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注意!深圳将进行超高层灭火救援测试 ·  昨天  
深圳发布  ·  9738家外企涌入,深圳成外资“头号宠儿”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深圳地产往事:曾经“样板”今何在?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19-12-26 21:36

正文


作为中国现代商业主义城市代表,深圳精神在市场端展现得最淋漓尽致,而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商品市场,从一开始就有深圳基因。


在30多年前,只要你从事地产相关行业,入门的第一课,你就必须先去深圳学习一下,怎么做地产。


那个时候,深圳被称为全国房地产行业的“样板房”。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北京望着几十栋整齐洁净的公寓楼,轻声一问: “住房可否成为商品?”


这轻声的一问犹如一声惊雷,身旁的官员们都不敢回答。


几个月后,从惠阳地区来深圳支援建设的骆锦星,被委任为深圳首任房管局副局长。


此时,深圳正处于建设经济特区最初阶段,没钱进行大规模基建,也没钱给来深建设者居住。


骆锦星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在一年之内,建好2万平方米三百多套干部宿舍。而这整个预算,只有50万元。


1978年的深圳


此时的骆锦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隔壁的香港友人笑了:


“脚下的土地有黄金,你可以捧着金饭碗去要饭啊。”


如果深圳的土地,可以像香港一样用土地换钱呢?真这么做,在当时可是违宪的啊!


骆锦星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张勋甫商议后,最终想到了托古改制的好办法。他们花了几天的时间翻阅经典,最终在《列宁选集》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骆锦星便偷偷跟港商刘天就达成了合作: 深圳出地,港商出钱 。住宅的设计图纸刚出来,还没有动工,香港就已经开始卖起了楼花。


不久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 诞生了。由于价格还不到香港楼价的一半,最后吸引了5000多港人排队购房,只好采用抽签方式,当天售罄。


▲东湖丽苑


有了这笔钱,骆锦星的KPI也很快就建成了。但影响更深远的是, 中国的房地产大幕就此拉开。


1980年,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这一年,深圳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骆锦星兼任经理,员工有5个人,注册资本是4部旧单车。




1984年1月24日下午,邓小平来到深圳。


当他站在建成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足有22层高的楼顶,眺望着新城区在建的高楼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途经楼下。看到很多警车、警察和聚集的人群,他后来回忆说:“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未来打造了万科的王石。


1987年, 深圳进行了首次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这场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拍卖会,不仅让7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还吸引了中央官员及全国17个大中城市的市长前来观摩。


中国土地第一拍现场


由骆锦星担任董事长的深房,最终用了17分钟,以525万的价格中标。后来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东晓花园。它以1600/平的低价入市,购房者排队的长龙从楼上排到楼下,一小时不到就售罄了,甚至出现了通宵排队买房。


在这一拍之后,国家正式将原来“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删去,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此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深圳人看到未来房地产行业大有可为 ,深圳的诸多国有地产公司诸如深深房、深长城、深振业等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而且像万科、中海、华侨城、招商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1988年11月,成立4年的万科以2000万的“地王价”拍下了深圳威登别墅地块,楼面价大大超出周边售价。 这家日后称“不拿地王”的房企,原来是制造地王的祖师爷。


同年,一家名为“深圳市上步区工业村建设服务公司”的企业在深圳注册成立,业务范围仅限于为工业区提供水电费等服务。这便是日后成为千亿房企的金地集团。


1991年,万科A挂牌深交所,成为第一支房地产股票。1993年,招商地产发行的A、B股也在深交所上市。


21世纪初,万科、保利、招商、金地,成为全国地产巨头的代名词——“招保万金”。其中,深圳房企便占三家。

(图为:万科B在深交所上市)



