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香型白酒是中国第五大香型白酒,起源于宝鸡凤翔,拥有悠久的历史。西凤酒是凤香型白酒的代表品牌,虽然一度错失国家名酒称号,但经过深入研究,其独特的“凤香型”白酒在1992年被正式确立。凤香型白酒介于清香与浓香之间,既有清香的清新,又有浓香的馥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凤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窖泥和酒海是其独特的秘籍,而何长庚等人是凤香型白酒的奠基者。西凤酒和太白酒在陕西白酒市场上有竞争也有合作,两者共同推动了陕西白酒市场的发展。凤香型白酒的产区在宝鸡,当地政府和企业都在推动其产业的发展,未来有望与贵州、四川等成熟产区相媲美。
凤香型白酒起源于宝鸡凤翔,其风格介于清香与浓香之间,既有清香的清新,又有浓香的馥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宝鸡作为凤香型白酒的产区,政府和企业都在推动其产业的发展,未来有望与贵州、四川等成熟产区相媲美。
凤
香
的路到底有多长?这个起源于宝鸡凤翔,起源于周文化发源地的中国第五大香型白酒,在白酒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光辉岁月和至暗时刻,今天,让我们重走这段过往。
撰文
|
李如婷
从白酒有了香型的区分,香型之间有时卿卿我我、眉目传情;有时相互攻击、尔虞我诈。好一部江湖恩仇录、爱恨情仇史。
关于白酒香型,一般以风味、风格、工艺为区分,这是现代消费者对白酒的第一认知,但白酒香型的确立演变并不如白酒历史一般悠长遥远。
作为记录者,九频道“酒业风云录”系列尝试重新梳理清香、凤香、浓香、酱香等香型的演变历程,通过还原中国白酒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展现中国白酒行业的风云变幻。之所以没有米香,是我们知之甚少,不知如何起笔。
1992年,凤香型白酒正式确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香型。
它不属于主流,其代表品牌西凤酒却是四大名酒,起调还很高。
凤香起源于宝鸡凤翔,也是周的发源地,这里也是很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凤凰传说最多的地方,所以有着“凤鸣岐山”之说。
凤香源起
这种酒,最初被称为秦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名字几经变更,从秦州春酒到柳林酒,再到橐泉酒,直至清代的凤翔烧酒。
1933年,它在芝加哥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并正式更名为西凤酒,意指凤凰飞翔于西府,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传奇。
凤香型的确立,源于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当时由于参赛厂家众多,组委会决定按照香型进行评比。在这次评酒会上,西凤酒由于没有明确的香型,被误归入清香型,与汾酒一同评比,最终错失了国家名酒的称号。
然而,这次落榜反而激发了西凤酒人的研究热情,经过六年的深入研究,到了1992年,以西凤酒为典型代表的“凤香型”正式确立,成为中国白酒中独具一格的存在。
专家们这样总结:无色清亮透明,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凤香型,介于清香与浓香之间,既有清香的清新,又有浓香的馥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酒海 凤香秘籍
据传,元朝时,山西人以高粱为材,地缸发酵,酿出了清香纯正的清香型白酒。然而,当这门技艺传至陕西时,却因一次缸破的意外,实现了白酒“由缸到窖”的发展。
在陕西凤翔的某个酒坊里,一位老师傅在一次酿酒时不慎打破了缸,意外发现即便在破碎的缸中,粮食依然能够发酵成酒。他灵机一动,将两口破缸拼成一个腰形的窖池,再进一步,索性弃缸不用,改用长方形的泥窖。
这一改变,酒的风味发生了转变,窖香渐生。这种味道,便是来自窖泥中的菌群产生的己酸乙酯,也是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气成分,结合之下,反而别有风味。
为保持窖泥的活性,陕西人创造了“毁窖大法”。每年,酒工们都会将窖池周边的泥土挖去,填入新泥,使得酒香更加醇厚丰满。
而形成凤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酒海。唐代,白居易在《就花枝》中写道:“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可见当时酒海之盛况。
酒海是用荆条编成的大筐大篓,通常选用秦岭深山的荆条,准备好内壁裱糊的白棉布、麻苟纸,再将蛋清、蜂蜡、熟菜籽油、动物血等材料混合拌匀,形成天然“胶水”,在上百层裱糊之后,酒海便有了“遇水则漏,遇酒生香”的神奇功效。
何长庚 凤香奠基者
1975年,何长庚背着复员军人的黄背包,回到了故乡。他被分配到了西凤酒厂,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一个简陋的酒厂,与他心中的名酒厂相去甚远。
然而,何长庚并没有选择离去,而是选择了耕耘和奉献。对何长庚而言,西凤酒不只是一瓶酒,而是他心中的凤凰,需要他去呵护、去培养。
何长庚开始潜心研究西凤酒的酿造工艺,从尘封的史料中挖掘出它的古老历史。“沙中埋真金,深山有宝藏——这需要发现。” 整理资料,编写规程,何长庚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1984年,何长庚被任命为副厂长。在他的带领下,西凤人用科技武装西凤酒,提高了生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又不断改进工艺,优化包装,让西凤酒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西凤人像打扮新嫁娘似的给西凤酒换上了多姿多彩的盛妆。”
