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我抢跑了,跟顶级专家学DeepSeek去...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神了!最大化deepseek潜能 - ... ·  3 天前  
美团技术团队  ·  预测技术在美团弹性伸缩场景的探索与应用 ·  昨天  
高可用架构  ·  一次线上生产库的全流程切换完整方案 ·  3 天前  
Java架构师技术  ·  SpringBoot+Flowable:一个 ... ·  3 天前  
Java架构师技术  ·  SpringBoot+Flowable:一个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不幸福?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足这5样东西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1-27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幸运的孩子,一生都能从童年汲取到爱与力量。

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不是财富,而是伴随一生的幸福感。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个催促的家长

催促不起效果,是因为孩子不会管理时间

2月11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儿童时间管理训练专家 刘乙了

教你不催不吼,帮孩子彻底告别拖拉磨蹭

▽▽▽

作者 | 蒙粉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幸福是什么?说起幸福,很多人都会想到我国著名诗人海子的一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中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海子所描绘的幸福,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幸福,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间自由、财务自由。

这样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将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有能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在父母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一点都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长大后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想让孩子长大以后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小时候父母就要给足这5样东西,你都做到了吗?

第一样东西:安全感

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会发出温煦的光芒,既温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开心、自由地健康成长。

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很难弥补回来。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个要素:时间、人物、关系。

第一要素:时间。

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必须要达到和谐的第一个时期;

因为往后整个生命的发展,都是由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质量而定。

这段时期父母能否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孩子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第二要素:人物。

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妈妈,母亲自然也就成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

抚养刚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妈妈的神圣职责,谁都替代不了。

婴幼儿时期母亲被替代了,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第三要素: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同两个人造“母亲”关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没有奶,但却有柔软的绒布。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小猴子饿的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时候都会跑去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随后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幼儿存在依恋关系。

不仅仅是哺乳这么简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身体接触、抚摸、及时回应孩子的互动等等。

不论因为什么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妈妈。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和母亲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地一起生活;

让双方都顺利渡过这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共生期”。

第二样东西:用心陪伴

在孩子的眼里,家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父母的用心陪伴,莫过于全家人快乐地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这么忙,事情那么多,哪里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

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就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

等他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了。

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到那个时候,你会懊悔,原来陪伴孩子、给孩子幸福感是一件多么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要求我们时刻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能给他一个回应。

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而已。

这样的陪伴没有引导,没有教育,更给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真正的陪伴,是父母要多跟孩子互动,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

用心为孩子准备适宜的成长环境,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去启蒙和引导。

当你在孩子身上,倾注了陪伴、耐心和爱护,孩子自然就会回报给你一个像星星一样的自己。

第三样东西:被鼓励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认可和鼓励,并通过父母的积极回应来认识自己。

那么,应该怎么鼓励孩子?到底给孩子什么样的积极回应才是有效的呢?

以下几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1. 肯定孩子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天赋

很多人夸奖和鼓励孩子,会说孩子漂亮、聪明等。

这些表述都是在强调孩子天生的某种气质,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长此以往的鼓励孩子,那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我天生就聪明,所以我可以不用功。”

所以,在夸奖或鼓励孩子的时候,父母要多肯定孩子的内在品质;

比如勤奋、努力的过程,多描述一些细节,这样孩子才会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

我们可以说:“宝贝,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都是你每天努力练习的结果,妈妈为你骄傲!”

2. 遵循客观事实,不能浮夸

孩子需要被鼓励,但也要遵循客观事实,不恰当的夸奖,会适得其反。

周末,见到几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把商场里的长扶梯当成滑梯,各种滑着玩;

底下的家长不仅不阻止他们,还一边录像一边夸奖自家的孩子“厉害”。

父母的这种夸奖,显然忽视了规则教育,是变相鼓励孩子做错事。

孩子被这种夸奖鼓励多了,只会更不守规则,做出更多的危险事情。

如何正确夸奖孩子呢?

1. 不要那种泛泛地夸赞,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

2. 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

3. 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们终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寻求父母的肯定和认可。

如果他们得到赞扬、尊重和认可,他们会非常乐意用行动向父母表现,自己有多出色。

第四样东西:被允许犯错

成长路上犯错不可怕,但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那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犯错后,往往由于恐惧心理而不敢说实话。

如果父母再严厉斥责,更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知晓孩子为何要这么做。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沉住气,先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问问他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你打算怎么做?需要我的帮助吗?”

从孩子的陈述当中,家长也能透过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孩子这样做的动机也就一目了然。

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让他大胆的去探索。

孩子的“犯错”,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尝试了解世界的规则;

犯错了并不可怕,教孩子正确面对并处理错误,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灵》书中提到:

错误控制是一种方向指针,它能够告诉我们所走的方向是正确的,还是偏离目标。

孩子在犯错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