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业研究报告
免费提供460个细分行业研究报告!输入“报告”获取报告索引,输入“您需求的关键词”获取各行业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无痛背单词秘籍,试试就会爱上! ·  昨天  
CHINADAILY  ·  Intl initiative ... ·  3 天前  
新京报评论  ·  胖东来莫把员工私生活也管起来 | 新京报快评 ·  4 天前  
CHINADAILY  ·  Business丨Nation make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实体经济大调查:裁员减薪潮正在上演,虚高的房价还能支撑多久?

行业研究报告  · 公众号  ·  · 2017-05-20 22:07

正文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订阅本号,以便随时来访。



行研君说

导语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历史的经验,对照未来,都知道是泡沫,可没多少人相信泡沫会破。原因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政府充满了信心,认为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按住泡沫,想让它涨就涨,不想让它跌就不会跌。正如每一次上涨,都让人猝不及防一样,每一次下跌,可能也会让人防不慎防。

PS:免费索取报告,请关注“行业研究报告”下方菜单栏“我要报告”项;投资、理财、研修,请关注下方菜单栏“我要投资”项;IPO咨询、BP报告定制,请关注下方菜单栏“我要合作”项。


来源:陈小瑛 樱桃小房子(ID:cherryhouse2017)


前言


一业繁荣,万业凋敝。


这两年来,大家都有感受,当前的中国经济,除了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即将迈入珠穆朗玛峰的世界之巅,其余尽是一片萧瑟景象。


从统计数据看,是不理想。看毕竟偏于宏观,微观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样了?樱桃小房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调查了解发现,有的实体产业抵挡不住挣快钱的诱惑,也在务虚,能够洁身自好,坚持做实业的企业,却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尤其是企业裁员降薪现象很普遍,不仅是去产能的国企如此,大量民营企业员工,也都处于收入下滑的境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收入的增长,连工作都朝不保夕时,虚高的房价还能支撑多久?


房地产去库存越去越多


自2015年12月官方提出“房地产去库存”至今,已经过去了16个月。

 

今天(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截至4月的房地产数据,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去库存成绩单”:

 

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在住宅去库存方面,成绩还是比较显著的。全国商品住宅库存量从4.4亿平米减少到了3.78亿平米,减少了14.3%6300多平方米。当然,6300万平米不是这期间的总销售面积,总销售面积会更大。

 

但是,办公楼和商业用房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办公楼的存量,从16个月钱的3148万平米,迅速攀升到了3756万平米,库存暴增接近20%。商业用房则从1.42亿平米增长到了1.6亿平米,16个月增长了12.7%。(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商业用房、办公楼都出现了过剩,其中深圳、沈阳、成都等一批城市尤为突出。投资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碰这类房子)

 

由于办公楼和商业用房库存大增,所以整体上楼市去库存的成绩大打折扣,只减少了3.1%。

 

随着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逐步推广,主要城市的楼市成交量将逐步下滑,而被这一轮牛市带动的房地产投资,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提供新房上市。所以,到2017年11月末,全国三类房屋库存量全面超过2015年11月,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到那时,这一轮去库存的努力基本上白费。库存量回到原点,但全国房价却在过去一年多里大幅上涨,热点城市翻倍,相当一批三四五线城市有50%左右的涨幅。已经买了房子的人,固然享受到了资产增长的“幻觉”,还没有买房子的家庭,距离购房就更远了。

 

那么,这轮房地产“政策牛市”到底带来了什么正面影响呢?无非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刺激了房屋销售,让“房地产—建材—钢铁—煤炭—家电—汽车”这个产业链狂欢了一次,挣到了一次快钱。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员工暂时避免了实业。政府手里的土地更值钱了,以后可以在卖地收入上赚更多的钱。

 

开发商在这一轮牛市里虽然销售量有了巨大增长,但利润率普遍显著下滑,因为地价、税费的比重更高了。

 

所以,这轮政策牛市里真正的长期受益者,看来只有地方政府。其他的,比如开发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只赚到了当期利润而已。

 