刘敏 西北酒业少帅
刘敏与西凤酒的故事,始于1999年。
当时他被调任至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其时,他36岁,是西凤酒改制后第一任总经理,也是当时全国大型的白酒企业里面最年轻的老总和陕西宝鸡市市属企业最年轻的总经理。
这位曾经的“西北酒业少帅”,在西凤酒的三年任期内,力推改革,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细分,提出现款现货政策,取消让利,以期使西凤酒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但阻力重重。
那一年,与宝鸡卷烟厂好猫公司的合同已签订,一场关于“西凤酒十五年陈酿”命名的争论,几乎让整个会议室的空气凝固。“你们这样搞一定会搞乱西凤。”一位领导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刘敏沉默了,无奈之下,他将酒名调整为“西凤十五年陈酿酒”。
如今回头再看,刘敏提出开发的“西凤十五年陈酿酒”,已经成为陕西中高端白酒的代表,连续多年畅销。功过与否,自有市场验证。
刘敏曾信心满满地说:“我坚信再做一年,西凤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改革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刘敏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他也没能看到自己设想的那一天,在换届之际黯然离开了西凤酒。
刘敏的酒业生涯并未因离开西凤酒而结束。2003年8月,刘敏被聘为深圳万基集团酒类事业部总经理,山东孔府家CEO,又踏上了“鲁酒复兴导演”的征程。
还有后期在古井贡酒担任总经理推动的改革;古井年份原浆应运而生;还有拯救浏阳河的重担;以及对皇沟酒业区域品牌的研究等,都做得有板有眼,风生水起。
张吉焕 太白辉煌旗手
1998年,张吉焕接手太白酒厂时,企业已连续亏损六年,亏损额高达2228万元。
| “我老张是属牛的,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将用牛的精神做出牛的奉献,把太白酒带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张吉焕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决心
。
他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与销售商沟通,筹集资金,使得停产已久的设备重新启动,销售市场逐步打开,年底便实现了扭亏为盈。
一个深夜,张吉焕独自巡视着沉睡的车间,昏黄的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他轻抚着那些见证了太白酒历史变迁的铜壶和木桶,仿佛能听到它们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是太白酒文化的灵魂。”张吉焕轻声说道。
2000年以来,张吉焕首次提出凤兼型白酒的概念并大胆实践,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和生产骨干,壮大了太白酒酿造技艺队伍。
此外,张吉焕先后编撰出版了近百万余字的《凤型白酒生产技术》《酒海探源》《太白酒厂志》等著作,为太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太白酒厂不仅还清了巨额债务,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2852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58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0余吨,太白酒畅销全国,远销日、美、港、澳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在张吉焕的带领下,太白酒厂实现了从困境中突围,到成为陕西白酒市场的强势品牌,再到跻身全国白酒行业百强企业的辉煌成就。
他的贡献,就如同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让人回味无穷。
西凤与太白的恩爱情仇
在陕西宝鸡,有两家酒厂,它们像老友,又像是宿敌——西凤酒与太白酒。
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曾与茅台、汾酒、泸州老窖共摘四大名酒桂冠。然而,历史的长河中,西凤酒却因固守民酒定位,错失了与名酒争锋的机会,全国市场占有率一度萎缩,只能退守陕西。
面对头部名酒与伊力特、小糊涂仙、口子窖、金六福等二线品牌的集中攻势,秦酒阵营如太白、杜康等似乎也很有乡土情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打得鼻青脸肿,秦酒阵营七零八落。
太白酒,虽没有西凤酒的名头响亮,却也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傲。一直以来,太白酒固守三秦,不越潼关。而在这场抵御外敌的战斗中,太白酒与西凤酒宿命般地相遇了。
2000年,西凤酒被迫进行股份制改造,新任董事长李大信意识到,若秦酒整体丧失本土优势,西凤将更加被动。同时,太白酒、白水杜康等地产品牌终于意识到秦酒阵营已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局。
同年7月,西凤酒振臂一呼,20家陕酒企业达成合作,共御外侮。西凤主攻中高端市场,并向盟友派出技术人员指导酿造工艺;太白、杜康等地方品牌则以优质基酒支援西凤,同时下沉中低端市场。
2001年,西凤酒先后推出“西凤十五年”“西凤六年”两款开发产品和“柔西凤”系列产品,切入中心城市中高端市场……
到了2004年,在“市场切割、信息共享、酒源上相互支持”的基础上,陕酒阵营结结实实地打了一场胜仗。
当时,甚至有陕西白酒业内人士宣称:“外来品牌两三年内不要想进入本地白酒市场!”
