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美国司法部发布声明称,辉瑞同意支付597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以解决其子公司Biohaven通过“带金销售”手段诱导医生开具偏头痛药物瑞美吉泮(NurtecODT)处方的指控。这一事件不仅揭露了辉瑞收购Biohaven后的遗留问题,也让医药行业长期存在的商业贿赂乱象再次浮出水面。
1.行贿细节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内部文件,Biohaven在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间,通过高频次学术会议、高额“讲课费”和高端宴请等方式,向440名医生支付回扣。例如,瑞美吉泮上市后半年内,Biohaven举办了1291场学术会议,其中一名医生在8个月内参与61场,累计收取近7万美元报酬。更讽刺的是,疫情期间部分会议仅有11人参加,其中10人是Biohaven员工。
2.收购背后的利益驱动
辉瑞于2022年以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主要目标是瑞美吉泮——一款号称销售峰值可达60亿美元的偏头痛药物。然而,这一收购案背后隐藏了Biohaven为提升估值而采取的激进销售策略。举报人透露,Biohaven高管曾公开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提高销量”。
3.和解后的隐忧
尽管辉瑞支付了和解金,但其更大的挑战在于对瑞美吉泮销售潜力的误判。2023年该药在美国销售额仅9亿美元,2024年预计10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60亿美元。此外,辉瑞近年因新冠产品收入暴跌、研发管线受挫,正面临股东信任危机。
医药行业的“行贿惯犯”
辉瑞并非孤例,美国医药巨头因商业贿赂支付天价和解金的案例屡见不鲜:
梯瓦制药:
2024年支付4.5亿美元和解费,涉及多款药物的不正当推广。
渤健(Biogen):
2022年因阿尔茨海默病药物Aduhelm的违规营销,支付9亿美元和解金。
诺华(Novartis):
2020年因向医生提供回扣,支付6.42亿美元平息指控。
这些案例揭示了行业通病:药企通过“学术推广”掩盖利益输送,甚至将成本转嫁给医保系统,最终由患者买单。
辉瑞的案例再次敲响警钟:医药行业的创新不能以牺牲合规为代价。监管部门需强化跨国协作,药企则应从源头重建合规文化。毕竟,患者需要的不仅是“神药”,更是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本文综合自美国司法部声明及行业公开报道、deepseek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