2019年,深圳最刷屏的词语莫过于:先行示范区。但在地产领域, 深圳在最初的20年里,便已是“先行示范”的代名词,而且是全方位的“碾压”。


在制度方面,从东湖丽苑到东晓花园,深圳奠定了中国房地产的预售制度。同时,深圳也在全国率先实行预售楼花和银行按揭贷款。


1992年深圳出现一个综合性商业写字楼——天安大厦。天安大厦由商住公寓、写字楼和商业几个部分构成。其写字楼的价格2万元/平方米,在92年创全国最高。


1997年,东海花园首次引进次转角凸窗、落地凸窗等概念,成为内地开发商考察深圳必看的项目,也是内地纷纷效仿的著名产品。还有与东海花园齐名的百仕达花园,它们从豪华装修、园林、泳池、会所、架空层等一系列copy香港传统豪宅的港式设计,成为了当时全国房地产界竞相学习的样本,即便是到如今也毫不落伍。


随后,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园大胆采用了“社区围合”及“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成为第一个“人车分流”的小区,并很快被业内的先行者纷纷效仿;


在那十几年里,深圳出现了一批经典产品:万科四季花城、招商海月花园、水榭花都、波托菲诺、蔚蓝海岸、万科17英里、第五园、幸福里、兰溪谷等等,一度引起了全国模仿深圳热。


在华侨城波托菲诺刚开始建成时,每周都要接待大量参观团。

波托菲诺



在营销领域,1989年万科“偷师”香港,在天景花园项目工地现场旁边建立简陋临时的样板房和售楼处,成为内地楼市最早的样板房。


2002年,中国加入WTO。默默无闻的深圳本土企业京基地产,凭借着25万美金,邀请到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深演讲,引发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争相报道的“总统营销”,被媒体誉为2002年中国策划第一案。


深圳地产的“总统营销”


2003年,天琴湾在营销上运用直升机看房,引起了全国房地产界的极大关注。有人开玩笑说,深圳也引领了看楼工具的变革。


后来,红树西岸从史上最大规模的工地秀到毕加索原画展,到达利、赵无极画展,到谭盾音乐会,到贾樟柯名人空间计划等等,与如此多名人、名牌跨界合作,在中国地产界史无前例。


红树西岸围挡


在物业管理领域,1991年,中海物业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始,中海成为第一个将“物业管理”的概念引进大陆的企业。


但让深圳在全国出名的,还是“景洲事件”。2001年9月17日,邹家健率领景洲大厦业委会在全国首开先河,由业主投票表决,炒掉了开发商的物管公司,轰动全国。 此举打破了“老子开发儿管理”的行业垄断,得到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此外,深圳也为全国地产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可以说深圳便是房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深圳,有白手起家到名副其实的大佬王石、有一手打造了万象城的吴向东,有提及旅游地产必定会说起的华侨城陈剑等等。


另一边,来深圳谋生的普通人,也正在凭借着地产走向历史的前台。


1979年,星河董事长黄楚龙只身到深圳以泥水匠谋生,随后于1992年转入房地产开发;1992年,做蔬菜生意起家的姚振华进入深圳,并于2000年成立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佳兆业拿下深圳布吉龙泉别墅烂尾楼,打造了第一个旧改项目“桂芳园”,在业内打响“旧改”的开山炮。


还有龙光纪海鹏、东海黄楚标、观澜湖朱鼎健、大中华黄世再、茂业黄茂如、鸿荣源赖海民等等深圳民营地产的企业掌舵人,也正在这片地产的巨浪中,慢慢浮出水面。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无不是在深圳这段光辉岁月里,书写了自己应有的英雄一笔。


2000年 深圳佳兆业·桂芳园开盘


可以说由于受到香港的影响,深圳无论是土地出让制度、商品房销售制度、按揭制度、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还是在超高层产品、园林的营造、会所的建设,还是在楼书、样板房、售楼处等营销模式,以及城市更新领域, 深圳都一度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



而且围绕着地产开发,深圳的房地产策划咨询、地产广告代理、物业管理、地产中介等配套也逐渐形成,至于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等,则更成为国内一大重镇。 深圳也是在国内最早形成了房地产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




