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直还在催促看房的行为解释下。说说自己的感受。
地产产业链条长度确实超出自己想象,无法想到一半多的人群都属于地产产业链。房价火爆的时候,全部链条收益,大家都高收入,去买高价房子;地产彻底熄火,大家收入下滑,正好又对应了房价下跌。我怎么看都像是低收入低价格和高收入高价格之间摆动。至于大家想象的收入增加,然后房价还很低,轻松上车的事情,看起来很难。
很多人会说经济下滑,最好时代过去,人口断崖下滑,人人都在躺平,各个理由看房产都彻底不行。我说下自己理解。
经济下滑其实还是一个大的周期,有有
2012-2013
年的惨淡,也有
2015-2017
年的火爆,后面
2018-2019
年经济被打压,到
2020-2021
年出口火爆,其实经济一直就象周期一样起起伏伏。拿
2-3
年的情况不宜去预测未来
5-10
年,我们没这个能力啊。疫情来了,印钞了,突然彻底解封了,这么多突发事情我们都无法预测,只能说看到
zf
救经济,救地产的态度倒是很明确很坚决的。
人人都在躺平,人人考公,其实也就是
2-3
年的事情,不断被强化印象,它不代表以后长期年轻人会躺平。只要经济好转,年轻人兜里有钱,马上就能花起来。
就像之前说的,原来房价大涨时候首付是问题,现在房价跌了
30%
,问题不是首付,而是后续持续现金流和信心的问题。经济好转,有了信心,再配合低首付,地产是有起来的希望的。
至于人口断崖下滑,也和经济是有关系,现在一线城市生娃压力太大,不过生娃也没法靠一线白领,还是靠三四线县城为主。而且人口断崖下滑,是利空三四五线县城,反而利好一线强二线的人口进一步聚集。
睁眼看过去
50
年的美国日本,中国最后一定是发展成为
10
个城市群占了
90%
的人口,其余广阔国土稀稀拉拉散落少量聚集点的景象。
我一再呼吁大家赶紧来大城市聚集,不是嫌弃家乡贫困,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树挪死,人挪活,前几天去汶川祭奠地震遇难同胞时候发现,成都往西
100
公里就进入绵延不断的大山,若不是这大规模的基建,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时时刻刻在地震带,那年青一代何必在大山里面呆着,早早拥抱大城市去吧。
再夸张点说,
2020-2022
年之间,一线城市和很多不知名城市的居住体验如何,不宜多说,会被封号。
以前房价持续上涨的时候,先上车买房在说,现在下跌区间,其实正好有了慢慢在一线挑选的机会。
如果之前跌了