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和奥比中光的深度捆绑式合作固然让它在供应链端赢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不过,蚂里奥CPO张兼认为,
无论蚂蚁金服与奥比中光还是微信与华捷艾米的合作,都不会成为一种常态。
织点智能CEO冯新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未来肯定会逐渐放开”。
此前,业内有观点认为,在刷脸支付这件事上,蚂蚁金服的打法像苹果,全部自己来做,腾讯的打法则像安卓,只提供底层操作系统,其余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张兼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蚂蚁金服在刷脸支付领域的布局最早,当时刷脸支付设备应该是怎样一种形态大家还不清楚,所以蚂蚁金服自己来做是最合适的,等整套模式跑通了,必然也会交出去”。
行业内也有传闻称,蚂蚁金服购买了很多摄像头模组免费赠送给生态合作伙伴,供其开发设备。腾讯则是给合作伙伴提供10个点左右的补贴。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打法殊途同归。
所以蚂蚁金服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利用时间差快速占领市场,建立起先发优势,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维码时代,几乎每家门店都同时张贴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收钱码,或者干脆是聚合支付二维码。这个画面在刷脸支付时代也许将不复存在。展会现场,一位展商告诉雷锋网,
刷脸支付是排他性的,很难做聚合支付。“二维码时代的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而刷脸支付的选择权掌握在商家手里”。
如果这个判断正确的话,一旦蚂蚁金服建立起了先发优势,微信将很难再扭转局面。
当然,以上所有假设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费者愿意接受刷脸这种新型支付方式。
那么,消费者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呢?日前,雷锋网实地探访了一家接入刷脸支付设备“蜻蜓”的小型生活超市。
据店员介绍,顾客买单的时候她一般会推荐顾客使用刷脸支付,但用的人并不多。“可能大家习惯了扫码支付,也觉得挺方便,就懒得换了”,这名店员分析道。
雷锋网注意到,探店的二十分钟里一共有30多位顾客进店消费,其中只有两位选择了刷脸支付,其中一名为年轻男性。
“就是好奇,想尝试一下,感觉挺方便的,以后手机网络不好或没电了,就可以刷脸支付”,这位年轻男子说道。
当被问到以后是否会经常使用刷脸支付时,他略微迟疑了一下,“看心情吧,其实我不太习惯对着摄像头刷脸,感觉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