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动物园卖虎尿,怎一个荒唐了得 | 新京报快评 ·  昨天  
后沙月光  ·  特朗普上班第一天:退群,断狗粮!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给予毕业生更从容的择业期丨暖闻热评 ·  3 天前  
主编温静  ·  最新,一批新节目官宣! ·  3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毛宁:中方欢迎并祝贺尼日利亚成为金砖伙伴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10年减少90万村庄:留住我们的根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2-08 22:13

正文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最近,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走红,用镜头讲述了27件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点燃了不少人“对话岁月、守护历史”的热情。然而,在镜头之外,同样从岁月中走来的中国传统村落却“正在呼叫120”。一组数据触目惊心:2000年全国拥有约360万个自然村,这个数字到2010年缩减到了270万个。相当于在10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240多个自然村消失了,“像是草木枯荣,它们默默地出生,又悄无声息地消失,没有人记得它存在过”。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都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另外一幅场景。为了保存这些民族文化博物馆中历史悠久、遗存雄厚的村落DNA,有时候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破败消亡;有的村民一无所知,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人走屋塌;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的确,从《汉书》中“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形成,到《金翼》里“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在很长的时间里,村落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从无到有的使命,而且塑造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合。到了今天,如火如荼的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固然需要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但同样也离不开历史文脉吸纳地气。因而,对村落留此存照,就成了回答“从哪里来”的标准答案,也成为标注“向何处去”的最佳注脚。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顺势而为,要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身处其中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在贵州黎平,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成民族风情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会更加牢靠。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里每一个人的理想愿景,也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村落一直在重构,但从未被终结。

 

毕竟,有的人一辈子在地里种田劳作、生儿育女。生活不该被荒弃,他们更不能被遗忘。

 

这正是:举头遥望天际线,俯首勿忘土和砖。

 

大家晚安。


(文 | 盛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