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孩别怕
为中国女性安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今夜,燃情冰雪,“尔滨”不眠 ·  15 小时前  
新闻夜航  ·  限时!就在明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孩别怕

每个吹嘘自己打老婆的「东北大哥」都是最虔诚的女权战士

女孩别怕  · 公众号  ·  · 2020-10-25 11:30

正文

大家好,我是田静。
昨天我发现一条特别有意思的微博,有个女孩说:
「在我们东北,美甲店都叫女王美甲💅」。
我顺手分享到了同事群,结果炸出来一帮东北人发言。
“可不咋是女王咋的,咱们东北有四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还有一宝,就是女孩。”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男同事如是说。
最近不是很流行一句话是:靠父母,你就是公主;靠男人,是王妃;靠自己,你就是女王啥的....
但据说在东北,啥也不靠,您干啥都是女王。



▲东北女王第一人那姐


一个东北女孩的一生

一说到重男轻女,我的2个东北室友就笑了。
觥筹交错之下,她和我讲起了作为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下长大的我,从来不曾见过的世界。
从出生那天开始。
她爹听说生了个女孩,零下20度天气,光着膀子像哈士奇在冰天雪地里滚了3圈。
成长过程中,听得最多的是: 再惹你妹妹哭,就揍死你。
在学校。
有男生把她逗哭了,后来那个男生被全班男同学孤立、鄙视了很久。
毕业来北京工作,失意得多,妈妈天天打电话骂哥哥: 「你个废!争气点赚钱,养你妹!」
听到最后,我喝醉了。
室友豪爽地抹掉嘴角的啤酒沫,板凳当炕,盘起了双腿,吐出了最后一丝烟圈:
“我们东北女孩都是这么长大的,全东北男孩都在保护东北女孩。”
我眯瞪着眼睛告诉她,在我的家乡,女孩盘腿是要挨打的。



▲赵本山帮宋丹丹捏腿


在东北,家暴等于自杀

一直都听说在东北的女性意识不错、地位很高。
一家之言自然是不可取,我特地从各个维度都查询了解了一下——东北女性的地位,它到底高在哪儿了?
后来才发现,人家是方方面面的高。
为了保护女性安全,辽宁卫视出了普法节目——《猥亵的代价》。
为了把「女人当家作主」深入浅出植入到每个人头脑中,严肃东北文学《乡村爱情》一拍就是12季,堪称中国农村版权力游戏。


▲象牙山女子钻研口红色号

有学者专门就《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写过相关文献,立意是不一样的独立农村妇女形象。
电视剧《娘道》中那个为了生儿子甘愿付出一切代价,她展现的是传统妇女顺从、为母不争的品德。
而《乡村爱情》中的女性皆具有开放思想,她们大胆、热情,也独立,靠独特的魅力 鸡零狗碎中燃起了象牙山的第一把女权大火。
这其中,传递出来的择偶和爱情观非常先锋,谢小梅和香秀等都是主动追求幸福的新女性形象,这也是《乡村爱情》在年轻人群体中受追捧的原因。

这届95后睡不着都靠《乡村爱情》续命。


▲这届95后年轻人睡前没事看看《乡村爱情》

剧中,女性基本集体摆脱依附,完全独立,没一个吃闲饭的。
谢小梅是一个有文化并且勇于创业的有志女青年,她毅然辞去了城市里的工作,离开了城市的她来到农村刘一水的养殖场帮忙养兔。
王小蒙一手把自家豆腐坊发展成了豆制品公司。
谢大脚也是传奇女性,任性三婚。无论是被土豪追求还是做村主任太太,都坚守自己的小卖部,当好自己的老板娘。



▲独立女性谢大脚

网友都说这里面的女性坚强 、刚毅、善良、能揽事,几个大老娘们凑在一起干白酒成了这部剧的名场面。



▲象牙山村女子图鉴

她们的存在衬托得剧中男性角色反而是懦弱,爱面子,小心眼,眼高手低。

刘能就是嘴碎的主儿,在村里到处散播闲话,气得谢大脚上门就是一顿暴捶。刘能不敢还手,只能从后面抱着谢大脚。

▲谢大脚大战刘能

此番景象被刘能媳妇看到后,第一反应不是撕女的,而是对着刘能屁股来一个二踢脚。

▲刘能媳妇的二踢脚瞬间

谢大脚临走的时候还叮嘱刘能媳妇: 自己老爷们管不好,你算什么好娘们」 攻受分明。
▲《乡村爱情》中刘能妻子

近些年,东北的经济虽然低迷, 但东三省离婚率却已经早早的赶上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达到70%的峰值,高过东北人常年吃烧烤的血压。
”爱过过,不过拉倒。”东北女孩不害怕离婚,她们的硬核婚姻宗旨是: “劝分不劝和。”
婚姻中一旦出现第三者、家暴、背叛妻子们也是头也不回的走掉,绝不多扒拉。



▲东三省离婚率占领前三
东北人男性外形魁梧,爱好左青龙右白虎搞文身、剃光头,常年在互联网上给人留下好斗,酗酒的印象。

但就 全国家暴数据对比当中,东北排名也时刻排在队尾。


▲在东北男人只有挨揍的份

在东北, 家暴约等于自杀,他们不爱打女人,也不敢。
首先是姑娘本身战斗力就强,其次是东北女孩有家里人护犊子,男人稍微一动手,可能马上就能 天降7个小舅子,能把娘家姥爷都炸出来对垒。