然而,市场的短暂和平并未持续太久。西凤酒在稳住老根据地后,并未摆脱依赖本土市场的困境,省外市场销售成绩依然不足。李大信开始酝酿“防守反击”,意图重新杀回全国市场。
太白酒厂董事长张吉焕,亦在内心深处感到了危机。他意识到,若西凤做大,太白将成为其在本地的最大对手。于是,张吉焕决定,趁省内竞争趋于平静,迅速进行战略调整,挥师高端市场。于是,太白开始悄然布局,推出了“10年太白”,直指西凤的软肋。
| 此后,几番过招,西凤酒节节败退,原本泾渭分明的陕西白酒格局,也被太白一举打破。
西凤为了止住市场下滑,推出更高价格的西凤老窖和三十年珍品系列。2007年,更是推出1988元的50年珍品酒,勉强保住高端市场。与此同时,太白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却一路攀升。
两家企业的市场争夺战愈演愈烈,广告战、价格战、渠道战,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双方业绩连年增长,却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丝疲惫和乏力。
| 资金压力下,2009年,华泽集团介入,成为了太白酒的新东家。
西凤酒与太白酒,陕西的两大白酒品牌,它们的恩怨情仇,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写照,更是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战中,两家企业都经历了成长与蜕变,都成为了陕西乃至全国白酒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今,西凤酒提出“千年传承的凤香”,太白酒打出“凤香老酒在太白”标语,新的竞争又开始了。
西凤历任掌舵者
2004年12月,喻德鱼任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任职期间,西凤酒经历了从传统酿酒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而促成西凤酒上市,更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喻德鱼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尽快上市融资是西凤酒的速成道路,并且信心满满地表示,将在2012年内全力促成上市之路。然而,随着2012年9月以来,西凤酒连续曝出业绩巨亏、财务造假等一系列丑闻,首次IPO以失败告终。
| 喻德鱼也终于在57岁提前退休,离开了就职26年之久的西凤酒,留下一地猜测。
在西凤酒股份公司2011年亏损4.2亿元是喻德鱼离任诱因的猜疑之外,也有消息提到,以喻德鱼、西凤总裁张锁祥等人为首的“本地派”和以徐可强为首的“五粮液派”,两派之间一直斗争不断,导致西凤上市计划一度搁浅。
徐可强,2011年1月起担任西凤酒股份公司总经理,他与季克良、王国春一起并称为中国白酒界的“三个火枪手”。徐可强的出山,被喻为“中信系”力邀的结果,也被认为是外来职业经理人在西凤酒的崛起。
“凤香是唯一能代表西凤的独特旗帜,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法宝,所以,我们要打‘凤香’牌。”徐可强认为,西凤酒需要有一款能够体现西凤价值的产品,只要一提起这款产品,就能联想起西凤。
| 同年10月,旗帜西凤酒正式发布。同时西凤开发产品越来越多,品牌运营也越来越多,浓香产品给后任者留下来很多难题。
2013年4月,秦本平接任西凤集团董事长一职。在他的领导下,改革的号角吹响了。包括体制机制、品牌建设、现代营销和网络构建等方面在内,西凤酒进行了多项改革与调整。
2016年,经过6年筹备,西凤酒第二次计划上市,并首次公布了招股说明书,似乎都在预示着西凤酒的光明未来。然而,随着西凤酒品牌经销商收入占比逐渐下滑,直接影响到西凤酒营收和净利业绩。二次IPO告吹。
2017年,西凤酒在秦本平的带领下,第三次冲击IPO。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系列的负面新闻却如同一盆盆冷水,浇在了他们热情的火焰上。西凤酒原总经理张锁祥、原副总经理高波因贪污、行贿等被判刑,也有经销商行贿锒铛入狱。
“我们不能让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秦本平在内部会议上怒吼。
2018年,被秦本平定义为西凤的“改革推进年”,他提出要实质性地推进改革,理顺结构、增强活力、提高动力。当年,西凤酒完成了50.14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3.86%,达到历史新高。
