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引用了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话说出口之后,像往常一样,我下意识的反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到。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应该有一生的目标,有一年的目标,有一个月的目标,有一个星期的目标,有一天的目标,有一个小时的目标,有一分钟的目标。
我一直认为这是托尔斯泰成为伟大文学家的一个秘诀。有些人可能会不认同,就这么干就是成为伟大作家的秘诀吗?
这当然不是全部秘诀,但至少是秘诀之一。
我之所以相信这是一个重要的秘诀,是因为我在另一位大作家的身上找到了依据。
这个人叫做特罗洛普,在英国仅次于狄更斯的作家。他是兼职的作家,不是全职作家,他的主要工作是邮局的一个员工,一个普通的职员,他业余时间写作。
写作这件事他是怎么干的呢?作为一个业余作家,特罗洛普写出了比狄更斯多好几倍的作品,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的做法是给自己定很简单的目标:
一天必须完成2000字。
定下目标之后,他
按照日期列一个表,完成就打勾,没完成就打个叉
。他从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起来就开始写,写到2000字。吃个早饭去上班。如果没没完成,就上面打个叉。一张清晰的表格每天看着他,他也每天盯着这张表格。表格就像一双眼睛盯着他,看他哪天没达成。
好多人都认为文学创造创作是靠灵感的。完全不是,特罗洛普就是机械化的写作,每天必须完成,而且要签字。他做了精确的计算,这2000字的日目标要花多长时间写完,他每天给他给的时间就是两个小时。两小时之内写完这个2000字,意味着平均一小时要写1000字。他看着这个字数往上涨,不断接近,不断接近,否则就是停滞不前。
这就是精确到每一天的目标,每天的目标再细化到每个小时的字数,这些都卡住了。有些时候特罗洛普要去打猎,显然除了邮局工作和写作之外,他还有其它的业余生活,家庭生活的。他有些时候他会完不成写作目标,完不成的话,他就要另外一些天加量补上,必须每天平均达到这目标。
我时不时的回忆特罗洛普的故事。因为,我发现,人们经常忘记最基本的事实。还因为,一个有力的事实,能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特罗洛普的事实告诉我,目标明确效率高的人的一天,就是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过程。
2.
目标一定是定量的可检验的。
定量是指工作量上定量,时间上的限制。特罗洛普早上如果没完成的话,晚上就要补上。定量包括文字数和所花的时间。所以他每天达成没达成都是可检验的,而且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都是能够给他反馈的。目标本身就给了他反馈。写了一百字了,那就接近目标了。推进了100字,推进200字……
所以,高效率的人,高效能的人,这一生中就是不断的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过程。
特罗洛普的故事对于学习和工作一样适用。如果文学创作工作都可以这么干,那么一切工作都可以这么干,对学习的话更要必须这么干了。
3.
大部分在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处于一种状态:学了一天,不知道自己学了啥。
比如,上次在我的母校,文科班的班主任跟我说:我们班的学生天天在做数学,数学成绩也不见长,平均分80多分,那是全校最好的文科班。 然后还说:我们天天的背文综,文综成绩也不见涨。问题出在哪里呢?最好的文科班都是这种状态,可见99.9%的人都是这样子:学了一天不知道自己学了啥。
问题根源在目标。天天做数学题不重要,关键是你做会了多少题才重要。天天背文综不重要,你背住了多少东西才重要!
还有人天天背单词。今天背了300个单词,明天背了500个单词。其实,想要背多少个单词,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天结束之后,你究竟记住了多少个单词。一旦把这个底线守住的话,那就是绝顶高手,可以超过99.9%的人。
所以目标明确效率高的人,一天怎么过的,就这么简单——不断的设定目标,达成目标。
一旦这一天他已经实现了一些重要的目标了,那后面就很轻松了。晚上就可以很放松了。然后就会产生误解了。旁边的人看这个人活得很轻松嘛,很洒脱嘛,玩这个玩那个,又是喝酒,又是聊天。但是人家工作做做到位了。人家白天把该达成的目标全部达成,所以晚上就玩得很开心。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目标是啥,没有一天清晰地达成目标过。他们以为目标都是一年两年的设想。好多人都说要给自己定计划,定个学习计划/工作计划什么的。比如要这一个月把高数学完,或者说四个月高数复习三轮,等等。但是这计划和目标定得太荒唐了。
比如说如果定这种目标,我一个月之内要做会1000道高数题,这是可以看得见的。而高等数学学完一遍,复习完一遍,这根本就没有定量。什么叫学完一遍?学完一遍不可测量,根本说不清,也没办法检验。目标一定是量化的。所以,学完一遍复习完一遍这种类似的说法,全都是胡扯。
没有过老老实实的把一天的目标达成的话,订更长远的目标都是荒唐的。
再比如,“我一天就记100单词”这样的说法,都是自欺欺人。记100个单词不如记住50个单词。如果一天真的搞定50个单词,今天早上设定记住50个单词,晚上检查50个单词全记住了,一天的目标完成,那你就知道,十天500个一百天5000个。两百天干掉99.9%的人。200天就拿下1万个单词。几个人有1万的词汇量呢?没几个吗,而你就是罕见的那几个人中的一个。
4.
其实,祖先们已经把这个道理讲的很清楚了。比如《荀子》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何也?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也,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能克举之。”此之谓也。
白话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从小处积累,月不如日,季不如月,年不如季。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总是在)大事临头然后才忙活起来。这样一来,便常常不如那些认真处置每日小事的人了!为什么?小事来临的很多,耗费的精力时间也多,但累积的成果也大。大事来临的少,耗费的时间精力也浅,其积累的成果也少。所以,善于每日处置小事者,可以称王天下;善于在一季处置事务者,可以称霸天下;仅仅临事修补漏洞者,危险;从来荒疏不理事者,灭亡!所以,王天下者看重每一日,霸天下者看重一季,奄奄仅存之国便只有在亡国后空自忧戚。这些亡国者,总是在亡国危机来临时才知道危机,在死亡来临时才知道死亡;殊不知,导致亡国的祸败根源,是无法用后悔来弥补的。霸者所以彰显,在于尚寄希望于每季理事。王者之大功,则在于数也数不清的每一日。财宝是越大越重越好,国家政事则相反——能积微者实际上成功最快。《诗经》云:“大德如鸿毛之轻,可常人很少有人能举起它来。”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祖先们虽然没有明确的用“目标”这个词儿,而,他们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把一天之中能把握的东西把握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所以,很厉害的人知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力图“案无积卷,事不过夜”。
因此,我常常想,人生的悲剧有三个来源:
第一不知道什么叫目标;
第二知道什么是目标却不敢设定目标;
第三设定目标之后,不去全力以赴地咬住它,达到它。
什么叫全力以赴呢?
就是把生活当作战争,是生死存亡的战争。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生的残酷/学习的残酷/社会的残酷,希望到那个时候,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