,他之所以因为这个造假研究获得那么多的资源和荣誉,和一些科普人员宣传是有关的。


科普作者平时传播的大部分是主流的观点和看法,获得了读者的关注度和信任,偶尔却夹杂一些自己的个人研究发现和观点,就可能误导更多的人。做科普的研究人员,假借科普积累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个人数据和观点融入科普内容里,等同于将自己未经同行认可的研究提升到主流的、权威的看法上来,这就是我所说的“夹带私货”。


转发评论范志红老师的那条微博,也是想表达科普作者不要将自己未经同行评议、验证的观点和看法假借自己的传播能力进行传播,尤其是在传播的时候不注明这是个人看法。当然我需要检讨一下自己使用了那个摊手的表情。


至于顾中一,虽然他自称做了10年科普,写了531篇科普文章,但我觉得他其实到目前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科普,或者他对科普的定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至于他会认为给一个国内办的英文期刊写了一篇关于科学传播的评论,会认为自己做了科学研究,以致于会把《我用了这七种武器夹带私货做科普》这篇文章当成自己的第531篇科普文章。


所以我再强调一次我对科学和科普的看法:科学是对自然规律和机制发现,是基于事实可验证的描述。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会认为传播学这样的社会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


就算传播学属于科学,但顾中一似乎对科普这个词也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理解里,科普是将科学发现以及形成的知识向公众传递普及,科普区别于科研的是这个字。


既然是,那针对一个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开个食谱,怎么能叫科普?考虑科普对象的生理状态、肤色、美白诉求、各地区各性别职业年龄的维生素D检测数据、检测方法成本和准确度、缺乏后果、不足后果、户外习惯、纬度、雾霾、产品剂量价格、过量风险、服用过程风险、产品法规、购买渠道、产品评测数据、收入水平……” 怎么叫科普?


在一次营养咨询里,营养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分析用户的情况,然后给出建议,知识在这里起到的是工具作用,因为它是为咨询而服务;而一次科普,是作者运用自己的写作和传播能力,将知识传递给一个群体,知识在科普里是被传递的对象。


用自己的知识向用户提供量身定的分析和(诊疗、食谱)建议,那不是科普,那是向自己的个体用户出售服务而已,如果这种都叫科普,那健身教练每天也都在做科普了。把一个私人服务提升到科普的高度,是不是能更好听一点也更好卖一点?


正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个体,一个是群体,所以科普和私人服务也有本质的区别。


私人服务,是需要尊重服务对象意愿,比如我们医生根据当前最佳证据,运用专业能力分析病人的情况,然后根据病人的价值观和意愿提供建议。如果是一个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人,哪怕他拒绝手术,我会尽医生的职责,多去劝他几次,尽量让他接受手术,他如果实在不接受我也会让他签字自负后果。

而科普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尝试捕捉到读者的关注点,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用读者能理解的表达方式,把科普做得有逻辑有调理,让同理心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共鸣,都是写作和传播的技巧。


科普要让正确的知识尽可能传递给更多的人,但不是要去说服某一个特定的人,所以不需要私下去说服读者,那些在私下场所抓住意见不同的人去吵架吵到别人认同或者认输为止,这种强行科普超出了科普的边界。


也正是因为要传递正确的知识给更多的人,所以科普不需要讨好读者而只说那些符合他们认知的知识,或者不说或者不敢说和大众主体认知不一样的正确知识。


曲意逢迎读者,内容可能容易得到更好的传播,给科普作者带来更高的知名度,但如果没有传播该传递的知识,对公众并没有好处。一个在开始就不敢因为读者不接受而不敢说正确知识的科普作者,成名之后只会更加小心翼翼以免失去更大的利益,离科普这两个字也会越来越远。


人的观念确实难以改变,但如果因为担心读者接受不了,就不去说,不去讲,那更不可能有改变,说的次数多了,说的人多了,总会发生一些改变。就像中医一样,当1个医生反对,读者可能会嘲讽反击,2个医生反对的时候,读者可能会开始思考,34个医生反对的时候,读者就可能开始怀疑,5678910....个医生开始反对的时候,有的人就可能开始觉醒。


也正是因为看到有人在传播那些错误知识,我才做了那么多被人认为是撕逼的事,就像这次一样,所不同的是我现在创业了,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当有一天压力超过我所能承受的程度,你们就不用再围观这种争论了。



最后上面这是裴医生的公众号,推荐大家关注哈!~  


另外还没看过我写的我用了这七种武器“夹带私货”做科普》别忘了回去看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