但就在西凤酒即将敲响资本市场的大门时,却又一次遭遇了重创。一款六年前的产品被爆出疑似塑化剂超标,西凤酒在审核首发上会的前一天,不得不撤回了申请材料,第四次折戟IPO。
2019年1月,张正接替秦本平出任陕西西凤集团董事长职务。为了实现“重回一流名酒序列”的目标,张正坚持推进高端化、全国化战略,重启红西凤系列,定位在超高端、高端和次高端价格带,力图以卓越品质重塑西凤酒的高端形象。
| 2023年,西凤酒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23%,五年间销售额翻倍,建厂67年来首次迈过百亿大关。
如今,西凤酒在张正的领导下,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更加辉煌的未来。
西凤酒的品牌商们
在西凤酒的发展中,还有这样一批人始终相伴,风雨同舟。
他们经营着西凤酒的子品牌,不仅是西凤酒业绩的贡献者,更是品牌故事的传播者。
王延安,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陕酒男神,他的名字里带着“延安”两字,却并非陕西人,他祖籍江苏徐州,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正如刘邦一路杀到陕西咸阳,王延安也在陕西建立起了自己的“白酒帝国”。
2001年,那是一个烟酒不分家的时代,王延安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非凡的胆识,将西凤酒与好猫烟捆绑在一起,成立了好猫酒业有限公司,推出了西凤酒15年、6年。
| 这时候,谁能想到它们将带给陕西白酒市场怎样的震撼呢?
“王延安,你真的能让西凤酒凤凰涅槃吗?”有人质疑。他只是微笑着,不语,然后,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邀请了著名影星高明代言,将广告做到了陕西省委门口的路牌上。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西凤酒,不再是过去的西凤酒。
此后,西凤酒6年,以125元的终端成交价,几乎占据了陕西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正是这支现象级产品,将当时贴着“廉价标签”的西凤酒一举推上百元以上价格带。
后来,王延安又成立了禧福祥品牌运营公司,运营西凤酒15年、6年陈酿品牌。
事实上,西凤酒15年6年陈酿品牌蝉联西凤酒运营品牌销冠已长达二十三年。而今,又在王延安的主导下,西凤酒15年6年陈酿实施“不销当年成品酒”。有人说,他不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做品牌。
2003年10月8日,金庸,这位笔下生花的江湖巨匠,这位武侠小说界的泰斗,结束自己多年的隐居,赴他笔下江湖的原型地——华山,只为那一场“华山论剑”。过美酒关时,金庸端起一杯西凤酒,细细品鉴之后,赞叹其醇香。这一幕,被董小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董小军,商业嗅觉极其敏锐。不久,“华山论剑”商标注册成功,开启了一段新的商业传奇。
2009年,华山论剑西凤酒携手紫荆杂志,在香港举办《金庸图录》的全球首发式。金庸先生亲笔为董小军题写了“华山论剑”四字,这也是金庸先生唯一一次为一款白酒品牌题字。
每年初夏,华山论剑集团的员工都要经历严格的军训。在炎热的阳光下,汗水与毅力交织,铸就了一支铁一样的团队。他的团队,被誉为“白酒界的黄埔军校”,他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2015年,西凤集团为了保障华山论剑西凤酒的品质恒定,决定将801车间作为其专属生产线,这也是西凤集团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子品牌专设的独立生产线。
2019年,董小军在柳林镇购买121亩土地使用权,计划投入2.4亿元,打造一座集商业流通、白酒酿造和贮存为一体的白酒文化主题园。
| 不承想,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会随着酒香穿越时间的长河。
2008年开始,西凤酒与太白酒的竞争逐渐沉寂,西凤酒在陕酒阵营中独领风骚。2009年,孙士淮拎着国花瓷西凤酒闯入陕酒市场,西凤酒的队伍又多了一个品牌。
国花瓷西凤酒凭借“国花、国瓷、国酒(后改为国韵)”的文化定位,以及极具古典气息和辨识度的“梅瓶”造型迅速走红。上市仅仅3个月,便收获了530万销售额,其后一路高歌猛进。
