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用这首名为《云宫迅音》曲子,缅怀一位给我们的小正太小萝莉年代带来欢乐与想像力的阿姨。
一手打造了1986年首播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人,两天前离开了人世。
她就是86版《西游记》的导演——
杨洁
10天前,杨洁导演刚刚过完自己的88岁生日。
她走了,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无数看着《西游记》长大的人也真的告别了童年。
86版《西游记》影响太大了,它影响了一代人,一国人。
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六小龄童”。
姚晨说,“《西游记》是我从小到大唯一看不厌的电视剧”。
上周六的《歌手》总决赛,小岳岳帮唱李健那段都看了吧,哥俩唱的“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就是杨洁写的《女儿情》的歌词。
波叔把音频放在这里,想复习的请戳。
小菠菜与波叔有年龄上的代沟,可是我们却共享同一部《西游记》。毕竟,这部重播超过3000次电视剧,是30年来每个暑假的消暑神器。
经典的背后是无法想象的艰辛。86版《西游记》共有25集,却只依靠一台摄像机,足足拍了6年之久,期间的艰难险阻,不亚于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
虽然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杨洁就已经52岁了,但这些艰难险阻,仍然被她一一克服。
没有杨洁,就没有这部经典。
1929年,杨洁出生在湖北麻城,父亲是烈士杨伯恺。
遗传了父亲刚烈的性子,她的骨子里,也有一股不达目标誓不休的韧劲。
仅仅上过6天小学、3天中学,小杨洁对艺术的兴趣和感觉,都是从博览群书之中得来,很小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后来参军,从事文艺工作,做电台播音员。1958年,杨洁到北京电视台,开始当起电视人。
从场务、剧务到助理导演、切换导演、副导演、导演,杨洁把这些工种掌握得滚瓜烂熟。1979年,她就参与执导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
但杨洁最想做的,是拍电视剧。
随便到哪里,哪怕是广告部也行,只要是给我一台摄像机,让我能够拍摄自己想拍的电视连续剧就行。
杨洁缺的,是一个机会。
当时的电视屏幕播放的多数是外国电视剧,比如日本的《排球女将》和《血疑》、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
当时百废待兴,老百姓要看剧!于是中央电视台一拍板:中国人应该拍中国的名著给中国人看!
四大名著,先上马两部:《红楼梦》和《西游记》。台里的领导问杨洁,你敢拍《西游记》吗?
心里没底。但骨子里那种不怕艰难的性子,让她回答:
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其实杨洁想拍的是《红楼梦》,不过《红楼梦》定了给王扶林来拍,能拍《西游记》也是一个好机会。但她明白,《西游记》比《红楼梦》难拍。
跟同期拍摄的《红楼梦》不同,《西游记》是神话,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大闹天宫,怎么拍?
最难的部分,不是表演,而是特技。
那是1981年,杨洁和她的团队既没有听说过三维动画,也没见过吊钢丝(香港叫“吊威亚”),甚至连可以拿来做参考的外国影片都很难看到。中国电视剧制作刚刚起步,想要做出一部像样的电视剧,难。更何况是妖魔鬼怪移山倒海飞天遁地的神话题材?
但她对自己有信心。
我认为我理解《西游记》,我知道要把它拍成什么样。
那时,杨洁已经52岁了,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发展空间,都远不如前。但是,她还是决定要搏一把。
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这句坚定的话,让她前前后后付出16年的时光。
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电视剧取经之路,从这里开始。
当时整个摄制组只有一台摄像机,没有摇臂,没有轨道,更别说特技了。
刚开始时,杨洁想到的是参考国外的蓝幕抠像技术。机器买回来了,但是合成出来的都是平面的“纸片人”,根本不像真人。
后来才知道,光买机器不行,还得买软件。但一套软件几万美元,没这钱。
要想让孙悟空飞起来,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吊起来。
威亚也不是新鲜事物,在香港使用得很广泛。但是剧组里谁也没见过,杨洁只有请假去香港“偷师”。
于是我们就请假到香港去了,他们当时拍一个片子,一个鬼从坟墓里飞出来,就看见一堆人拉着钢丝往那跑,这个鬼就出来了。跑了两三遍,这个镜头拍完了。问也问不清楚,我们没办法,就回来了。
回来之后,杨洁自己想办法,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演员绑在钢丝上吊起来,上面栓个滑轮,一帮人拉着走,这样才有了“飞起来”的感觉。
什么样的钢丝能吊多少重量,谁都没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害得演员也摔了不少跟头。
有一次,饰演沙僧的闫怀礼,足足有170多斤重,摔在摄像师王崇秋的脑袋上,王崇秋当场就晕了过去。
幸好没出人命,要不然杨洁就惨了,因为王崇秋就是她老公。
现在回头看,有的镜头还能看到演员身上吊着的钢丝,也没用电脑抹掉痕迹。跟现在比,确实粗糙极了,但是背后凝聚的却是当时整个剧组的智慧和汗水。
其他的特技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要搞好多遍才能搞成。比如说孙悟空带着小猴子飞进水帘洞,那个镜头就是拍了四五次,拍了一个猴子进去,再一个猴子进去,合成了七八次,才完成这一个镜头。光是这一个镜头,大概需要一个星期,你说时间能不长吗?
