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云计算 | 撰稿
客户视角:中国云计算采购指北——采购谈判原则与跨文化策略
在全球化的云计算市场中,中国企业的采购谈判不仅需要技术洞察,还需结合本土化特征与跨文化智慧。本文基于中国云计算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提出四大关键原则及策略,助力企业实现多云采购的价值最大化。
规则1:与人谈判,而非与文化谈判
文化是行为的底层逻辑,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复杂性要求谈判者突破文化刻板印象。例如,外资云服务商的中国区高管可能具有混合背景(如外籍家庭出身+英美教育+多国工作经历),其决策模式可能更接近全球化思维而非传统中国文化范式。
策略与实践:
·动态行为分析:观察谈判对象的职业轨迹(如曾在SAP/GCP工作的AWS高管更倾向技术驱动型合作),而非简单归类为“美式强势”或“中式委婉”。
·地域适配:中国东部沿海用户对技术创新敏感,中西部则更关注成本效益。谈判时需结合地域经济特征,例如为内陆企业设计“轻量化上云+政策补贴”组合方案。
规则2:确定谈判对手的意图
核心问题:“对方是合作导向还是对抗导向?”
雨生点评:“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云服务商可能同时扮演合作伙伴与竞争者角色(如A厂商既提供公有云又与本地厂商争夺混合云市场”
典型案例与识别指标:
·对抗信号:
o
AWS提出排他性条款【客户锁定折扣提供3年EDP【企业折扣计划】,但EDP市场竞争力又明显不如其他云厂商的灵活】
o某云厂商利用“数据本地化合规”名义抬高服务门槛,实质限制客户跨区域部署能力。(如亚马逊员工警示DeepSeek隐私风险,力推自研AI模型Nova),试图通过合规优势压制客户的多云选择权,进而获取更高利润和满足总部 利润指标要求【自有服务毛利率会更高】。
·合作信号:
oGCP主动开放AI模型 Gemini2.0 Flash训练接口,支持客户与第三方工具链集成(技术中立策略)。
oAzure为中国出海企业定制“欧盟GDPR+东南亚数据本地化”混合架构。
雨生点评:
·可控投入指标(如厂商是否要求客户预先承诺3年以上资源占用)是判断意图的关键。若对方要求“超量预付或者Over-commited”,往往预示权力型谈判立场。
规则3:共同制定谈判规范
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正驱动谈判规则重构:从“单向适应西方标准”转向“一球两制的-区域化规范”。
场景化策略:
1.数据主权博弈:
o针对东南亚市场:结合中国《数据安全法》与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设计分区域数据沙箱机制,允许核心数据本地留存、非敏感数据跨境流动。
o案例:某车企与GCP合作,在印尼采用“边缘计算节点+中心云”架构,满足该国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同时降低延迟。
2.定价模型创新:
o应对日元汇率波动:为日本分支业务引入动态计价模型(如以人民币/日元双币种结算+汇率对冲条款)。
o中小企业适配:按“资源使用峰值+闲时折扣”阶梯定价,替代传统包年预付模式。
规则4:利用偏好差异创造价值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分层特征(大型企业重安全、中小企业求性价比、开发者追技术创新
)为差异化谈判提供空间。
价值挖掘策略:
·混合云杠杆效应:向传统企业(如金融、能源客户)强调“私有云合规性+公有云弹性”组合价值,引用《中国混合云发展白皮书》中“降本30%+故障率降低50%”数据增强说服力。
·生态绑定与反制:若厂商试图通过技术壁垒施压(如限制跨云迁移工具),可联合中立云服务商(如UCloud、青云)构建兼容层,削弱单云锁定风险。
总结:三层模型驱动双赢
中国云计算采购需通过“个体化意图识别—动态行为分析—差异价值转化”模型实现突破:
1.意图识别:通过可控投入指标、历史合作数据判断厂商立场。
2.行为分析:结合职业背景(如技术出身vs销售出身高管)、地域特征(东部创新vs西部成本敏感)制定策略。
3.价值转化:利用政策红利(如“新基建”补贴)、技术趋势(5G+边缘计算)重构谈判筹码。
未来趋势:随着中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落地,多云采购将从“成本博弈”转向“生态协同”,企业需更关注厂商的开放兼容能力与长期技术路线图
。
雨生云计算 | 用观察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