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意见1
:数字化认知筛查适用于社区内对大规模人群进行MCI快速筛查,也适用于对人群初步筛查后,对认知障碍风险个体进行精细化筛选和转诊至各级医疗机构时的辅助神经心理评估(1A)。
推荐意见2
:数字化认知筛查能够涵盖对单一或多个认知域、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以及精神行为症状等内容的测评(1A);筛查结果如有认知功能异常,不足以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完善认知评估或转诊至专科门诊及医疗机构(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3
:社区MCI筛查应参考数字化工具的类别及分类依据,更便捷、精准地选择符合社区条件和筛查需求的数字化工具(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4
:数字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多种生理学和行为学的数字参数,如血压、呼吸、心跳、睡眠、语音、听力、眼动、步态等,能够以非侵入、连续性、实时性的方式采集,辅助提高早期MCI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1A);语音数字生物标志物工具易于在多种非临床场景使用,如基于我国汉语普通话语音标志物的SCS,可以辅助社区大规模人群MCI筛查及临床评估(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5
:社区人群MCI大规模筛查中,根据实施场景和数字化资源配备情况,个性化地结合红外线、摄像、语音、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丰富MCI筛查方法,提高MCI筛查性能(1B)。
推荐意见6
:数字化MCI筛查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 是评估筛查性能的关键指标,推荐优先选用AUC值达到或高于0.8的工具(1A)。
推荐意见7
:基于我国人群研发的数字化认知筛查工具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等方面更具适用性,推荐社区大规模人群MCI筛查优先选择基于我国人群开发及验证数字化工具,如SCS、AMSE、MoCA-CC、EOmciSS等(2B)。
推荐意见8
:理想的数字化社区MCI工具,需遵循数字医疗相应管理要求;基于医学理论、标准认知测试及数字技术方法进行研发;经过循证医学验证具有不低于原始工具或方法的检测性能;易于在居家和社区环境下规范操作;具有自我管理性、时间限制性、语言可用性、响应有效性等特点(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9
:我国60 岁及以上居家生活和接受社区日间照护的老年人,应作为社区MCI数字化筛查的主要群体(1A)。存在认知障碍风险因素的50~60岁中老年人群,应纳入早期筛查。结合实际条件,提高对8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认知筛查覆盖率(1B)。
推荐意见10
:社区MCI数字化筛查需关注的常见的认知障碍风险因素有:教育程度较低、有痴呆遗传风险、主观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记忆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视力和/或听力障碍、癫痫、脑外伤史、多次全身麻醉史、慢性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睡眠障碍、吸烟和酗酒、缺乏运动及静坐生活方式、独居、缺乏社交、空气污染等(1B)。
推荐意见11
:社区MCI数字化筛查周期建议1年1次,根据筛查季节效应个性化调整随访的时间间隔(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2
:社区MCI数字化筛查,建议优先选择受试者能独立完成筛查的数字化工具。筛查的管理需重视遵循知情同意和伦理规范,维护受试者隐私和尊严,对筛查对象进行适时鼓励,引导风险个体进一步诊疗,增强筛查的临床实用性,确保数据信息安全(专家共识)。
来源: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老年认知障碍数字疗法联合实验室及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数字化筛查中国专家共识工作组,孙雪莲,等. 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数字化筛查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03):2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