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将这句话奉为圭臬,但也有人因此患上了教育的「焦虑症」,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落后别人一大截,孩子们担心自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
但,孩子一开始便比不上同龄人,就是「输」 吗?
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就算「输」了人生吗?
「最小的博士生年仅 19 岁!」
近日,西湖大学 2023 级博士生开学典礼集聚公众的焦点,引发网友热议。
有博士新生表示,自己申请了两次才申请成功了,「对,一定要来!」
作为一所炙手可热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坚持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办学,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一大批顶尖学术人才。
而这所大学的现任校长 —— 施一公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北京日报推出的《每天一本书》系列收录了施一公先生的《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中的选段,在文章中,施一公先生也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即便是百米赛跑,起跑领先的选手也常常在中途和冲刺阶段被对手超越;
至于马拉松比赛,决定胜负的是 30 公里后体力到达极限之后的策略和坚持;
而对于人生这场充满无穷变量的「超长马拉松」,「起跑线」的影响更不是决定性的。
在比赛中,起跑瞬间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率先撞线。
柴继杰,
高考成绩很一般
,大学毕业后又去了一家造纸厂当技术员。
但是柴继杰并未服从命运安排,
他在工作之余刻苦努力,相继考上硕士研究生与博士项目
,后来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被施一公先生录用后,
经过 5 年奋斗,他成为施一公先生实验室最优秀的成员之一
。后来成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2017 年成为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德国洪堡讲席教授。
当年,施一公先生正在招聘博士后,柴继杰的简历在 70 多位申请人中并未名列前茅,甚至排在后半段。
在谈及聘用他的原因时,施一公说:「我非常看重他从造纸厂技术员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这段异乎寻常的奋斗史。在我看来,
这样起跑严重落后、后程全力拼搏的人很可能会有大出息。」
用今天的标准看,这样的人生,并没有赢在马拉松的起跑线上,甚至在比赛中途他也依然落后别人一大截,但他却比许多孩子走得更稳、更远。
可以说,他的人生,极致地演绎了
「后半程起决定作用」这样的常见现象。
任何时代,都有鲜衣怒马的少年得志之人,也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踽踽负重者。
其实人生,本就不是一场马拉松,更不是任何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
对于人生是否成功的判定,有社会公认的标准,更应当有自己的定义。
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如沉下心思考:我期待的终点在何方。
与其困于「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圈子,不如选择去挖掘自我的驱动力,聆听施一公先生这些名士大家的思辨之言,探索古来圣贤学者的经验之谈,学习蕴含在书中的智慧与真谛……
本文来源:长安街知事,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