由于这轮去库存带来了房价的暴涨,而这轮暴涨的涨幅又无法跌回去(跌回去会引爆金融风险),所以全社会的生活、营商成本都上升了。房奴们接下来要为银行打工,所以日常消费肯定会勒紧裤腰带。没有买房子的,房租上涨了,日常消费也会受到影响。最终,这种成本的上升会传递给企业,企业需要给员工上涨工资。

 

所以,用货币宽松来刺激房价上涨,最终透支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这种“房地产政策牛市”的结局虽然不如“股市政策牛市”结局那么惨烈,但伤痛是长期的。


前财政部长楼继伟说,刺激政策可以换来时间,避免经济危机马上发生,但如果在换来的时间里没有真正推进改革,浪费了这买来的“改革机会”,后果会很严重。他的原话是:

 

货币财政加杠杆给出了经济稳定的幻觉,不愿意忍受改革的阵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买来的时间如果浪费掉了,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需要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阵痛会更加剧烈,就更难凝聚共识,容易滑向左倾或者右倾的民粹主义。

 

今天,当我们用数据回顾这一轮“房地产政策牛市”,感受会更深:16个月,仅仅减少了3.1%的总库存(住宅库存减少了14.3%),但全国房价却暴涨了这么多,热点城市几乎翻倍。而这点成果,几个月之后又将基本上被“库存反弹”所吃掉。

 

房地产外的实体产业衰多兴少


以下是樱桃小房子通过不同对象,采访到的实体经济真实反馈,简单起见,人名就用代号吧。


A1:公司的情况是裁员了一半,老板是90后,做原创服装,亏了不少。我老公开小公司,从事空间设计和小工程,去年亏损一百万,很多项目都不好做,收不到钱,主要是上游欠款不给,老板跑路、进牢房的都有,挣钱越来越艰难。他的朋友做实体的都欠一屁股债,除了一位盖厂房买了地皮的除外。


B1:在合肥一个企业园区里上班,现在一个园区都没几个工人,大部分都是空厂房,去年以前,还有不少工人的,主要是没有效益,只能停产,好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工人集体要工资维权的事层出不穷。


这种情况,之前发生还是在2008-2009年,那时在一家包装企业干活一年多,就开始经常放假模式,只给基本的生活费, 我老公这两年换了几家企业,都是惨淡经营的状态,大多是加工制造业,小企业。


而最看不明白的是,现在很多人借遍亲朋好友,拿出父母的养老钱,勒紧裤腰带,举全家之力供房子,实体还这么差,失业随时可能发生,大家照样毫无顾虑拼命贷款买房。


C1:公司是做节能的,深圳分公司和成都分公司已倒闭,我在上海分公司,入职五年,现在职工人数只有那时候的10%,公司股票刚上市时还在涨,现在只有最高价格的20%了,


2015年公司增发股票,增加员工持股,结果都跌穿了他们的成本价,太坑爹,公司已经拖欠各种补贴,我也准备辞职了,其他同事还准备死扛到公司倒闭,拿补偿金呢,我要是坚持,也能拿五六万,不过耗不起了,很多以前分公司的领导、股东,都卖了公司股票。


D1:在一家制药厂,如果不是上市公司,早关门倒闭了,天津的公司员工只出不进,轮换放假3个月,还在赔钱经营,因为改革,取消药品回扣,医生待遇提高,药品价格下降。


F1:在山东菏泽的一家光伏制造企业,三百多名员工,基本三个月发一次工资,光伏有淡旺季,其实订单真不少,可是我们是给江苏一家大光伏企业做代工,没有市场定价权没有开发海外业务。车间生产人员流动性较大,企管人员有半年基本各部门都不招人了。


G1:我们广州公司开始裁员,薪金基本上不变,只是个人业务量比以前大,一个人干2个人的活。


H1:我们属于制造业,订单比初年少了,主要是原材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运营成本增加。


I1:所在是医药企业,人员只出不进,不增加新员工。


J1:在深圳经营着一家小的打印机厂,公司业务从三年前开始滑落,现在算稳定回到三年前的水平,工人工资每年涨10%,因为工资太低就很难顾到人,但管理岗收入反而降了10%,在深圳生活压力很大,但收入只能随行就市,如今小厂都在煎熬,而好的大厂,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并购,以此增加业绩。


