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庸讲隋唐五代文学、雷海宗讲古代外交,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朱自清讲唐诗宋词,到冯友兰讲汉代儒学、清代思想……文化+国史+诗词+古文+文学+哲学+国学,7门课。横跨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三大领域。知识含量如高山深海,难以用数字来衡量。只需135元就能拥有!
贞观五年,大唐正步入盛世,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为了进一步提升朝政的实效,他下令让百官上书,共同讨论朝政中的得失。
百官们纷纷响应,撰写奏章,以期获得皇帝的赏识。
武官常何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双,但在朝政方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李世民的诏令,他大为头疼,不知该如何下手。
常何住在长安城的一处宅第,家中有一位寄居的客人名叫马周。
马周虽然出身贫寒,却才思敏捷,学识广博。
常何灵机一动,决定请马周帮忙撰写奏章。
马周接到常何的请求,欣然答应。
他连夜撰写,列举了二十多件朝政中的弊病,每一条都条理清晰,论述详尽。
常何看完后,深感佩服,便将马周的奏章呈交给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接过奏章,认真阅读。
他发现每一条建议都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心中暗自赞叹。
然而,他很快产生了疑惑:常何虽然武艺出众,但文学造诣平平,这样的奏章不可能是他所写。
于是,李世民召见常何,询问这奏章是谁写的。
常何当即坦诚回答:“这是寄居在我家的马周所写。”
李世民听后,立即下令召见马周。
在马周前往皇宫的路上,李世民因急切想见他,接连四次派人催促。
最终,两人相见,李世民与马周就朝政事务展开深入讨论,发现他不仅才思敏捷,而且见解独到。
李世民十分赏识,当即任命马周在门下省任职。
马周虽然才智出众,但在生活上却有些与众不同。
他特别喜欢吃鸡肉,尤其是鸡肉的鲜美让他难以忘怀。
即使在担任监察御史这一要职时,他依然不改吃鸡肉的习惯。
当时,太宗为了抑制官吏奢侈之风,曾下达旨意,禁止御史在地方视察时吃肉。
其他官员为了表示忠诚,纷纷在明面上选择吃素,就连青菜萝卜都成了他们的常客。
然而,马周却与众不同,每次出差时,他不仅要点鸡肉,还光明正大地享受。
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官员的不满,他们纷纷向李世民举报,认为马周在违反皇帝的禁令。
李世民听闻此事后,并未大发雷霆,反而微微一笑,说道:“朕禁止御史在地方吃肉,是担心州县铺张浪费,加重百姓的负担。吃鸡肉和吃肉有什么关系呢?鸡肉并不算肉!”
李世民的这番话,让朝堂上的官员们大为惊讶。
他接着解释道:“鸡肉属于家禽,而鸡是家家户户都能饲养的,既不稀有也不费力,所以鸡肉可以吃,但其他哺乳动物的肉则不能吃。”
虽然马周喜欢吃鸡肉,但他为人清廉,平日里也非常节俭。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让他格外珍惜每一口美食,尤其是鸡肉。
这种习惯,使他在官场上显得与众不同。
其他官员虽然私下可能不太守规矩,但在公开场合却纷纷表现出清廉的形象,唯有马周敢于公开吃鸡肉,这也彰显出他的坦率与率真。
从李世民的这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鸡肉在唐朝的地位极为低下。
当时的百姓家家户户都能饲养鸡,并且鸡肉价格低廉,容易获得。
与鹿肉、驴肉等稀缺的哺乳动物肉相比,鸡肉根本不被算作肉类。
这也反映了唐朝社会对不同肉类的区分和对待方式。
马周的出现,像一股清新的空气,给贞观年间的朝堂带来了新的气象。
他的言论常常与李世民不谋而合,不仅为朝政献策,还为皇帝分忧。
李世民对他的赏识,也让他在朝中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 完 ·
/ 推荐阅读 /
▼
朱元璋批奏章到深夜,宫女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朱元璋怒吼:粥留下,人斩了!
52岁的雍正欲招14岁的秀女马氏侍寝,太监扑通跪地:皇上,已经7天了!要不今天换个人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