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礼对手法调理的思考从未停止过,除了最初自己靠书本、靠临床实践一点点琢磨提高以外,他提到最多的就是在厚朴临床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以后的一些思路变化。很多顾客都有面部的一些问题,如面部不对称、面色暗淡之类。陈维礼在给顾客做面部手法调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顾客的腹部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活跃的肠鸣音,之后又得到很多消化变好、排便通畅、腿部变暖、面色变好之类的反馈。结合在厚朴中医临床班学习的中医理论,陈维礼发现面部的很多肌肉位置实际上和胃经、大肠经、小肠经循行路线重合,按揉面部肌肉的过程中刺激了胃经等经络上的穴位。活跃的肠鸣音是按揉面部之后在远端产生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按摩的调气作用。于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验证,他就在手法纠正肌肉张力解决面部对称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形成了一套以调理面部为主的按摩手法,创立了厚朴中医健康管理中心西城店的“开颜术”。关立双主任在这个基础之上,给“开颜术”加入了艾灸和刮痧方面的技术细节。开颜暖心又暖胃,“开颜术”作为一个专项技术,就是徐文兵老师“调形调气调神”理论的一个有效实践。
面对医学院校毕业后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陈维礼老师,我们忍不住问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和改行学中医的人有什么不同,后者缺少哪些?他思考后告诉我们,改行学中医的人在从业之初,容易遇到两个问题:首先缺少长期临床实践之后形成的诊断能力,其次就是对所学技术的精准把控能力。关于第一点,通常来说医科大学都有一个很长周期的学校学习过程,之后工作中又要经过各个科室的轮转培训。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对症状、体征和疾病的反复认知,有了这个经历,自己独立工作时就相对容易做出诊断。他回忆自己当年在门诊部作为全科医生的工作经历。全科医生面对着病人头痛、感冒、发烧、心脏不适、高血压之类繁杂多样的情况,甚至是今天头痛、明天肩膀痛、后天恶心,需要依靠量血压、听诊心肺、问饮食起居等方式,最终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时间长了,就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诊断能力。治疗的关键常常决定于诊断,而诊断能力确实需要依靠时间积累。见过或者处理过的病例,再次遇到的时候才容易快速判断清楚。这个方面改行学中医的朋友可以在勤奋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弥补,时间积累够了,病例见多了,就做好了。关于第二点,院校教育的过程中通常能够见识到多种多样的治疗技术,并不是说见得多了就都能掌握,而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多一些选择和尝试。而改行学中医的朋友大多是专注于特定的技术,可供选择的病例范围可能就会受限制。实践过程中,更加建议改行学中医的朋友对一种治疗技术在学习上要深入,从方法到理论都研究透了,有的放矢,专注于一类健康问题的解决。比如学习艾灸,就得明确知道艾灸适合治疗什么问题,不适合治疗什么情况,这样在一类适用的病例上积累足够多的经验,达到技术精通,理论圆融,一样能够成为优秀的医生。
历史上的很多知名中医是中年以后才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改行学中医也有特别好的优点,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从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解决问题。例如抑郁症,通常会看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但是在中医治疗的领域认为是肝郁气滞。陈维礼在徐老师“调形”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之前的知识体系,观察到抑郁患者的呼吸模式往往有问题,存在胸大肌和肋间肌紧张,限制了吸气深度。他从手法调形这个角度出发,逐步处理相关的肌群,通畅胸背部区域的肾经、胃经、肝经,结果抑郁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明显改善。因此,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对于临床治疗是有正向帮助的。
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始终要沉下心,不断实践,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