K1:身边的医药代表们,今年我们在一起聊时,大家几乎没有几个能完成任务,去年还好,今年很差,我去年一季度能卖300万,今年到现在才出了180万。下边的客户都不进货,只说生意不好,还没有去年好。


L1:我们是深圳做led的,客户生意很淡,做手机出口的很淡,比去年少了一半。


M1:在山东东营,公司依靠胜利油田产业链发展,主要负责油厂施工,后期的改造和变更,这两年油田效益不好,关了不少工厂,大部分都是偏向于重工业,其余的主要是代加工,没有自己品牌,他原来所在的工厂,因为老板赌博,拖欠工资,最后也转卖了。


N1:做电力设备企业的,社会招标只有原20%,全是政府采购及垄断归口的集中采购,政府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挤破头也只能扒员工工资,归口类,邀标,平均价(打分)中标,都靠关系。


O1:在深圳建筑装饰行业,今年上半年项目同比去年数量有所下降,利润水平下浮1-2% 现阶段员工薪酬及人员暂未变化,计划下半年人员优化精简,受政策调控及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开发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及开发周期,部分延缓开工期待市场复苏,本人所在行业受地产板块影响较明显。另外建材这块,上半年运输成本上行30%,对我们自身成本控制非常不利。


建材方面,发票是个问题,营改增原则上环环抵扣,减轻赋税,但结合实际情况推动难度比较大,最终导致利润率不是很理想。


P1::本人是做房地产信托贷款的,前几年感觉要失业了,这两年又有不少业务了。房地产产业链条上的人工资都不错,我了解很多装修工人一年存下十万是很轻松的,好一点的十几二十万。就这火爆的两三年行情,赚到三五十万的不少,在武汉首付是够了。


一个亲戚在武汉一家外资汽车配件公司上班,主要客户是神龙汽车。今年订单量下降50%,工厂经常没有活做,就放假。不过其他汽车公司订单量下降不大。


Q1:在北京某设计院,今年开始,大领导玩命强调降本增效,5月开始按部门成立虚拟法人,当月入不敷出的扣部门工资。


R1: 公司在宁波开发区,是做电池出口的,但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就停产了,这两年计划转型做电动汽车,实体企业生存很难。


S1:起亚汽车总部设置在我们盐城,他们经常放假。


T1:邻居做电子零件的进口贸易,去年利润3千万,今年目前为止利润100万,比去年差很多。


U1:朋友在香港上班,从今年1月开始,就没什么加班了,现在有大把时间做兼职!


附近的批发市场做夏季凉席产品,但今年的人气不到去年的一半,做天猫店的也没几个感受到订单的冲击!美乐乐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店子已经关了,就是上个月的事。我们小区的新房子,装修好了,120平米,1000块,八个月了都租不出去,但房价四五千了。


V1:我是在上海做玉石生意的,现在价格只有2013年高点的20%,还是很难出货。目前的玉石、古玩生意应该是所有行业里最最惨淡的,欲哭无泪,因为八项规定后公款消费没有了。另外现在资金面偏紧,老百姓钱袋子都被房地产掏空。而玉石、古玩是非生活必需品。


W1:我做淘宝,卖鞋的,订单锐减,今年下滑60%,不管销量是否下滑,身边做淘宝的都说赚不到钱,广告开支大涨,流量贵了,以前都有很多免费的流量,现在基本变成寡头经济了,而且很多被天猫打压,拿的那质量很差的,卖很便宜。


X1::在温州从事电子电力行业,主做外贸,供应商跟他反映,今年业务普遍忙起来了, 2011年在房地产上跌了大跟头后,很多人又回到做实业上来,目前温州的经济在慢慢恢复。


Y1:在湖南益阳,按我两年前在华润万家工作的时候,这个同店基本是增长10%以上。今年感觉消费力是下降了,同比增速没有以前搞,我挑的这个品类是生鲜产品,网店影响相对小,主要消费人群是中高收入群体,产品品质是网店比不上的,有一点独特性。


