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战败,曹操: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与郭嘉
夷陵战败,诸葛亮: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贾诩&程昱:求怜爱……
赵云&黄权:很无奈……
贾诩:【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程昱:【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赵云:【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
黄权:【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
确实,赤壁之战前,贾诩和程昱都提出了正确策略,无奈曹操不听。
就如夷陵之战前,赵云和黄权也同样提出了正确策略,无奈刘备一意孤行。
那么,曹操以为若郭嘉不死,赤壁不败;诸葛亮以为法正不死,夷陵不输,是否正确呢?
客观地说,
曹操、诸葛亮之言,皆非事后把死人拖出来推卸责任,而亦可算是某种程度的实事求是。
作为谋士或下属,最难能可贵的,从来并非提出正确的建议;而是有足够说服力,让君主听从你的正确建议。
魏之郭嘉、蜀之法正,恰恰就是能让曹操、刘备听取正确建议的那个人。
这点上,贾诩程昱、赵云黄权皆不能及,因此
他们虽在前有先见之明的智慧,可是对君主和政权而言,意见不能被采纳,等于全无用处,
只能眼睁睁坐视大军兵败,自己预见变为现实。
考虑到
郭嘉精准预言孙策之死,推测他在江东有一个可靠情报来源,亦不足奇。
而曹军在赤壁之战前,除程昱外的绝大多数人,竟会相信孙权一经威吓便斩刘备来投,如公孙康杀二袁故事。可见其已陷入信息迷雾,对孙刘联盟更一无所知。临到战前,曹操还以为对付的仅是刘备军,《武帝纪》才只写了“与备战”。
从这个角度,曹操会痛惜郭嘉早逝也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