特技虽好用,但也不能只靠特技。西游西游,拍成个室内剧可不行,杨洁坚持在“游”字上做到精益求精。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剧组上百号人,也挑着道具,走遍大江南北。山水、寺院、宫殿,不是自己搭,就是到处找。
当时旅游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高铁,飞机也坐不起。为了找到符合原著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除了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的其他26个省份。
很多崎岖的山路,只能靠徒步。遇到恶劣的天气,工作人员经常摔倒。有一次杨洁差点跌下悬崖,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时也差点打滑跌落。
杨洁事必躬亲,就连音乐也不例外。波叔之前写过《西游记》作曲者许镜清的故事,歌曲是许镜清写的,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另一半功劳是杨洁的。
尤其是《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因为用了大量的西方电子乐器,受到很多专家的反对,甚至有人想撤掉许镜清。
杨洁却认为这首音乐非常合适,她坚持己见,写了封长信给电视台领导:
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才用我。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
正是有了杨洁的坚持,才让这些音乐得以保留。
我认为是对的,我就坚持。领导不一定是内行。我比你内行。我相信我自己。你说得对我当然接受,但如果你说错了,我绝对不接受,我绝对不按你说的做。
一台摄像机,26个省份,《西游记》一拍,就是整整6年。杨洁和王崇秋夫妇俩一起在剧组,连家里的女儿也无暇照顾。
拍那么久,不免就有了各种闲言闲语——国家不该拿这么多的钱让她去游山玩水!怎么还跑到泰国、印度去拍了?国内没玩儿够,又跑国外玩儿去了?
要求被停拍后,台里专门派人到剧组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剧组不但没有乱花钱,反而是能省就省,过着苦日子。了解情况的同事回到台里,主动帮忙为剧组向领导申请多要一台摄像机。但是到电视剧拍完,那台摄像机也没拨下来。
后来,杨洁还是被台里要求停拍,说刚拍了15集已经花掉了300万,预算全用光了。
杨洁立马找到领导谈判,甚至吵架,但是都于事无补。杨洁只能发动全剧组一起帮忙。但是当时影视作品还没有商业化,找投资没那么简单。努力了一把,依然没找到钱。
这么难,杨洁依然没有放弃。
没有,从来没有(放弃过)。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最困难的时候也会想:唉哟,我这个十字架得背到什么时候啊?可是,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还得继续走下去。一定要把它拍成,我要证实我自己。
后来蜈蚣精扮演者李鸿昌找到了铁道部第11工程局,注入300万元资金,才能把《西游记》继续拍下去。
用杨洁的话说,这部电视剧,是全剧组的智慧结晶。
《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道难关,杨洁都咬着牙硬挺过去。驱使她的,不仅仅是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而且也是那个要做好一部电视剧的梦想。
从1982年起,每个春节都播出一两集。到1986年,全剧正式播出。
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西游记》成为这30年来中国电视史上当之无愧的神剧。
有这样一组数字:
《西游记》的收视率为89.4%;
眼下最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是5%。
凭借这部电视剧,1988年,杨洁以241万张选票,荣登新时期全国电视剧十佳导演榜首。
这部电视剧,让杨洁的事业达到了高峰,也让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不过,她心里一直有一块心病。
当时拿到铁道部投资的300万元之后,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物价上涨,很多景点开始收费,这些钱也拍不完剩余的15集,原定30集的西游记,只好忍痛砍掉5集。
补全被砍掉的这5集,成了杨洁的心结。
这个心结,一直到10年后才解开。1998年和1999年,新的15集《西游记》续集和观众正式见面。
这次的续集,虽然不像之前的25集反响那么热烈,但是总算画了一个还算完美的句号。
别的三大名著都是完整的,这个是两截,这是个最大的遗憾。还有就是有些特技不太满意。比如说我们的人变扁了,那个时候那个软件,人转起来不立体,就跟个纸片一样,我当时特遗憾。结果观众说,我们认为就应该是那样。最满意的是拍完了,观众还都比较喜欢。
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影视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很多老艺术家一样,杨洁拍戏只挑好的剧本、不谄媚、也不拍马屁,只想一心做好作品。
快速发展的影视圈,逐渐容不下这样的导演。
《西游记》拍摄完毕之后,杨洁还执导过《司马迁》、《西施》、《朱元璋》等电视剧。尤其是《司马迁》,光是找钱就用了8年,最终还是不过审,播不了。
游本昌主演的《济公活佛》,有几集也是她导演的。
她也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过去了。无奈之下,她只好放弃拍戏,与自己的老伴,一起过上平静的退休生活。
一切都得听钱主的——投资方、买片方、制片人、大腕,然后才是你导演,而且可能还是副导演,选演员有时还轮不到导演。
再就是,拿钱买角色:我要把这个人捧出名,我给你多少钱,合不合适就是他/她……像现在这种潜规则太可怕了。我还真干不了了。我受不了这个气。
就像杨洁所说的,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真的用心在做艺术。
现在呢,都在忙着抠像、对口型、找IP,这样的经典还会有吗?
穷尽数年、只花费几百万、全部实景拍摄,那个精雕细琢的时代过去了。
《西游记》作为80年代的经典,将永远尘封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即使特技不够精巧、画面不够流畅,但它依然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
就像杨洁导演在《西游记》剧组20年后再聚首的节目中朗读的普希金的那首诗——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她,将会成为我们最亲切的回忆。
想了解更多这位前辈的故事吗?波叔为你们找好了一本书,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购买。
今日心情 痛惜
路就在脚下,只管往前跑就是了。
《你曾经被他美哭,但没能陪着走完全程》
《尽管法律宽恕了,但没人甘愿选择这样的一生》
——菠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