Z1:在昆明的都知道有一个新螺蛳湾批发市场,是云南最大的批发市场服装鞋床上用品珠宝小物品中药材应有尽有。三期共有40多个区,每个区有五层,每层12条街,每条街有30多个商户,还有10个写字楼每个写字楼20多层。刚来昆明的时候螺蛳湾人是多么多,生意是多么好,带动几十万人就业,商户物流物业小吃街生意火爆,可是现在呢,整个二期17个区,一条街就头上一家开门的,一个区加起来没有二十家开门,以前物流多么忙,现在呢,一天都有的装不满很多都不干了,虽然网购有影响,但也不至于这么大。小吃街都有关门的了,消费萎缩,经济真的不好,挣钱真的不易。


A2:基建绿化的业务很好,好多工程可以做,修高速、搞市政美容,我们业务还很忙。


B2:我做建筑预算的,最近业务还可以,现在甲方成本控制的很严,我这边的价格也是压得很低。


C2:我有个做英伦留学的朋友,从去年开始到现在,火到不行,留学和移民,现在都很火


D2:我们游戏公司,去年刚拿了1000万投资,现在资金还比较充裕。


E2:在安徽的中国移动,感觉公司运作没有什么变化,工资也比前今年提升很多,没有裁员,每年都招人,前两三年倒是有不少自己辞职的。


08年我刚进公司,工资是每月900多,当时凉皮是两块五一碗,房价在1800元左右,现在每月工资7000左右,凉皮是6元一碗,房价是4500左右。


F2:在深圳龙岗做机械设备,今年生意特别好,比去年订单增加了很多,现在工人忙不过来,算不上高科技,主要是自己组装的自动设备,生产电池上的产品。


G2:受益于房地产的火爆,做五金的普遍都不错,工业园区里面的听说有些不错。


上市公司:靠卖房增长业绩


李华(化名)所在的赫美集团,他跟我讲了一下公司的演变。前身是浩宁达,主业做智能电表,一般是给国网、南网供应仪表,原来也属于制造业,2012年时,公司被收购改名赫美集团,仪表制造每年虽然有业务和利润,但发展有瓶颈,空间已到天花板,没法扩大规模,所以公司就准备转型,改作珠宝业,因此公司性质也从制造业转为零售业。


但珠宝行业也不好做啊,结果又转型收购互联网金融,也就是P2P。


樱桃小房子翻看了赫美集团2016年的年报,业绩增长,主要也是依赖于之前收购的P2P合并了报表。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百余家上市公司,依靠卖房来提升业绩。


比如天喻信息,去年10月出售武汉9套房产,套现1251.6亿元。


靠卖学区房实现保壳的公司,如*ST宁通B,连续三年亏损,去年9月,靠卖北京2套房子,增值2142.8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东睦股份,一次性出售45套房,售价约2054万元。


还有最狠的一家上市公司,云赛智联,靠卖房赚了1.86亿元。


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均非房地产,但依靠套现公司的房产,实现了业绩增长。

这也算是我国实体企业发展的一大奇观。


还有一些公司因为自己的主业不赚钱,靠卖资产、卖股权、或者投资并购等方式来维持增长的。


据统计,上市公司中,有620家去年业绩增幅在一倍以上,但其中有43家公司,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是下降的,非经常性损益,意思是非公司主营正常业务,比如卖固定资产,卖股权,获得政府补贴这一类都算。

很多表面业绩虽然高增长,但主营业务却是巨亏。比如电子行业公司,包括天津磁卡、华东科技、远望谷、星星科技、华映科技等,计算机行业公司,有同方股份、启明信息、海联讯。


钱荒背景下乐视的危机仍在持续。乐视算是创业板的龙头企业了,但因为这几年扩张过渡,现在带头大哥也处于生死边缘。


5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乐视体育将启动新一轮裁员,预计规模将超过50%。去年12月底20%的裁员计划完成后,乐视体育过去几个月离职的员工已远超100人。本轮裁员过后,乐视体育将缩至300人规模甚至更低,乐视体育在巅峰时员工人数曾超过千人。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记得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要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并设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几年大家的收入大部分人应该是增长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但跟我们房价涨幅一比,那点收入增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2016年房价涨幅,一二线城市,最起码是50%以上吧。


相比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21033元增加到33616,增长60%,而房价,以深圳为例,翻了5倍。收入增长永远,也远远赶不上房价涨幅。


如果按财产性收入计算,比如房子价值,那确实是增了,但要是手里就一套房子,增个三五倍又如何呢,要自住无法套现,跟提高消费有毛关系?