2012年,孙士淮在铜川成立了陕西火凤凰耀州官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做陶瓷酒瓶的生产和销售。瓷酒跨界,反倒跨出了新天地,不仅为国花瓷西凤酒的发展加了速,还把火凤凰也做成了全国酒具酒瓶生产的一线企业。
事实上,不论瓷酒,都能看到孙士淮的一条主线——传统文化。抱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信念,孙士淮表示,他坚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积极践行。
不随意多元,聚焦主业;不肆意张扬,恪守匠心;不固步自封,加快创新……这大概是人们对于孙士淮商业作风的印象。也因此,国花瓷西凤酒虽有波折,但前途光明。
眼见着一箱箱国花瓷西凤酒装车发出,它们即将踏上旅程,走进千家万户。
西凤375酒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不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七两半”,而是作为买赠品的身份,默默存在于白酒市场的边缘。
那是机缘巧合下,陆红梅接触到了西凤 375酒,又得知西凤酒厂有一部分西凤375酒的库存。陆红梅便花费几万元全部买入,用作自己代理的绵西凤、精品西凤等的搭赠品。然而,消费者们高度的品鉴反馈让陆红梅看到了商机。
| 2005年起,先是包销试水,2009年逐渐推向陕西全省。直到2012年,陆红梅成立了长宇酒业专业运作,西凤375酒才开启了它的“开挂之路”。
她巧妙地将西凤375的“七两半”容量与简洁大方的包装设计,转化为产品的优势,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陆红梅曾表示:“我就是喜欢这款产品的包装和容量,375毫升,七两半,容量刚刚好,瓶身也可以做得精巧。
自2012年全面登陆陕西市场,西凤375酒已经成为陕西人亲切的“七两半”,早已寻不见当时的落寞。如今,在陆红梅的带领下,西凤375酒正按照“一基两翼”市场布局策略,朝全国化布局稳步推进。
华泽太白酒的流水董事长
从华泽集团的收购到前海班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并购纠纷,再到陈锦鸿的入主,太白酒业历经了多次颠覆与重构。
| 收购后的太白,最不服水土的应该是董事长(华泽流行叫第一责任)。从2009年先后有到2021年已经有六任董事长,有点快到连名字都不熟悉。
华泽集团在2009年7月出资9498.6万元控股太白酒业51%的股权,承诺投入3亿元以提振太白酒业,计划在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磨合时间过长等问题,加上2012年后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太白酒销售大幅度下滑,企业连续亏损,运行举步维艰。这导致华泽集团最初的销售目标并未实现,经营不易,最终在7年后决意退出的想法。
2014年3月,华泽委派著名营销专家舒国华担任太白酒业董事长,内部改革、“4超5赢”搞得风风火火,然而其提出的“二次创业”计划仅推行一年多,舒国华便被调任他职。
其后,太白酒业经历了深圳前海班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收购风波,太白酒业的控股方一度进退失据、举棋不定。
当时,正是2016年7月,前海班客委托的太白酒业新董事长张校平已经就任,其主导的“太白酒7月营销风暴”活动也已经全面启动,影响力和市占率都有所提升,但随之,前海班克临时“悔婚”,太白酒的繁华又如昙花一现,偃旗息鼓了。
2018年,曾在西凤酒担任高管的卜立华空降太白,担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他说:“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走过弯路,走过弯路之后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走。”
在卜立华的主持下,太白酒再度梳理产品体系和内部管理机制,于2020年推出了核心战略产品——太白酒年份系列。当年,销量便实现了增长。
2020年,太白酒业的股权问题也终于迎来了解决。金东集团(前身为“金六福企业”“华泽集团”)反向增持太白酒业,理顺股权关系,拥有了绝对的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