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体坛周报
中国最专业、最权威、期发量最大的体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零碎布头旧衣服都剪成了拼图,这么多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体坛周报

北京奥运十年后,郎平、林丹、易建联等亲历者对我们说了些什么?

体坛周报  · 公众号  ·  · 2018-08-08 18:39

正文

十年前的今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十年后的今天,回忆北京奥运会,你还有哪些记忆?十年过去,中国体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008年8月8日,当奥运圣火在鸟巢点燃,也就此开启了中国体育的新篇章。


我们回访了当年的参与者:当年的51枚金牌获得者中,只有林丹还坚持在赛场上拼搏;而中国女排能重夺奥运冠军,也得感谢郎平的身份从美国队主教练变成了中国队主教练;十年前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让邓亚萍对北京即将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充满信心;而中国即将在2019年举办男篮世界杯,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易建联希望再次感受观众们的山呼海啸……


10年过去了,他们这样说...



郎平这样说...

马上就是北京奥运会十年。回想起来,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又觉得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


从我个人来说,从当年的美国女排主教练,到恒大女排主教练,再到中国女排主教练,每段经历都是日复一日的工作,不断在挑战新目标,完成新任务,这十年,是三千多天的工作,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从中国体育,特别是中国排球的发展来说,这十年意味着很多变化和发展,大家一起在学习和探索中前进。中国排球更多的接受了来自国外的先进理念,有更多的运动员从中受益。我们的排球职业联赛也不断发展,有更多的国际球星来中国打球,朱婷这样的世界顶级运动员也在运动生涯的黄金期登上了令人瞩目的职业赛场。


竞技体育说到底是属于年轻人的,十年,至少是三代运动员的黄金岁月,为了中国体育的进步,他们努力做好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教练作为过来人,则希望尽自己所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这十年,中国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步飞速。中国也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2年,冬奥会也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作为中国体育人,由衷为祖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




邓亚萍这样说...

从1993年申奥失败到2001年成功申办,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是一个完整的结束,有输有赢;运动员从台上到台下,从别人搭好台到我们去给别人搭台,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束;这样的经历,更加感受到人生就是这样,有开始就有结束,有高光的时候,也有默默无闻的时候。


2022年北京又将举办冬奥会,对此我充满信心,我们在组织这样的大型比赛方面已经相当有经验了。而且办过夏季奥运会,再办冬奥会有很多经验可循,不像咱们第一次时感觉没底。


从认知层面上,冬奥会确实不及夏奥会那样普及。从这一点上,还需要很多冬奥知识性的推广。但对成功举行一次冬奥会,我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的实力、办赛经验已经不是(2008年)那时候了。让观众对一个项目深入认知需要时间,我们还有将近4年,还有时间。




仲满这样说…

2008年8月12日晚,仲满勇夺北京奥运会男子佩剑个人冠军,结束了中国击剑长达24年无缘奥运金牌的历史,同时成为中国第一个男子击剑奥运冠军。仲满的胜利,把中国击剑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奥运冠军的光环,让仲满在赛场之外有了不同于往日的影响力,用他的话说:认识他的人多了,机会也多了。当然,这十年仲满始终怀揣着一颗击剑心,他一直没有离开击剑,去年天津全运会夺得个人金牌后才正式退役,目前担任中国佩剑队教练,还是南京体育学院训练处副处长。上月,仲满随中国队参加了在无锡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他带领的中国女佩团体、个人均跻身前八,出现了实力回升的喜人迹象。


西方贵族运动的标签,让击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国人所陌生。近几年,击剑成为不少大中城市市民的宠儿,击剑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仲满告诉笔者:“国内通过击剑健身的大众起码有数万,今后几年这个数字还会上升。”


与大众击剑蓬勃开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五六年中国击剑整体实力明显下滑,2015年后世界大赛一金难求。仲满没有回避这一敏感话题,“这方面欧洲国家的击剑训练与学习教育结合得较好,接受训练的青少年都能在不错的学校就读;而国内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理想的体制,训练人口不足导致中国击剑队整体水平逐渐下滑。



杜丽这样说...

