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林业杂志
为您提供新鲜林业资讯,展现我国林业政策、生态建设成就、林业产业讯息、林业科技研究最新成果,宣传绿色文化,倡导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愿《中国林业》成为每一位务林人的精神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和机器人“同事”巡检大国重器是种什么体验 ·  8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操场“靓” 教室亮 巫山学校“焕新颜” ·  昨天  
三峡小微  ·  从初闯到升级:慈溪风电场的廿载风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林业杂志

【中国地貌 • 特别策划】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见证风沙地貌的诗与远方

中国林业杂志  · 公众号  ·  · 2018-09-10 17:00

正文

文/崔桂鹏 崔向慧 王学全


巴丹吉林庙海子 崔向慧 摄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这里有两个独特的地貌景观:一是垂直高度达500多米的高大沙山,二是在沙山之间的谷地中星罗棋布的144个湖泊(当地多称“海子”,数据来自朱震达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沙漠概论》)。巴西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有1000多个湖泊,主要靠1600毫米的年降水量维持,而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不足40毫米的年降水量却能孕育如此多的湖泊,堪称奇迹。一盘散沙,何以聚沙成山?沙与水在巴丹吉林结为连理,绘就了沙水相融的柔美图景。于是,这里不仅徒步和越野爱好者趋之若鹜,也吸引着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


黑翅长脚鹬水中漫步 崔向慧 摄


2018年4月,我们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野外调查,紧张的野外工作之余,得以细细品味巴丹吉林沙漠地貌之美。沙漠里没有路,汽车在沙丘之间自由地上下起伏、左右盘旋,人顿时有了在大海中航行晕船的感觉。望着那山前戈壁滩上的白刺沙包、芦苇、红枣树,以及渐入眼帘的高大沙山,一行人不停地发出赞叹。

数百米的高大沙山,是巴丹吉林沙漠最著名的地貌景观。从地貌学上来讲,巴丹吉林沙漠沙山的主要类型是金字塔型沙山、复合型沙山和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等。关于巴丹吉林高大沙山的成因,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科学问题,科学的魅力正在于此。有人认为是沙子依附在下面埋藏的石岭上,有观点认为沙山骨架是以往的湖相钙质沉积物,也有人认为是经过日积月累的钙质胶结作用和水分的黏合作用聚沙成山,而并无任何隆起的下垫面。理论上从沙山顶部打一个垂直的钻孔,看看自上而下到底是何物质即可,然而这样的耗费却是巨大的,也许未来科技进步,就能给沙山做一个“CT”检查。


血色湖 崔向慧 摄


在野外调查的一个傍晚,我们决定去征服驻地旁边的一座大沙山,但是两个小时仍未到顶,幸运的是,我们爬到了一个沙脊处,正好可以同时看到被沙脊隔开的两个湖泊。这种视觉的享受,难以在广角照片中得到完全的展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到那种极致的美。巴丹吉林的水和沙如影随形,堪称一对孪生兄弟。只是岁月吹干了湖水,看到了沙的真面目。这里湖泊不但数量繁多,而且五彩多姿。蓝色、绿色是主色,也有白色甚至红色的湖泊。白色是因为湖泊几近干涸,盐分凝结所致;红色的湖泊则是第一次实地看到。我们临时起意,命名为血色湖,在静谧的沙漠深处,眼前铺满了这样一潭血色,多少有些不寒而栗。为何湖水会是红色的呢?根据我们所取水样的分析测试结果判断,该湖的矿化度每升高达347克,并含有大量的红色卤虫。这些可能是导致湖水变成红色主要原因。巴丹吉林的湖泊多为咸水,也有淡水湖,甚至有的湖泊一半是咸水,一半是淡水。

沙漠守望者—沙蜥 杨旭 摄


与人们所想不同,巴丹吉林沙漠并非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相反,在沙漠的任意角落放眼望去,总能看到一些绿色。巴丹吉林沙漠的植被总体由水分情况决定,在湖畔水分充足的地方,发育有草甸,甚至有高大的芦苇、沙枣,这些是牲畜喜欢的地方。在高大沙山的阴坡,也有些许白刺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戈壁滩和沙漠腹地的地势低洼的地方,白刺沙包密布。在沙漠腹地的无人区,总体保留了原生态风貌,生态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似乎并非是人类活动。随着近年来自然气候变化和我国林业部门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视,我国东部的沙地已有不少面积被绿化。我们不禁设想,假以时日,如果巴丹吉林沙漠的降水也变得丰盈,这里是否会变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呢?