当然,如果胆子大的人,可以一套换两套三套,升值了卖掉,确实是增加收入了,这一轮高位套现的人,财富不就是这么增值的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积聚在少数看透中国经济的人手里。


老百姓总是后知后觉,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说好的不搞大水漫灌,结果却是洪水滔天,人人担心手头的那点存款变成废纸,然后一窝蜂冲进楼市。


千千万万不明真相的普通工薪阶层在高位接盘,跟风入场,这些人最后就是垫背的。国家是真心感谢你们,为去库存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苦的是人民。


2015年,股票一飞冲天,最后股灾割了韭菜的现金。而这一轮房价上天,割的却是老百姓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


笼子空了,鸟还没来


腾笼换鸟。很多地方,笼子是腾空了,但鸟还没有来。


东莞,号称世界工厂,高峰时期1200万人,繁荣程度直追北上广,现在只剩下800万人,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产业只能在发展中升级,而不会在衰退中升级。外资这几年也在撤退,今年一季度末,外资工业企业家数为50181家,而2012年尾57724家,四年下来,外资企业少了7543家。


内资,大部分恐怕只有在新闻联播里升级。


深圳产业转型升级上,应该算是最成功的,经济增速也保持较快增长,高科技业走在全国前列,我就以深圳为例。


华为算是高科技领域的典型代表吧,也算是我大中华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了,华为高薪早已成为民间神话,但从今年开始,华为也在缩编减员,樱桃小房子在2月底写了一篇华为裁员真相的文章,有兴趣可以查看。


因为去年公司利润增速不如意,尽管终端营业额大幅增长,比如华为手机,但都是赚吆喝的买卖,并没有转化为高利润,新业务盈利增长慢,而传统的通信业务又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这也迫使华为不得不通过压缩成本,展开一场内部变革。


让部分华为员工直观的感受是,今年5月份发到手的年终奖,远远不如预期了,即使外派在非洲的员工,补贴和年终奖也在降低。


很多华为员工向樱桃小房子抱怨:


“我无存款,但是借了几十万首付买了房,从此改变了人生,然后就离不开华为了,一有裁员消息,双腿就发抖。”


“在公司即将呆满两年,如果不买房的话,应该有30万存款,可是现在买了房,整天省吃俭用还没钱。”


“贷款五百万,压力有点大,等发了年终奖,贴上几十万,还部分贷款,但业务前景不明朗,不知何时能还完。”


很多人坦言,在背负高房贷后,最害怕的就是失业,还不起房贷,如今有一份稳妥的工作,成了最大的理想。


另一家深圳高科技的企业职工告诉我,2015年前公司真的不太关注成本,16年后,听到原材料涨价,领导都不敢签字。他们上个月普调了薪水,5-20%之间,但招聘减少了。公司现在想各种办法降成本。


2016年,该公司所在写字楼租给互联网公司居多。但发展都不稳定,基本上半年至一年就搬走了,深圳科技园的写字楼现在也不好租,因为创业风投不好拿了,创业型的公司很多都倒了。


当然,矮子里面拔将军,相对低端产业而言,高科技行业整体仍是发展比较好的,去年深圳GDP总值是1.95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560.02亿元,增长12.2%,是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中增加值最大的。


不过,全国又有几个深圳呢?


创业潮举步维艰


创业的道路非常血腥,十个创业的九个死,但这个口号一喊,很多原本上着朝九晚五班的人也热血来潮,纷纷离职加入创业大军。


刚好这几年宽松面资金,财大气粗的创投风投基金大行其道,项目前景一勾画,哇塞,前途无量啊,创业的钱也就排队来了。


最火爆的就是互联网加概念,一个个都大喊着颠覆传统线下模式,故事讲的一个比一个吸引人,只要是互联网加概念,就能拿到投资基金,估值动辄都是一个亿,几个亿的。


但基本上大部分项目都是靠烧钱模式,你要想将来盈利,前期只能通过烧钱尽快抢占用户,市场,但行业能存活的屈指可数,剩下的没钱烧了,只能黯然离场。


锣鼓震天的A轮融资后,又是激情四射的B轮,最后无路可走的C轮却迟迟没有等到。尤其是2015年股灾后,资本市场开始退潮,无数创业公司从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艰难,直至跌倒在康庄大道的中途。