从2008年到现在2018年,十年时间,身份真的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上,我结婚生子;事业上,我从运动员到教练员。


这十年间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和历练,经过这十年,也希望自己未来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以变得更好,也希望自己在教练员这个角色上能够像十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一样,取得更荣耀的成绩,继续为国争光。



邹市明这样说…

10年真的弹指一挥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裁判宣布我获得金牌时的那一刻,我内心非常激动,泪水瞬间湿润眼眶,我在想我以往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实现了我内心的梦想,站在冠军奖台上,清楚地听着全场观众合唱着的国歌,瞬间就红了眼眶。


回忆过往有数不尽的辛酸,但是当全场的人都在为我加油,为我欢呼,那一刻我就觉得我所有吃的苦,都是值得的,我就是想证明黄种人也能在拳击这项目上,有所突破!我想这就是我能蝉联两届奥运会冠军的重要原因吧!而且,没有刻苦,哪来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有无限的付出,包括汗水、泪水,甚至血水。


如今一号运动中心即将建设完成,我想可以给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提供一个学习拳击的机会,通过我一路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奥运健儿们,让他们为国争光。



林丹这样说…

打了这么多届奥运会,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象最特别,因为是在家门口举办并且拿到了金牌,感觉非常棒。到现在十年过后,当年北京奥运会拿了51块金牌的运动员好像就只剩下我还留在场上继续战斗,我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同时我也在此祝愿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能够举办成功。



杨威这样说…

2008年8月12日,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决赛,杨威带领中国体操男队在时隔8年后重夺男团金牌。两天后,在男子体操全能决赛中,杨威以94.575分的成绩获得了冠军,时隔12年之后重新为中国获得了男子体操全能金牌。


回忆起北京奥运会,杨威说:“2008年1月1号开始基本上都是每天晚上星星出来了,我们才练完放松完回宿舍。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回想起来还是甜蜜更多,因为2008年其实是收获的一年。2008年之前,可能苦多一些。”


2009年5月,杨威正式退役。2014年6月,杨威父子参加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就在众人以为杨威会更多涉足娱乐圈时,他考取了国际裁判证书,从运动员到裁判员,杨威开始了他的新征程。他说做裁判不是改行,而是体操生涯的延续。


“未来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我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中国体操去做出我自己的一份贡献。”



易建联这样说…

我一共参加过四次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参加顶级大赛,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在五棵松穿着国家队的球衣,感受观众那种山呼海啸的喝彩声,那真的是最好的感觉,我们为球迷而战,为家人而战,而国家荣誉而战。


北京奥运我们打出了不错的表现,球迷也很开心,对我来说,能代表国家队在家门口打奥运会很幸运,全场观众都在支持你,明年世界杯也会在我们国家举行,希望我们还能打出好的表现。





廖辉这样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廖辉在6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抓举158公斤、挺举190公斤、总成绩348公斤获得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第13枚金牌,帅气的外型和天生的王者气质让廖辉成为当时中国举重最受关注的运动员。


回想起十年前,廖晖用了“青涩”二字,那时的他每天都是埋头苦练,“因为年轻没有其他想法就是埋头苦练。”虽然他觉得回想起北京奥运会仿佛还像是昨天,但现在的他似乎愿意人们淡忘他的这一身份,“现在好像更不情愿别人把我当成奥运冠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会慢慢的淡忘,自己也会淡忘。”


全运后的廖辉还在调整,未来的路也没有完全规划好,“现在还在犹豫,是继续为体育事业做贡献,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无论廖辉的选择是什么,他都是中国举重史上最富传奇和影响的运动员之一。



五味杂陈的十年


2008年,那是记忆里面中国体育最好的时光。从2008年奥运圣火在鸟巢燃起,一晃已经十年过去。


飞跃奥运|视频来源:新华社


这十年,竞技场上中国体育带来的金牌不少、产生的明星不少、荡气回肠甚至足以载入体育史册的场面也不算少;竞技场外,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体育产业的GDP数字也越来越大……一切看起来都挺美,然而,如果真要给这10年的中国体育打分的话,冷静的分析者很难打出一个很高的分数。人们期待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场面并没有出现。期待的中国体育转型,从体育大国、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这样的转变其实一直没有实现。


毫无疑问,从参与人数、从区域覆盖率,从项目丰富程度,从组织能力再到衍生的商业开发领域,2018年的全民健身都妥妥地碾压2008年的中国体育——这无疑也是十年中国体育最大的亮点。


别的不说,用“井喷”来形容过去十年间国内马拉松赛的野蛮生长,再形象不过了。全年的赛历上,国内马拉松赛事早已超过百场,每逢周末,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同时开跑的不下两位,数万个名额被秒杀已经不是新闻。在商家眼里,绝对处处是商机;对于城市而言,没有一项比赛像马拉松一样能让主办城市更好地展示自己,能让参赛者亲密地感知城市,能让无数商家尽情地推广产品,这也是主办城市喜欢马拉松赛的重要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