▲东北人现身说法

沈阳市 还设有专门的家暴庇护所,这里不仅收容女性, 2017年3月8日正式开设了专为男性开放的空间,

“被家暴的东北男人”多了一个不用在街头流浪的选择,专属的男性空间是他们自尊的最后一层护盾。



▲一个东北男人的呐喊

涉及女性意识/地位除了东北,人们还会想到川渝地区,同款彪悍的辣妹子、川妹子。

但这两者对比起来,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有明眼人指出,川渝地区的女权是一种河东狮吼的模式存在—— 爱你,所以让你作。
但在东北的女权,是一种超越压制男权的存在——甭管爱是不爱,东北女孩都是一如既往的强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东北女性不是撒娇式的「河东狮吼」而是一种气势上压倒男性,能力上胜过男性的存在。



▲《乡村爱情》独立宣言


东北女性顶起的半边天

现象背后,我从各个方面总结了一下,东北人不重男轻女、女性地位高的原因。

1955年,毛泽东提出「妇女能抵半边天」相关海报你一定见过。
这句话的隐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和男同志一样都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隐含男女平等的意思。
而东北女性们就是尽早的发挥主力军力量、劳动价值这才换来了平等的地位。


▲妇女能顶半边天

说得直白些,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大都集中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在城市中这样的意识就相对少。
而东北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从1907年开始,东北拥有10-20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有2个,发展到至今,东北的城市化也是排在全国前列。


▲东北城市化1907-1930

支撑起城市化的背后,是东北早期工业的发展。
支撑起东北经济的鞍山工厂,始建于1919年,到如今已经101年了。长春一汽,建造于1957年,到现在也是63年之久,如今那些冒着浓烟大烟囱,曾是繁荣的象征。
工业先起的城市化背后,就意味着严密的社会分工, 女性脱离家庭,拥有了工作和选择的权利。
不管是第二产业需要的机械化、自动、流水线操作....还是以第三产业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 女性“耐心”“细心”“懂得社交”优势反而得到体现。

东北是新中国第一片工业社区,东北女性也是第一波走出家长里短,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女性先锋。


▲改革开放后东北女性走进新时代

要知道,女权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地位的范例,除了东北,还有英国。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英国的女性与世界各地的女性一样,在国内无法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英国学者撰写的书里记载道:“男人有头脑,女人有心地。男人发号令,女人听命令。”充分体现了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问题。
1839年,随着大量的纺织厂和服装厂得以建立,打响了英国女性意识的第一声枪声。女性得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纺织工厂女性人数总共16.4万人,占总人数的56%。
她们离开了农村里的家园,结束了整天围着丈夫儿女以及锅台转的日子,开始迈向新天地,这对于女性权利的争取来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女性争取权益

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第三步。 解决完女性就业问题,自然就换来了英国女性之后的教育改革。
在东北是一样的,工业化,城市化之后, 东北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在全国来说也是最高的。
要知道,在很多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低下的原因是——嫁幼女,幼女在家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



▲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2.6%


地理因素导致的男女地位权重
东北是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地理因素催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江湖、游牧、渔猎、汉人文化好像都结合在他们身上。
作为中国最北部的地区,冬天温度最低可以达到零下40左右,天寒地冻,国内的爱斯基摩人,50米之外人畜不分。
有人打趣,可能与男女地位权重有关,大胆猜测,就算没有工业化,东北的女性地位都会高过男性。
因为东北家庭内部有着 精确严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
想象一个画面啊,零下20度的天气,男人没办法出去务工,劳作,发挥男性魅力,大家没事就只能窝在家里,坐在炕上扯闲天。



▲炕上的东北女性

这个时候女性地位再次得到凸显,唠嗑不输,但凡是人在家都得听女人的,她们也是家庭内部活动的组织者、是家务的主导者。四亩三分地儿的家里女性是独裁者。
这个时候 只要是她们罢工了,家里基本上也就运转不起来了, 一到了冬天,男人就成了个废,女性当家作主第一名。
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让咱生一个,咱就生一个
小品是东北的符号,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宝贵的记忆。
1990年1月1日。黄宏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表演了一个经典小品叫《超生游击队》。


▲小品《超生游击队》

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对躲避超生检查的夫妇在城市街头流浪,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放弃继续超生念头的故事。
这个小品的内核,就是在呼应当年如火如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演绎出了那个时候,每个东北家庭的现状—— 严格遵守政策,让咱生一个,咱就生一个。
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家长们生下来是个啥,就是个啥, 女儿也能叫大儿子,儿子也能叫小闺女,性别自由。
在东北人的观念里,生出来的全是宝贝疙瘩,就那个一个独子,也不存在弃女婴的惨况。

▲袁立在《演员的诞生》表演《超生游击队》

相反在南方的某些地区,哪怕是在政策之下也要想尽办法的超生,偷偷生,生到罚款也要生出了儿子。
独生子女政策,也一定程度巩固了东北女性的地位。
她们不存在没办法上学的情况,从小和男孩一样接受教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