现代金融时报的水木然对各个互联网加概念的死亡名单做了一个统计分析,下面我引用几个。


一、互联网+餐饮死亡名单。可谓生的风光,死的惨烈。一番混战后,仅仅留下像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这样的行业独角兽。



死因:


1、烧钱大战难以为继 


烧钱拿用户已经成了互联网+餐饮行业的基本游戏规则。那些有钱任性的土豪公司挥金如土,餐饮行业的创业公司要么拿到等量的资金加入混战,要么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更何况,在初期高补贴下收获的用户,在补贴消失的时候,用户也随之消失。


2、巨头卡位竞争残酷 


作为入口,餐饮向来受到巨头们的青睐。为了培育自己的市场,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用简单粗暴的砸钱方式占领市场。混战之下,岂有完卵?初创公司如果想在这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之外,还要面对巨头们的全方位卡位,难度非常大。


二、互联网+旅游



死因


1、巨头围追堵截 


从酒店预订、门票购买到综合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旅游的行业既有传统巨头卡位,又有新巨头追赶。从线上到线下,这个行业越来越像是巨头游戏。


2、互联网渗透率提升缓慢 


相比网购渗透率,中国的在线旅游渗透率明显不足,诸如门票产品更是渗透率低,增长缓慢。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且一时难以扭转,但也拖累了很多互联网+旅游公司。


其余行业,互联网+汽车、教育、金融、医疗、房产,社区、美业、婚庆等行业,都有一批死亡名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也就是P2P,跑路骗钱的是众所周知了,弄得大家现在谈P2P色变,不管正不正规都怕。


其实每个行业,最后能够占领市场的就那么两三家,其余很难存活,一旦资本看不到你项目的希望了,也就不会再继续投资,公司失去现金流,自然只有倒闭一条路。


前几年樱桃小房子一个朋友原来离职去创业,头两年拿到创投基金,也干的风生水起,但去年来受股市影响,机构募资难,资金不好找,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就非常谨慎了。现在他们虽然没有倒,但公司也因业务不好做而萎缩了。


他们公司的办公室想转租,今年3月份之前还很好租,但4月份开始明显难转租了,她猜测可能是创业公司少了。


现在最火的就是共享经济了,共享单车是已经流行起来,还有什么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之类的就很难做了。


后记


任何一个行业大干快上,就容易产生泡沫,互联网加的泡沫,去年以来也随着资金的退潮而开始破灭。而房地产,每个人都不否认是个巨大的泡沫,也明白实体经济处于萧条中。毕竟没有了实体经济基础,房价就像空中楼阁,随时倒塌。


按现在的房地产存量房市值270万亿计算,比货币供应量160万亿超出了70%,是GDP的4倍。但要知道货币供应量都是被货币创造出来的,是通过货币乘数一轮一轮乘出来的,央行手里根本没那么多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货币只有30万亿左右,这才是基础货币。如果拿基础货币来比较只有房地产市值的九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拿央行的基础货币全去买房子,房子的价格要跌88%。还可以比喻为房子根本不需要挤兑,只要有10分之一的房子持有者套现离场,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耗干所有货币。27万亿基础货币,对应的是差不多4万亿美元,现在的外汇储备根本支撑不了10分之一的房子持有者套现离场。


但过去这些年来,每次房价上涨,都有人大喊高房价崩盘,结果就是唱空房地产的人以大溃败告终,像牛刀一样的人如今销声匿迹,而多头总司令任志强成为神一样的人物,被人顶礼膜拜。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历史的经验,对照未来,都知道是泡沫,可没多少人相信泡沫会破。


原因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政府充满了信心,认为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按住泡沫,想让它涨就涨,不想让它跌就不会跌。


如果真有这样通天的本领,我们经济为何会萧条,政府如今何以会头痛。


正如每一次上涨,都让人猝不及防一样,每一次下跌,可能也会让人防不慎防。


所谓不破不立,便是对中国经济最好的注脚。


——END——


文章非声明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行研君

如果您这篇文章很“赞”,请点击一次底部广告,这也是支持我们运营的一种方式,行研君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