2010年前后,深圳某开发商组团到上海考察豪宅。上海的同行“不屑”的问:“ 深圳那边房价也就2万一平吧? 要知道,当时像上海汤臣一品的豪宅,价格已经不是深圳人所能想象的了。


这就是深圳地产的缩影。这几年,地产“样板房”的荣誉已经不再被人提起了,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从2000开始,受制于深圳的城市面积, 大批优秀的深圳房企开始走出深圳 。例如万科,中海,金地,华侨城、深鸿基,振业等等,深圳的一二线开发企业基本上都进行了全面布局。


这些深圳房企的全国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深圳经验的输出,是深圳地产的“示范”。特别是万科在深圳地产积累起了的现代化房企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经理人架构等等“先行”的经验,都毫无保留的复制出去,极大缩小了其他城市与深圳的差距。


其次, 深圳的地产人才 流失” 。作为地产的“黄埔军校”,深圳地产圈曾经是高手云集,但近年来房企的全国化扩张,相比较于市场狭小的深圳,这些人才更喜欢到北京上海等标杆城市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这也间接导致了深圳地产的创新再难突破。


最后,是 对于产品的细节把控和创新突破 尽管深圳房价排在全国前三,但深圳房子的产品质量,却一定不是排名前列的。


早在2010年,绿城宋卫平曾在发布会上说:中国造房子比绿城好的只有一家半,一家为龙湖,半家为星河湾。而一直以来,从深圳走出去叱诧全国的招保万金,一个都不在绿城眼里。


近几年,“粗糙”、“简单”、“没有内涵”...一度成为深圳地产的标签。当北京上海投入大量经费打磨细节的时候, 务实的深圳开发商,把创新都用在如何“偷面积”上了。 以至于连幕墙弄个干挂石材,都会被当做营销卖点大书特书。


曾经深圳楼市火爆的买房现场


有人说,这是因为在深圳做房地产太“容易”了。只要从地上建起来房子,就能牟取巨大的商业价值,这自然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这就导致了作为曾经的豪宅样板、距离世界级豪宅扎堆的香港仅有一河之隔的深圳, 在深圳湾1号出现前,在全国豪宅市场几乎没有话语权。


2009年,当深圳湾还是一片滩涂的时候,“门外汉”徐航为了建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在深圳湾拿了一块地。


在做深圳湾1号的时候,徐航有一句有名的口头禅:为了品质,不惜成本。他亲自带着团队走访过全世界最知名的豪宅,包括尚未成为总统的特朗普家族。


有一次,徐航带着团队去德国采购材料,在一个厨卫设备的展厅里,徐航怎么都不愿意走。同事们最后是在一个浴缸里找到了他,他说,要认真躺着感受,才知道这款自带按摩功能的浴缸,适不适合中国的买家。


后来,这款浴缸就出现了第一批深圳湾1号的样板间里。


10年过去了,深圳GDP增长了3倍,房地产龙头万科的销售额从600亿干到了6000亿,但是徐航和他的团队,只专心成就了一个深圳湾1号。 深圳湾1号,也成为深圳地产圈为数不多,可以拿得出手的项目。


深圳湾1号




从曾经的“样板房”,到今天“江河日下”。有人说今非昔比,但深圳的城市价值,就是重新找到先行示范的意义。


就如1987年的那次拍地, 深圳用“先行”,告诉每一个人,可以通过土地的买卖、房屋的买卖,获得自己的产权。 也正是因为底层是产权,才会激励持续创新。 可以说,深圳商品房对私有产权的承认,就是创新的动力。这座城市从源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9年,在深圳成为“先行示范”的语境下,深圳地产必将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职责 。如何让深圳地产重归“引领”,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命题,更是未来对这个城市的赋能。


在这样的新使命下,12月23日,深圳湾1号云颂音乐厅,由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与深圳晚报、深圳客、圳在买房联合发起的“深圳地产先行示范大典”正式启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