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
《地质学》期刊发表的文章,发现澳大利亚的一个火山岩中存在异常低的氧同位素组成。这种异常并非来自地壳物质,而是源于俯冲带撕裂,导致富含
低氧同位素
热液蚀变物质的洋壳进入地幔
,并改变了地幔的同位素组成。
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对地幔氧同位素组成均一性的认知,表明
低氧同位素组成的
蚀变洋壳
可以通过俯冲作用进入地幔并改变其同位素组成,研究成果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物质循环和演化过程。
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是地球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地表物质通过俯冲作用进入地幔,而地幔物质则通过火山活动返回地表。氧同位素是示踪这一循环过程的重要工具。通常情况下,地表物质的δ
18
O值较高,而地幔的δ
18
O值相对稳定均一。因此,通过分析火山岩中的δ
18
O,可以判断地幔是否受到地表物质的污染。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高δ
18
O值,将其解释为地表物质,特别是沉积物和流体,进入地幔的证据。而低δ
18
O值则相对少见。
本研究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部5.11亿到5亿年前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统称为“斯塔夫利岩浆”,Stavely magmas)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锆石(Zircon)U-Pb定年技术确定了斯塔夫利岩浆的形成年龄,并结合锆石Hf-O同位素分析,探讨其源区特征及演化历史。Hf同位素(εHf)可以指示岩浆源区的性质,高εHf值代表岩浆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即未受地壳物质污染的地幔;而O同位素则可以指示地表物质的参与。
研究发现,斯塔夫利岩浆的Hf同位素值很高,表明其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
然而,这些岩浆的δ
18
O值却异常低,远低于正常地幔值,表明其源区受到了低δ
18
O物质的污染。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低δ
18
O物质并非来自地壳物质,而是来自俯冲的洋壳。
他们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混合模型:
第一阶段:俯冲带撕裂导致高温热液蚀变的洋壳物质(例如L3辉长岩,L3 gabbros)进入地幔,并与亏损地幔发生混合,形成了低δ
18
O的亚弧地幔(Sub-arc mantle)。
第二阶段:低δ
18
O的亚弧地幔熔融形成岩浆,上升过程中又混入了围岩浊积岩(Turbidites),导致Hf同位素值降低,δ
18
O值升高。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俯冲带撕裂导致低δ
18
O物质进入地幔的证据,挑战了以往对地幔δ
18
O组成均一性的认知,表明高温热液
低δ
18
O
源可以通过俯冲作用进入地幔并改变其同位素组成。
参考文献
:
David R. Mole
,
Christopher J. Lewis
,
Simon Bodorkos
,
James L. Crowley
,
Anthony Schofield
,
Stacey O. Curtis
,
Noreen J. Evans; A slab origin for low-δ
18
O arc magmas.
Geology
2025; doi:
https://doi.org/10.1130/G52782.1
本文由"地刊速览"创作,转载请在文章开头醒目位置标注"
本文来源:地刊速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