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寰球工程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官方订阅号。从这里看寰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宛央女子  ·  哪吒也不过是在拼爹 ·  23 小时前  
宛央女子  ·  穿真丝内衣的福报来了 ·  23 小时前  
宛央女子  ·  关于大S,大家到底在意难平什么? ·  昨天  
彬彬有理  ·  48岁病逝,谁书写了大S的人生剧本 ·  2 天前  
彬彬有理  ·  大S猝然去世:活到最后是慈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寰球工程

沥心血终成国产化大乙烯 ——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张来勇

寰球工程  · 公众号  ·  · 2024-10-31 16:17

正文

沥心血终成国产化大乙烯

——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

张来勇

能够当选“感动石油人物”,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但我更想说的是,我只是老中青三代乙烯人的一个代表。这份荣誉,是我们团队的实践和付出被认可的体现。


同时,我也感谢国家让我们这一代有幸见证并参与了石油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赶上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东风,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在集团公司党组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经过长期努力获得这份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今年,已是张来勇投身石油化工事业的第36个年头。


在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现场,当夜幕降临,8万平方米的乙烯装置塔起灯亮,早已两鬓斑白的张来勇深情地凝望着眼前的这个“孩子”。


他是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获得者,主持研发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先后完成15项国家和集团重大科技攻关及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提高乙烯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从兴趣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1981年8月16日,张来勇收到了来自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那天,年轻的张来勇并不知道这对他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因为他的选择全凭兴趣。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的5所重点大学志愿里,张来勇选择的全部都是化学工程专业。当时,他对化工的兴趣更多来自感性层面的认识。化学实验里产生的新物质,看到的新现象以及新发现和创造,都令他十分着迷。


初入大学的张来勇,对化工行业的认知增加了新的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的确良衬衣是校园里的潮流单品。张来勇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意识到化工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我国大部分石化技术及部分原材料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


这让张来勇对化工从兴趣升华为强国的梦想。1988年,硕士毕业的他入职了当时的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此后,他的梦想有了更具象的表达——要将一项项技术落地,建成一座座实实在在的工厂。


很快,张来勇迎来了第一次出国的机会。1990年,张来勇成为第一批去意大利“工作式培训”的员工。一出国,他便感受到了“降维打击”,我国乙烯技术在设计体系、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设计标准规范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二三十年的发展差距。


那时,国内建设一套乙烯装置,其技术、绝大部分装置和设备都需要引进,花费巨大。年轻的张来勇坚定地认为我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乙烯技术:“他们都有,我们为啥不能有?”


在意大利公司工艺部明亮的楼道里,时常能看到张来勇在文件柜前驻足,专注地阅读。面对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时,他经常在这里寻找答案。他抓紧在国外学习的每分每秒,希望把这些知识带回国内,为国内乙烯技术的发展赢得追赶的时间。


争分夺秒的学习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大量的阅读和学习让张来勇能够与行业最前沿技术同向同行。


进入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柜和散落在书桌上各式各样的记号笔。曾任张来勇助手的王翥回忆:“一本英语杂志,他订阅了20多年,上面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学习笔记。”这一笔一画勾勒出张来勇与国外对话的决心。从那时起,张来勇超越国外的信念从未间断。

他更是在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乙烯工业技术!”

从兴趣到立志奋斗一生的事业,张来勇开启了国产化大乙烯的艰难探索之路。

国产化难上加难,他坚信“能干成”

在张来勇初入行的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乙烯产能激增至近6500万吨,而我国只能生产不足200万吨,占全球乙烯产能的比重仅约3%,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微乎其微。


直到20世纪末,乙烯成套技术仍被国外垄断,不仅要缴纳高昂的专利和专有技术费用,关键设备国产化也受国外专利商制约,造成我国乙烯工业建设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即使到2008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乙烯消费国,自给率也仅为38%,国内的乙烯生产几乎全部采用引进技术。


乙烯技术国产化,刻不容缓,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2008年,已在乙烯行业深耕二十年的张来勇成长为总工程师,接过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乙烯国产化的重任,他要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彻底攻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的难题。


一开始,张来勇并没有给自己预设太多的困难。他要做的,是写好落下的每一笔。


2008年的那个夏天,会议室里经常“吵”得热火朝天。


破解首套乙烯装置的裂解炉技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很多人存在畏难情绪。


在当时“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大环境下,许多人认为购买国外的裂解炉技术是最优解,选择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路线的则显得有些弱势,因为没人敢保证运用新技术,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和风险。


“质疑”和“争议”声音此起彼伏。在观点的“喧嚣”中,张来勇表示要用数据说话。他带领乙烯攻关团队,开始了无数次的研讨和计算论证。


“大家对个别问题有争论很正常,不是说你是领导你就说了算。一次不行,我们可以讨论多次。”张来勇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结合多方数据计算与论证结果,他决定开发自主裂解技术,并主动承担责任。出了问题,由他来负责。


最终的结果令所有人欣慰,技术达到并超过预期效果,裂解技术甚至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水平。


技术开发出来了,装置建设现场的落地是最为关键的一笔。


在乙烯项目建设现场,一线员工们时常能见到张来勇的身影。


时任乙烯项目经理的杨庆兰对这幅场景印象深刻。50多米高的裂解炉,相当于16层楼高,在爬升的过程中,装置本身的晃动会让人产生“肝颤”的感觉,年轻人爬上去都气喘吁吁,而张来勇经常爬上去,查看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装置安全平稳地建设,张来勇身体力行,持续关注着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场500多台设备,他基本上都要一一查看。张来勇将这些装置视为自己的“孩子”,对每个装置的结构、朝向,都明晰地记在心里。


在以张来勇为代表的乙烯团队以及各方支持力量的全情投入和攻关下,我国的乙烯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2012年10月,我国大型乙烯成套技术有了!大庆石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鉴定认为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乙烯技术的国家。


2021年8月,我国乙烯技术更强了!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先后投产,实现我国自主乙烷裂解制乙烯技术工业化应用“零的突破”。同时,适应多种液体原料的150万吨/年乙烯成套技术也应用于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助力建成我国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


自此,乙烯技术再也不用受制于人,“国产化”之路终于走成了!

三代传承,铸绿色乙烯新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