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发动贸易战?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一直用“修昔底德陷阱”来解释。
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仅限于此。
我一直觉得美国其实是有点怕中国的。
这种怕不是在货币、科技或者军事层面,而是一种价值观和另一种价值观的较量。
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认为这是他们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经济体制的胜利
(在此之前,东德也被西德合并了)
,他们信奉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但“中国模式”让中国大有迎头赶上的架势,这让美国的精英们产生了深层次的危机感。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超越了美国,那意味着他们所信奉的那一整套制度,并非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美式价值观也将因此大受打击。
这种价值观层面的危机,或许才是美国的精英们最忧虑的。
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02
历史上,美国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不主动参与世界事务。
在二战的早期阶段,美国就以中立国的身份,向各参战国出售武器,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直到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美国有意促成的)
。
而二战的胜利,也让英美和平跨过“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了自修昔底德的时代以来,世界领导者和平交接的唯一案例。
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原子弹的爆炸让世界震撼,美国的经济产出也占到了全球的50%。
美国自然而然成为了“世界警察”。
最初,“世界警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描述,而是残酷的战争让世界各国认为需要有一个大国来帮助维护世界秩序,而当时的美国是最合适的人选。
之后“麦卡锡主义”的抬头,促成了美苏之间形成长期的冷战局面,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宣称这是民主制度和自由经济体制的胜利。
那一年,中国的GDP只有4156亿美元,而美国是6.17万亿,美国是中国的15倍。
而到了2017年,中国GDP已达到了12万亿,而美国也不过19万亿,中国的GDP规模已达到美国的63%。
在26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近30倍的GDP增长。
在经历了长期的高增速下,不少人把中国的快速崛起视作理所当然,但我认为这背后其实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观察中国的GDP增长曲线可以发现,2002年是腾飞的转折点。
这正好和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相吻合。
03
加入WTO让中国搭上了全球化的列车,然后利用人口红利和规模优势实现了长期的高增长。
这一点欧美早就预料到了,在中低端领域他们的商品会竞争不过中国制造。
但欧美之所以同意中国加入WTO,是有利益上的考虑的:
一来是把低端的、高污染的产业从国内转移出去,二来是想把他们的金融、娱乐、电信、服务业等产业打入到中国市场。
美国愿意让中国加入WTO的另一点考虑是,
他们认为随着中国参与到全球化分工并且变得富足之后,会逐渐走向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民主道路。
美国一直对美式价值观深信不疑,并力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比如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往往会附加一些民主化改革的条件)
。
后来事态的发展表明,美国完全打错了算盘,这个后面再说。
中国当年为了加入WTO也是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谈判,而最后促成临门一脚的,是一个偶然事件——911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机并分别撞向了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国防部五角大楼
(其中有1架飞机原本准备撞击美国国会大厦的,但没有成功)
,造成2998人遇难。
“911事件”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安全感被严重削弱。
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为了寻求中国在“反恐”方面的合作
(基地组织所在的阿富汗和中国接壤)
,转而支持中国加入WTO。
3个月后,中国顺利加入了WTO。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能飞速发展多少要感谢小布什,因为他让美国陷入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泥潭之中,这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到了2009年,即奥巴马上台的那一年,中国的GDP规模已经达到了5.1万亿美元,将近是8年前
(2001年为1.34万亿)
的4倍。
04
奥巴马上台后,先是想推动G2架构
(中、美两国集团)
来拉拢中国。
但中国没上这个当。
因为奥巴马希望中国和美国行动一致,并分担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费用。
在遭到中国拒绝后,奥巴马启动了重返亚太战略。
但由于小布什发动的两场战争让美国陷得太深,所以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花了很多的精力让美国从战争中抽身,这也为中国多争取了一些时间。
后来就是大家看到的,美国一会儿派航母在南海转悠,一会儿以人权为借口给中国制造麻烦,想要遏制中国发展。
由于奥巴马是律师出身,他做事非常讲规则,所以中国还可以依靠不断的谈判来争取发展的时间。
2011年,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以允许通商为诱饵,加上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邻国人民遵守以中国为中心的准则,同时制造一种皇帝威严的印象,以抑制潜在的入侵者试探中国的实力。”
在基辛格眼里,中国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韬光养晦埋头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本书出版的前一年,中国的GDP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日本,跻身到全球第二。
现在再回头来谈谈中国加入WTO时美国打得那些算盘。
1.美国原本只是希望中国承接那些低端的、高污染的产业,但没有人会甘心一直做低端产业。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那些缺乏技术壁垒的领域,中国企业成功干掉了一个又一个老牌的欧美企业
(比如白色家电行业)
。
到了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前十大产品中,前三位已分别是机电产品26.3%、机械(含电脑)16.3%和家装产品4.2%。
而美国国内却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
以苹果、英特尔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为了避税把公司开到了全球各个国家,而中低端的制造业却接连倒闭,“铁锈州”的出现警告着美国他们面临的颓势
(美国有个特有名词,叫做“铁锈地带”,也被称为制造带,主要位于美国的东北部。最初因明尼苏达的钢铁产业而得名。由于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锈地带”)
。
而中国现在已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中国现在的短板,就是没能攻克那些高技术壁垒的领域
(比如芯片、半导体存储颗粒)
。
所以当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时,刺痛了美国的神经。
美国非常担心,一旦中国掌握了高端制造业之后,会凭借规模优势抢走全世界制造业的饭碗,更让美国失去了在科技上压制中国的能力。
这一条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2.美国想借中国加入WTO的契机,把他们的金融、娱乐、电信、服务业等产业打入到中国市场,但中国一直拖着没有开放。
美国还专门列了一个表格。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这一点,中国确实是理亏的。
说到底,还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而争取时间。
就比如金融业,影响到国家经济命脉,如果在产业非常不成熟的时候放开,无异于把狼引入羊圈。
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为了国家利益,有时候会采用一些规则外的手段。
特朗普也是一样。
最近3年,中国企业曾4次发出对美国半导体公司的收购请求,4次都被美国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进行阻拦,以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这本身也不符合WTO的规则。
今年6月28,商务部悄悄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民间也将其称为“外商准入22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兑现过去的承诺。
3.美国曾以为让中国加入WTO,让中国参与到全球化分工并且变得富足之后,会逐渐走向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民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