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鸣沙
“沙沉百里,铮铮其鸣。”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出版社近代史主题公众号)!这里有近代史研究与出版的相关资讯,力图呈现圈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愿鸣沙可以伴您一起读书、思索与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1 周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1 周前  
新华网  ·  国家保密局公告 ·  1 周前  
新华社  ·  15.10℃!多项指标破纪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鸣沙

书摘|留日学生在下宿屋的伙食

鸣沙  · 公众号  ·  · 2022-09-29 15:00

正文

点击图书了解图书详情

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

徐志民 [韩]孙安石 [日]大里浩秋 等著

2022年8月/128元

978-7-5201-9434-1



在下宿屋的生活中,最令留日学生们头疼的是饮食。对于横滨登陆后的第一餐,黄这样写道:“至高野屋稍休,用饭,日本饮食,颇简单,人各分食一菜一汤,味极淡薄。”傍晚,到达宏文学院的宿舍后,“夜膳时,人各一蛋一汤,饭亦仅一小匣,初吃甚觉不适”。初到日本便不适应饮食。
到8月,黄仍然不能适应东京的生活:“到东后因气候饮食不宜,日益加重,今两月有余,幸无药而愈,欣快奚若,以后当力加保养。”“高等同学来东者,约二十人,大都得病,岂尽摄养之不善欤,实气候与食物之不相宜也。”
下宿屋提供的饭菜大多是日本口味,一般是老板娘和女佣们做的乡下家常菜。最常见的是炖萝卜、烤鱼、酱汤、豆腐和咸菜等,缺油少肉,口味清淡。食材和调料由米店、菜店、鱼店、大酱店的伙计挑担送来,为了节省开支,下宿屋总是挑选便宜的食材,所以经常引起不满。
例如,《读卖新闻》上刊登的《改良下宿屋(四)》一文中指出:“通常,下宿屋使用的都是四等米以下的大米,而且掺入了南京米,更有甚者有的下宿屋全部使用南京米等低等大米。(中略)大多数日本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必须喝黄酱汤,做黄酱汤本来不需要什么费用,下宿屋每天早上也一定提供黄酱汤,但是即使一般家庭调制极其廉价的黄酱汤,下宿屋仍然要节省材料,少放黄酱,多加盐,干松鱼等调味料更是有名无实,汤料也极少,下宿屋的黄酱汤被人们嘲讽为‘一眼见底’。”除此之外,下宿屋为了赚取利润,总是买最廉价的鱼,因此,当时竟然出现了专门为下宿屋提供廉价鱼的鱼店。
为此,黄尊三在日记中写道:“因光荣馆住客完全为日本学生,料理亦纯粹日本式,不合食。”“余自移住芳荣馆已数月,主人招待不周,食物极粗,不能下咽,且加以三阶之房,入冬甚冷,且甚危险,而下层又无间房可住。”
宋教仁未曾在日记中记述对于日本料理的感想,也没有抱怨过饭菜不合口味。他的日记中关于走访友人居住的下宿屋,吃客饭受到款待的记述非常多,还有很多出入成昌楼、牛鸟肉店、中华餐馆等各类饭店的场面。
中国留学生们不喜欢日本饭菜清淡的口味,喜欢荤菜,希望能尝到家乡的口味。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下宿屋和私人出租房的主人以及牛鸟肉店马上改变经营内容。牛肉店开始售卖猪肉,下宿屋和私人出租房的家庭,也开始提供猪肉菜肴。据《读卖新闻》报道:“战争胜利之后,清国留学生逐渐增加,神田、本乡、牛込、小石川等地的下宿屋开始提供中华料理,出租房的家庭也开始采用猪肉料理,这些举动自然影响到牛肉零售商,市面的店铺开始出现销售猪肉的现象。”
1904年,东京开始流行中华料理。报纸上的报道称:“美食家们最近不断品尝中华料理,现在已经俨然是上流社会的家庭饭桌上的流行菜肴。”由此可见,明治40年代,中华料理已经渗透到富裕家庭。中华料理之所以能够流行,其背景是有众多的厨师来到横滨。当时的厨师以广东人居多,他们在日本开设中华料理店。这些饭店成为厨师的供给地,每当东京开中华料理店时,店主就能从横滨雇到广东厨师。粤菜和北方的菜肴相比,加入砂糖,口味略甜,这种口味比较符合东京人的喜好。
1905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猛增,他们主要聚居在神田附近。神田有两所公立学校、五六所私立学校,还有五六所实业学校,适合中国留学生留学。仅次于神田的是本乡、麹町、牛込、赤坂、四谷等。小石川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聚居的下宿屋。据《读卖新闻》报道,这一时期留学生达到“一万三千余名”,其12月12日的报道又称:“从清国各省来到都下的留学生日益增加,本月初,据当局调查,已经超过三万人,今后仍有不断增加的倾向。”这些留学生以神田为中心,形成留日学生群体,出入中华料理店,推动了中华料理在日本的普及。
另据报道:“从今川小路到小川町,乃至里神保町一带,南京料理店有十数家,其中留学生最多的就是广昌和楼,许多秘密集会都在三楼的大客厅举行,八日晚上聚集了三百人。”再有,“里神保町的第一楼和今川小路的维新号、元顺号等都人气旺盛。(中略)桌上摆满烧鹅、炒肉丝、烧鱼等美味佳肴,畅饮高粱酒和五加皮酒的人们”,热衷于猜拳,沉湎于享乐。
阅读《宋教仁日记》和黄尊三《留学日记》,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与同乡和朋友一起去中华料理店聚餐的记述。中华料理店不仅满足了留学生们口腹之欲和思乡之情,还起到了促进交流的作用。留学生的人数增加,为日本社会带来了商机,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料理店也随之增加。


本文摘自《团体与日常: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

因篇幅所限,注释从略


图书内容简介

点击图书了解图书详情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史,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二是他们的团体活动。留日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经费问题、人际交往、翻译编辑、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等生活百态和人间诸相。留日学生的团体活动,既有清末留日学生的重要组织励志会、译书汇编社、清国留学生会馆、军国民教育会,也有抗战前后中共东京支部、中华学艺社、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等开展的主要活动。围绕留学生与救国的主题,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团体活动相互交织,展现了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半个多世纪的留日生活谱系与中日关系变化。


作者简介


徐志民,出生于197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兼《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革命史、中日关系史、西藏地方史,出版《西藏史话》《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文多篇。

[韩]孙安石,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中国研究所理事,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上海租界史的研究,主持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以及上海租界·居留地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増補改訂 戦争·ラジオ·記憶』『上海モダン「良友」画報の世界』『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等著作。

[日]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部名誉教授、中国研究所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创立神奈川大学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先后主持出版『20世紀の中国研究——その遺産をどう生かすか』『近代中国·教科書と日本』『留学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関係史』『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租界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等著作。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末留日学生研究及其新史料

第二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早期活动

第三章 清国留学生会馆及其功能

第四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经费之别

第五章 清末留日学生的生活空间

第六章 清末的留学生“监督”行政

第七章 “军国民”思想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第八章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主要统计史料

第九章 中国留日作家描写的“日本”

第十章 中华学艺社的《学艺》杂志

第十一章 留日学生与中共东京支部

第十二章 伪满洲国留日学生会的活动

第十三章 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与《中国留日学生报》(1947—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历史学图书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