在一个不知名的湖泊旁边,离湖岸直线距离5米左右,我们发现了一个出露的湖泊相沉积剖面。黄色的锈斑指示表明,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湖相沉积,时间推断是千百年前。如果当时的湖泊水位如此之高,则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当时湖泊周围的高大沙山在如今的位置和规模,则这个湖泊当时的面积或是数十倍于现今;二是当时湖泊周围的高大沙山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当时湖泊的湖底高度高于现在,面积则没有那么巨大。这便又引申到另一个科学问题: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生命有多长?有科学家认为,巴丹吉林湖水的源头是祁连山;也有人说,因为这些渐渐干涸的、盐化的湖盆,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在渐渐死亡。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复合型沙丘链 崔向慧 摄


当近距离拍摄沙波纹的时候,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波纹大多夹杂着一些不规则的“足迹”,这便是蜣螂的杰作。蜣螂,俗名屎壳郎。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曾经报道,蜣螂会在银河星光的指引下滚球前进。也有报道说,蜣螂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甲烷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至少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南部,放牧牲畜留下的粪便随处可见,成为了蜣螂的乐园。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林业部门近年来鼓励牧民们放弃传统的营生,进城生活,未来也许蜣螂将不会如此“横行”了吧。

我们行进的路线,一是靠当地司机经验,二是靠沿着沙子上依稀可见的前车留下的车辙。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半固定的道路上不时可见啤酒瓶、饮料瓶、食品袋等垃圾。在地质学界,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即过去的人类活动在地层中留下了印记,例如在地层中发现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重金属污染的证据。沙漠地区多为无人区,人类足迹罕至,这些不难被发现的垃圾,想必未来会在人类世地层中留下不光彩的记录。

黄沙伴双鹬鹜齐飞 崔向慧 摄


沙漠的夜晚无比宁静,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鸟叫声、风声几乎是仅有的声音。这里的鸟儿不怕人,数量和种类也都超出预料,有赤麻鸭、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金眶鸻、黄鹡鸰、树鹨和普通鵟等。有了鸟类朋友的陪伴,让身处沙漠腹地的爱鸟人不再孤独,倍感欣慰。沙漠的夜空无比晴朗,大多无云,躺在沙子上听湖畔鸟鸣、看璀璨星空是一种浪漫的享受。然而令人扫兴的是,在野外考察的最后一个夜晚,远山处的一群宿营者竟然在放烟花,真是不可思议。更加令人难过的是鸟儿受到了惊吓,也许未来不会再生活得那么坦然,对人类不再抱有信任和善意。

从进入沙漠,到离开沙漠,我们一直思考一个科学问题:巴丹吉林沙漠形成于何时?至今科学家们仍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兰州大学的地质学家们在巴丹吉林沙漠取了一个数百米的钻孔。他们发现至少在110万年前,沙漠就已经存在,但之后沙漠变为巨大的古湖泊,再由湖泊变为沙漠,再循环反复。而在更老的时候是否存在沙漠,就需要更新的证据了。在中国西部现在覆盖着沙漠的地方,数千万年以前曾是湖盆甚至海底,当时的古地中海(古特提斯海)的东海岸即在此。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渐渐向西发生海退,加之亚洲季风开始发育,亚洲中部地区变得越来越干旱,碎屑物质年复一年地从西南面的高原和高山上被季节性的洪水裹挟而来,积淀于此。随后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经历磨损和风化,变成石子和沙子,陆续被搬运到临近的地势低洼的盆地,大量的沙粒物质就储存到了现在的沙漠地区。沙漠的形成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爱心湖 崔向慧 摄


忙里偷闲,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著名的巴丹吉林庙海子。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的喇嘛庙宇坐落在高大的沙山脚下,距离海子数十米。当地人称这处湖水所在的绿洲为“苏敏吉林”,即“有庙的海子”,现在已成为沙漠游人朝圣之旅的必到之处。最开始的时候,庙宇的建造想必一定十分艰难,因为在沙漠里是找不到建房用的石头的,只能从沙漠外面一块一块搬运。事实上如今在沙漠腹地生活的人家,大多也是要靠外来的补给,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留在沙漠,而选择去城里过现代的生活。偶遇清晨阳光下帐篷前的惺忪旅者,他们倦怠的表情与欢快的蚊子形成一道风景,令人久久难忘。

本文首刊于2018年8月5日出版的《中国林业》杂志。


本文为《中国林业》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获取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图文作者姓名,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修改编辑,违者必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林业新动态,敬请关注《中国林业》杂志。

订阅电话:010-84238678/8462/9277

大家都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