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来勇初入行的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乙烯产能激增至近6500万吨,而我国只能生产不足200万吨,占全球乙烯产能的比重仅约3%,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微乎其微。
直到20世纪末,乙烯成套技术仍被国外垄断,不仅要缴纳高昂的专利和专有技术费用,关键设备国产化也受国外专利商制约,造成我国乙烯工业建设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即使到2008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乙烯消费国,自给率也仅为38%,国内的乙烯生产几乎全部采用引进技术。
乙烯技术国产化,刻不容缓,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2008年,已在乙烯行业深耕二十年的张来勇成长为总工程师,接过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乙烯国产化的重任,他要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彻底攻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的难题。
一开始,张来勇并没有给自己预设太多的困难。他要做的,是写好落下的每一笔。
2008年的那个夏天,会议室里经常“吵”得热火朝天。
破解首套乙烯装置的裂解炉技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很多人存在畏难情绪。
在当时“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大环境下,许多人认为购买国外的裂解炉技术是最优解,选择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路线的则显得有些弱势,因为没人敢保证运用新技术,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和风险。
“质疑”和“争议”声音此起彼伏。在观点的“喧嚣”中,张来勇表示要用数据说话。他带领乙烯攻关团队,开始了无数次的研讨和计算论证。
“大家对个别问题有争论很正常,不是说你是领导你就说了算。一次不行,我们可以讨论多次。”张来勇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结合多方数据计算与论证结果,他决定开发自主裂解技术,并主动承担责任。出了问题,由他来负责。
最终的结果令所有人欣慰,技术达到并超过预期效果,裂解技术甚至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水平。
技术开发出来了,装置建设现场的落地是最为关键的一笔。
在乙烯项目建设现场,一线员工们时常能见到张来勇的身影。
时任乙烯项目经理的杨庆兰对这幅场景印象深刻。50多米高的裂解炉,相当于16层楼高,在爬升的过程中,装置本身的晃动会让人产生“肝颤”的感觉,年轻人爬上去都气喘吁吁,而张来勇经常爬上去,查看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装置安全平稳地建设,张来勇身体力行,持续关注着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场500多台设备,他基本上都要一一查看。张来勇将这些装置视为自己的“孩子”,对每个装置的结构、朝向,都明晰地记在心里。
在以张来勇为代表的乙烯团队以及各方支持力量的全情投入和攻关下,我国的乙烯技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2012年10月,我国大型乙烯成套技术有了!大庆石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鉴定认为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乙烯技术的国家。
2021年8月,我国乙烯技术更强了!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先后投产,实现我国自主乙烷裂解制乙烯技术工业化应用“零的突破”。同时,适应多种液体原料的150万吨/年乙烯成套技术也应用于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助力建成我国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
自此,乙烯技术再也不用受制于人,“国产化”之路终于走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