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大到都灵理工,刘国威是正儿八经建筑学出身。从大一开始接触建筑摄影,至今已有八年;正式成立工作室一年,人生的第一个甲方是直向建筑。
刘国威相信,人是空间的灵魂,空间因人的使用而鲜活。他认为自己最擅长拍摄的,正是人在使用中的建筑或景观空间。在他的画面里,人物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建筑的比例、尺度,也不是为了构图好看;而是通过人,来表达一种场景感与故事性,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中人的活动,感受到建筑的氛围和情感,从而与画面产生更深的联结。
他给工作室起名“Daily建筑摄影”,就是期望捕捉建筑日常使用状态的场景,通过人在建筑环境与空间中的活动,展示建筑最真实动人的一面。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刘国威
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拍了八年的建筑,毕业后正式成立工作室,目前已全职从事建筑摄影一年多的时间。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刘国威
我的本硕专业都是建筑学,从大一开始正式接触建筑摄影,后来在天津大学读研期间申请到都灵理工大学的交换资格,旅欧的半年内,去了很多国家,拍摄了近百个经典项目,建筑摄影也就逐渐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选项之一。
都灵安托内利尖塔
古堡博物馆,卡洛·斯卡帕
保·娜瓦小茶室,阿尔瓦罗·西扎
毕业后怀着对建筑的理想,第一份工作还是选择了去国企大院做设计。然而,入职后的工作状态与理想差别很大。我深知自己的建筑理想很难在这种状态下实现,我还是更喜欢自由创作的状态,于是辞去工作,成立影像工作室,专注于建筑影像创作。恰好此时有幸遇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甲方
——
直向建筑。他们委托我拍摄南开大学海冰楼的照片用于出版,这标志着我从事建筑摄影的开始。
南开大学海冰楼,直向建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刘国威
首先是为畎亩建筑拍摄的
上外附中改造
项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薄建筑”,设计师将原本闭塞且仅有疏散功能的楼梯间转变为可行、可望、可游的廊,使其成为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空间。
上外附中改造,畎亩建筑
然后是为直向建筑拍摄的
雾灵山眼石汤泉
。我分别在夏末和冬天去过两次,建筑所处的环境非常好,在不同的季节展示出了不同的状态。
雾灵山眼石汤泉,直向建筑
再就是为久舍营造拍摄的
水闸美术馆
。设计将水闸和美术馆两种不同的空间和语境融合在一起,立面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面纱,一改建筑往日的冰冷形象。
水闸美术馆,久舍营造
除了委托拍摄的项目外,我还会进行一些个人创作。可能是建筑学背景使然,当我对某一类型的项目感兴趣时,就会拍摄这个类型,形成一组照片。比如
“
解放北路的西式建筑
”
系列,在某些方面,这些建筑体现出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特点,我认为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建筑类型。
“解放北路的西式建筑”系列
“高架桥下的空间”
系列,灵感则源自我无数次经过高架桥的经历
,我
被其超尺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震撼,同时也被下方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场景所吸引
——
那是一幅幅戏剧性与日常性共存的画面。
“高架桥下的空间”系列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刘国威
在拍照前,我会对拍摄对象进行研究,和建筑师充分沟通,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文化背景及周边环境,选择适合表达建筑特征的天气。在拍摄完建筑师要求的角度后,我还会再按照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捕捉一些生动的画面。
ZOO新工作室改造,ZOO建筑设计事务所
益阳一园两中心,本土设计中心
如果是视频委托的话,前期准备就会更久一些,我会去项目地考察,通过与建筑师的多次沟通,提前写好脚本,在拍摄中再灵活调整。
良渚大谷仓,大舍建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刘国威
主力机是佳能R5,富士的中画幅作为备用,再搭配各个焦段的移轴镜头及变焦镜头。无人机则是大疆的御3pro,因为同时也拍视频,所以还会用到滑轨、稳定器、收音设备等等。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刘国威
我认为自己比较擅长拍摄两类作品,一类是被人们所使用的建筑或景观空间,我所做的就是记录、捕捉它们日常使用中的状态,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我在拍摄这类项目时,往往也会以一种很轻松的状态去“闲逛”。近期同济原作工作室委托的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改造
,就是以这样一种放松状态去拍摄的,一些日常却又具有故事感的照片。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改造,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另一类则是艺术性、创作性比较强的项目,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出建筑的“情绪”;跳脱出建筑学的范畴,以一种比较艺术的视角去表达。为建筑师俞挺拍摄的
Wuto-space不宇
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情绪与艺术的表达是这个项目的关键。
Wuto-space不宇,Wutopia Lab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刘国威
人是空间的灵魂,空间因人的使用而鲜活。
在我的画面里,人物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建筑的比例、尺度,也不只是为了构图好看;而是通过捕捉人物,来表达一种场景感与故事性,让画面更加耐看,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活动,感受到建筑的氛围和情感,从而与画面产生更深的联结。正如我给工作室起名“Daily建筑摄影”,就是期望捕捉建筑日常使用状态中的场景,通过人在建筑环境与空间中的活动,展示建筑最真实动人的一面。
阿那亚犬舍,高目建筑
桥下舞台,旭可建筑
中国国学中心,齐康、王建国/东南大学设计团队
马德里丽池公园
修缮中的奎里尼基金会,卡洛·斯卡帕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刘国威
气象在表达建筑氛围中起着比较大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的材质与色彩在阳光下才能被更好地表达,所以95%的项目我都会选择晴天去拍摄。但也有个别项目,在雨天、雪天更能体现出建筑氛围,所以我偶尔也会拍摄一些阴雨天、雪天的照片。
晴天的国美良渚校区,非常建筑
黄昏时分的浙商银行总部,goa大象设计
雪中的奥斯陆歌剧院,Snøhetta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刘国威
与建筑师合作时,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我的拍摄重点,通过积极的沟通,去努力平衡客户的期望和我的艺术追求,在保证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基础上,再去进行一些自我的创作。比如以一种放松的状态,捕捉一些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时候就会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赭溪老街,gad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直向建筑
熹汤汤泉空间,物柔研究所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刘国威
作为视觉媒介,建筑摄影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通过精心的构图、光影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引起观者的注意,使其愿意深入欣赏。
其次,作品应该能够准确表达建筑的特征,包括设计理念、结构特点,以及与场地环境的关系。观者通过作品能够感受到建筑的个性和历史。
最后,将作品升华的是其传达的故事性,具备故事性的摄影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更加耐看。
以下几张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它们很好地表达了建筑的色彩、光影、材料,同时又因为有人物的加入,使得画面更有故事感与场所感。
浦东美术馆,让·努维尔
英蓝中心,ARQ建筑事务所+Farrells+UAD浙大院
Champalimaud Foundation,查尔斯·柯里亚
金地堂客厅,Wutopia Lab
“加多宝遇见城市之美”艺术展,北斗星色彩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刘国威
我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一对搭档Hufton+Crow,他们的照片对于色彩、材质的表达,对光影的追求,给人一种很舒适的视觉体验。
Heydar Aliyev Centre Baku, ZHA ©Hufton+Crow
Via 57 West, BIG ©Hufton+Crow
Louvre Abu Dhabi, Jean Nouvel ©Hufton+Crow
摄影师官网
www.dailyphoto.cn
往期回顾
中国建筑摄影师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菁琳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